辽宁滨海稻区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PV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辽宁滨海稻区高产水稻盐粳933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分析了氮素运筹对辽宁滨海稻区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水平下,增加基蘖肥,可提高有效穗数来获得高产;对于中、低氮水平,采用前氮后移的施肥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及千粒重,从而获得高产。从不同的施氮比例来看,当基蘖肥∶穗粒肥为8∶2时,高氮水平下水稻产量达最高,主要以较高的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获得高产;当基蘖肥∶穗粒肥为6∶4时,中氮水平下水稻产量较高,原因在于获得较高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不难看出前氮后移适合低氮水平。随施氮量提高总吸氮量增加,而氮素回收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呈下降趋势。适当降低施氮水平,提高穗粒肥比例,可以协调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增加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氮素利用率。
  关键词 水稻;氮素运筹;产量形成;氮素利用率;滨海稻区;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S511;S1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022-03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水稻产量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证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水稻生产的因素较多,氮素是众多因素中的重要因子之一[1-3],一般来说氮素的施用量以及基蘖肥、穗肥的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稻的生产造成影响[4-6]。近年来,农民为了实现更高的产量水平,在水稻生产中过量施入氮肥,不仅浪费了肥料资源,增加了水稻生产中的成本,还降低了氮素的利用效率,且对环境也会造成污染[7-9]。因此,深入研究氮素施入量及施入方式对水稻产量提高及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辽宁滨海稻区高产水稻盐粳933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氮素运筹对辽宁滨海稻区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旨在揭示辽宁滨海稻区水稻品种适宜的氮肥施入量和施入比例,形成可量化的氮肥高效运筹技术,以期为水稻高产和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大洼县盐碱地利用研究所的试验基地上。土壤类型为滨海盐渍型水稻土,偏碱性(pH值为7.42)。0~15 cm的耕层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有机质为17.53 g/kg、全氮1.02 g/kg、碱解氮83.44 mg/kg、速效磷15.66 mg/kg、速效钾197.33 mg/kg、全盐1.51 g/kg。供试水稻品种为辽宁滨海稻区盐粳933。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的氮肥(纯N)水平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195 kg/hm2、240 kg/hm2、285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8∶2、7∶3、6∶4,此外,还设置了不施氮肥(0 kg/hm2)的处理作为对照(CK)。磷肥(P2O5 105 kg/hm2)、钾肥(K2O 45.0 kg/hm2),其中磷肥作为基肥施用,钾肥作为基肥、一次蘖肥(7∶3)施用。育秧的方式可采用隔离层旱育秧技术,播种时间选择在4月17日,播种量约为200 g/m2。行穴距30.0 cm×16.5 cm,每穴以4~5株为宜,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72 m2(20.0 m×3.6 m)。CK水耙地后、移栽前采用塑料波纹板分隔,其他处理机械移栽后采用塑料波纹板分隔。灌溉、病虫害防治及田间管理按常规大田进行。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茎蘖动态:每小区定植10穴,从水稻分蘖开始至孕穗期每隔7 d调查1次茎蘖数。
  干物质积累:分别在水稻处于齐穗期和成熟期时,选择在每个小区选择有代表性的6穴水稻植株,连根全部拔起,去掉根部。分别对茎鞘、叶片、穗进行烘干称重。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在水稻进入成熟期后,在每个小区选择5穴有代表性的植株进行室内考种,对每穴内的平均有效穗数、株高、穗长等性状进行测定,收获后脱谷测产。
  氮素含量:分别将水稻进入成熟期烘干的叶、茎、穗等进行处理后,测定其中氮素的含量,测量的方法可选择凯氏定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盐粳933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1可知,盐粳933生产中适当地施入氮肥,可以增加其茎蘖数,在移栽后23、37 d,以纯N施入量为240 kg/hm2的处理茎蘖数为最高,其他时期则以施纯N 285 kg/hm2处理占有优势。当纯N的用量为195 kg/hm2的情况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8∶2、7∶3、6∶4的3个处理下最高分蘖临界期都出现在水稻移栽后的44 d,以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的处理茎蘖数最高,达到310万个/hm2。在施纯N 240 kg/hm2处理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8∶2处理的最高分蘖临界期在移栽后的44 d,最高茎蘖数达最高,为339万个/hm2。在纯N施入量为285 kg/hm2的情况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8∶2、7∶3、6∶4的3个处理下最高分蘖临界期都出现在水稻移栽后的44 d,其中8∶2处理的最高茎蘖数为347万个/hm2。
