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春 帮农民卖桃 等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的初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公布,拉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
  但,新农村怎么建?新农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对于一千个村庄来说,可能有一千个答案。
  对于一批批涌向全国各地行政村的大学生村官而言,燃烧青春,建设新农村无疑都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这里,我们选取5位大学生村官的故事和5个新农村建设的标本,记录他们的努力和探索。
  
  曹艳春帮农民卖桃
  
  “用平谷话说,就是挺来劲的。”回首一年多的村官生活,曹艳春这样总结。
  曹艳春就职于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胜泉庵村。比起很多贫困的农村来说,这里有很好的基础设施,村民们的市场意识非常强烈,村委会也比较富裕,一些村里还有自己的公车。在这里做村官,曹艳春不用忙着修路,不用忙着“选举”,也不用忙着“救济”,那来做什么呢?
  
  京郊村官的摸索
  和很多大学生村官一样,曹艳春刚来时也是跟着书记“认认人”、“写写文书”。直到2005年6月,他终于等来了自己的机会。
  曹艳春所在的大华山镇历来出桃,1997年还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京郊大桃第一镇”。胜泉庵村地处半山区,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卖桃。
  这一次,村里的合作社派曹艳春进城卖桃。由于曹艳春大学的辅修专业刚好是市场营销,他的特长终于有了发挥的空间。
  “和村委会另一个熟悉卖桃的人一起,在北京阜城门的办事处开始卖桃。定点销售、配送,差不多忙到10月,一共替合作社卖掉了300多万斤桃。”曹艳春说。他所称的合作社,是村里成立的专门为桃找出路的组织,每年有很大一部分的桃都是通过这里销售出去的。
  在之后一年多的工作里,曹艳春也逐渐明白了这里村民最朴素的愿望,就是“把桃卖出去”、“把桃卖个高价”。而他这个村官,就是给村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桃找到好“出路”。
  为了开辟更多的卖桃途径,曹艳春给村里开通了网站,在网络上展示村里的大桃,让外界多一个窗口了解胜泉庵。同时,为了让村民及时从网络上了解相关信息,曹艳春又在农闲时开起了电脑培训班。
  “那是北京去年最冷的几天,起初我们都以为村民不会来了,没想到有村民赶了6、7里的山路过来。看到那么多人都准时赶到,我心里很感动。”曹艳春回忆道。
  而这个经历也让他明白,农民很渴望获取新知识,只是以前缺少途径。今年冬天农闲的时候,他打算把这个班再开起来。
  如今,他卖桃的经历已被大华镇政府相中。今年8月,镇政府在北京西直门设立专卖店,专门推荐大华镇的大桃和生态旅游,这个店从筹备到运作都由曹艳春一手操办。
  于是,曹艳春一边给镇里卖着桃,一边牵挂着自己的“胜泉庵”,牵挂着村里的“老书记”。
  
  和老村官沟通很重要
   “今年春节,我们书记去内蒙看我,我真没想到他会来。”说起和老村官的沟通,曹艳春也有太多的感慨。
  对于现在所有的工作,曹艳春都觉得和老村官的支持分不开。正是由于老村官的信任,他才有了去年卖桃的尝试;也同样因为老书记的支持,他才可以放开村里事务给镇里“卖桃”。而老书记的思想和行动更是时刻感染着他。
  “我们书记的思想很超前,比如,电视上放葫芦上刻图案,他就想这个方法是不是适合用在桃上,为此他还专门进行了考察。”曹艳春说。而据他后来的了解,在他们这批村官到任之前,老书记就曾多次向上级反映,希望可以给村里引进人才和有专业技术的人。
  在曹艳春看来,虽然老村官们不一定有很高的文凭,但其农村工作经验及很多自身优良品质,都值得新来的大学生村官去学习。
  而他一年多的农村工作经验,也使他感觉到新村官和老村官的沟通非常重要,甚至常常会影响到个人能力的发挥。一个新的村官,应该多多学习老村官身上的优点。
  现在,他这个一年多经验的村官,也已经可以将自己摸索的经验与今年刚报到的大学生村官分享了。“虽然经验不多,也不全面,但是可以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曹艳春说。
  
  档案
  曹艳春
  25岁,出生于内蒙古赤峰郊区,毕业于北京农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5年4月,成为北京平谷区大华山镇首批大学生村官,担任胜泉庵村村长助理。
  村官经验:和老村官的沟通非常重要。
  
  李爱玲 女村官之道
  
  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一个一直在城里生活的财政局工作人员,来农村能干啥?“让村里不再那么贫困,始终是我的一个梦想。” 李爱玲说。正是这个梦想,让她顶着家人的反对、村民的质疑,放弃了在平顶山财政局的工作,偏偏选择做了村官。
  
  75天赢得信任的女村主任
  2005年2月26日,李爱玲到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洼李村村委会报到的第一天,就给23户贫困的村民送去了800斤面粉和16床棉被。之后,又自贴1500元印刷了500本《现代农业实用新技术》册子,分发给村民。3月6日,本是周日休息,李爱玲却马不停蹄地将3位市农科所的农业技术专家请到洼李村,就韭菜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技术,给现场农民详细讲解。
  就这样,李爱玲一开始就全情投入“村官”角色,并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内,为洼李村创造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奇迹——在了解到村里有两块好地因远离水源而无法灌溉时,李爱玲回市里争取到项目支持资金4万多元,打了两眼70多米的深水井。
  此举让村民感到吃惊,洼李村因为没有深水井,浇灌条件很差,村民想集资打井几十年了却一直未能实现,而李爱玲来了以后,却在很短时间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对照过去和现在的变化,村民们的“怀疑”开始消散,李爱玲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