  2.2 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盐粳933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由表2可知,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盐粳933齐穗期的叶、茎、总干重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穗干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进入成熟期后,茎和穗的干重、总的干重均逐渐增加,叶片的干重表现的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在纯N施入量为195 kg/hm2的情况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控制在8∶2可以使水稻成熟期叶片干重、茎的干重以总干重量均表现出增加的态势;基蘖肥与穗粒肥比控制在7∶3,可使水稻进入齐穗期的穗部干重、总干重逐渐增加,且进入成熟期后的穗重也逐渐增加;基蘖肥与穗粒肥比控制在6∶4,能够使水稻进入齐穗期后的叶片干重、茎干重逐渐增加,而进入成熟期后,叶片、茎部、穗及总干物重均最低。纯N 施用量为240 kg/hm2的情况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控制在8∶2,能够使水稻进入成熟期的穗部干重逐渐增加;基蘖肥与穗粒肥比控制在7∶3的情况下,能够使水稻进行齐穗期后的叶片干重、茎干重以及总的干重量逐渐增加,但水稻进入成熟期后,叶片、茎等各个部位的干重量有所降低;基蘖肥与穗粒肥比控制在6∶4的情况下,能够使水稻进入齐穗期的穗干重逐渐增加,进入成熟期后的叶片、茎干重以及总的干重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纯N的用量为285 kg/hm2的情况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控制在8∶2时,能够使水稻齐穗期、成熟期的茎干重、穗干重以及总的干重逐渐提高;基蘖肥与穗粒肥比控制在7∶3的情况下,进入齐穗期后,水稻各个器官的干物重降低,进入成熟期后,干物重有一定的增加;基蘖肥与穗粒肥比控制在6∶4的情况下,能够使水稻进入齐穗后的叶片干重以及进入成熟期的茎干重逐渐增加。   2.3 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盐粳933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3可知,盐粳933的生产过程中,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穗长表现出降低的态势,有效穗数、产量逐渐增加,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表现出的趋势为先逐渐增加,再逐渐降低,而成穗率表现的趋势为先逐渐降低、再逐渐增加。在纯N的施用量为195 kg/hm2的条件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控制在8∶2,可以使水稻的成穗率以及穗实粒数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基蘖肥与穗粒肥比控制在7∶3的情况下,可以使水稻的穗长、结实率以及千粒重逐渐增加;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处理可以提高有效穗数。在施纯N 240 kg/hm2处理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8∶2处理可以提高穗长、有效穗数;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7∶3处理的各项产量构成因素处于中间状态;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处理可以提高成穗率、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在施纯N 255 kg/hm2处理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8∶2处理可以提高穗长、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7∶3处理可以提高结实率;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处理可以提高水稻成穗率和千粒重。盐粳933的实际产量以施纯N 285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控制在8∶2的情况下最高(9 270.1 kg/hm2),施纯N 240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控制在6∶4的情况下次之(9 131.5 kg/hm2),以较高的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来获得高产,二者产量差异不大。
  2.4 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盐粳933氮素利用率影响
  由表4可知,随着肥料用量的不断增加,盐粳933对氮肥的总吸收量表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氮素的回收率以及氮素收获指数逐渐降低,而对于氮素生理利用率,表现出来的特点为先有所增加,然后再有一定的下降。在施入的纯N用量为195 kg/hm2的情况下,对于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8∶2的处理,氮肥利用率并不高;对于7∶3的处理,则对氮肥的总吸收量、氮素的回收效率以及氮素的收获指数均有所增加;对于6∶4的处理,则可以提高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在施入的纯N用量为240 kg/hm2的情况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控制在8∶2的处理可以使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有一定的提高;7∶3的处理下,氮素利用率属于中等水平;对于6∶4的处理,能使氮肥的总吸收量、氮素的回收效率有所提高。在施入的纯N用量为295 kg/hm2的情况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控制在8∶2的处理能够促使总氮素的生理利用率得以提高;对于7∶3的处理,则能够使氮肥的总吸收量、氮素回收效率以及氮素的收获指数等得以提高;对于6∶4的处理,除了氮素生理利用率较高外,氮素利用的效率处于较低的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在传统的水稻施肥方式下,可使水稻封行的时间提前,虽然增加了分蘖高峰期茎蘖数与齐穗期干物质的产量,但没有增加籽粒的产量,同时降低了群体质量与抗病性,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10-11]。有研究表明,两系杂交稻穗粒氮肥占25%~45%可取得较高产量[12],前氮后移可以满足水稻分蘖期对氮素的需求,又可以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水稻群体质量。本试验结果表明:从施氮量上看,高氮水平下增加基蘖肥,提高有效穗数来获得高产;对于中、低氮水平,采用前氮后移的施肥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及千粒重,从而获得高产。从不同的施氮比例来看,当基蘖肥∶穗粒肥为8∶2时,高氮水平下水稻产量达最高,主要以较高的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获得高产;当基蘖肥∶穗粒肥为6∶4时,中氮水平下水稻产量较高,原因在于获得较高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不难看出前氮后移适合低氮水平,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3]。
  前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呈下降趋势[14]。调节施肥量和施肥方式成为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新方法。本研究表明,随施氮量提高盐粳933的总吸氮量增加,而氮素回收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呈下降趋势。氮素生理利用率以中氮处理最高。可见低氮处理水平下,前氮后移更易获得较高氮素利用率,这可能是适当增加穗粒肥氮肥比例,有利于生育期氮肥的供应平衡,促进植株氮素吸收,物质运转能力加强,进而提高了植株的氮素利用率[15-16]。
  4 参考文献
  [1] BOCKMAN O C,OIFS H W.Fertilizers,Agronomy and N2O[J].Nutr Cycl Agroecosyst,1998,52:165-17.
  [2] 吴吉人,陈光华.北方农垦稻作新技术[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46-58.
  [3] 付立冬,王宇,展广军,等.盐粳68优化栽培技术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06(2):35-37.
  [4] 邹长明,秦道珠,陈福兴,等.水稻氮肥施用技术Ι.氮肥施用的适宜时期与用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6(6):467-470.
  [5] 李木英,石庆华,王涛,等.氮肥运筹对陆两优996吸氮、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0(2):187-193.
  [6] 张艳霞,丁艳峰,王强盛,等.氮素穗肥对不同品种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6):1080-1085.
  [7] 朱兆良.农田中氮肥损失与对策[J].土壤与环境,2001,9(1):1-6.
  [8] 邓美华,尹斌,张绍林,等.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J].土壤,2006,38(3):263-269.
  [9] 陈爱忠,潘晓华,吴建富,等.氮素施用比例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3):40-44.
  [10] 付立冬,王宇,隋鑫,等.氮肥运筹对滨海盐碱地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146(3):327-330.
  [11] 朱勇生,范晓辉.稻田氨挥发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3,12(2):240-244.
  [12] 戴平安,郑圣先,李学斌,等.穗肥氮施用比例对两系杂交稻氮素吸收、籽粒氨基酸含量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6,20(1):79-83.
  [13] 崔月峰,孙国才,卢铁钢,等.氮肥运筹对超级稻铁粳7号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8):1760-1767.
  [14] 刘立军,桑大志,刘翠莲,等.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2):1456-1461.
  [15] 郭海,杨鹏金,李录久,等.氮肥基追比例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5(20):20.
  [16] 孙国宏,姜龙,曲金玲,等.氮肥运筹对寒地不同分蘖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种业,2015(11):44-46.
其他文献
摘要 利用水面浮排种植水生植物的鱼菜共生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不仅可实现养殖水体环境的生物净化、污染物降解和生态自我修复,还能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增强水产的市场竞争力,是现代水产养殖业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本文介绍5种应用较多、比较成功的浮排结构及其制作工艺。  关键词 鱼菜共生;浮排;种类;制作工艺  中图分类号 S95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
摘要 莱山气象制作与服务平台主要使用VB程序设计语言和SQL数据库等技术,建立起一个囊括莱山区气象服务大部分内容的业务工作平台,界面简洁直观;大部分工作由程序自动完成,大大减轻了工作强度;当预报制作完成后,预报结论一键提交到相关网站;能够形成固定的预报服务模板,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同时,还能够实时监控海上大风情况,对超过预报1个风力等级的情况进行报警提醒,使预报员能够及时对专业预报进行订正,减少
摘要 对桃源县蔬菜的生产现状、需求状况、市场流通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了目前桃源县蔬菜产销特点,指出了蔬菜产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蔬菜产销;生产现状;流通状况;湖南桃源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301-03  新形势下,桃源县对蔬菜的需求从数量的满足转变到对质量的追求,其产销平衡状态直接关系到蔬菜生产者以
摘要 为充分发挥套作模式的优势,挖掘其在烟叶生产中的运用潜力,基于套作模式在烤烟及其他作物中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套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作物产质量、农业种植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目前主要的烤烟套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进行烤烟套作的建议。  关键词 烤烟;套作;茬口矛盾;产质量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064-03  Abs
摘要 选取海峡两岸共有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等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为典型范例,基于海峡两岸相关标准与法规应用领域人才的社会需求及职业能力要求,对两岸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两岸该类课程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分别对两岸该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性评价,为中国大陆地区标准与法规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摘要 随着新型自动站的推广和普及,绝大多数的国家级基本台站开始使用新型站作为主力观测仪器。而作为新型仪器,新型站的故障率相对较高,故障原因相对复杂,通过软件、硬件2个方向对新型站的故障判断和维修加以详述。  关键词 新型自动站;故障;软件;硬件;维修  中图分类号 P415.1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236-01  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气象自动化
摘要 杨属植物是很好的造林树种,高温是影响杨属植物生长、分布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杨树应答高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为我们从系统生物学水平上深入认识杨树高温应答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整合分析了杨属植物应答高温蛋白质的特征,为揭示其高温应对调控网络中重要代谢通路的变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关键词 杨树;高温胁迫;蛋白质组学;应答机制  中图分类号 S79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要 林下经济是一种新兴的林业生产方式和经济现象,它能使农林牧业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多态经营模式。通过金银花基地的建设,重点对林下种植金银花的生产技术和金银花基地建设财务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建设金银花基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可行性;金银花基地;浙江开化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16
摘要 针对传统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方法的弊端,初步探索了将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改革培养模式及考核方式以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具体措施,分析了教研一体化模式的应用对大学生、高校教师以及高等院校发展的优势。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教研一体化;创新;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345-02  
摘要 竹篙薯是一种经济和蔬菜兼用作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在泰和县种植历史悠久,是一种上等薯圩科作物。从大田准备、育苗、移栽定植、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竹篙薯高产栽培技术进行阐述,以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竹篙薯;高产;栽培技术;江西泰和  中图分类号 S539.04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073-01  竹篙薯属于薯圩科,山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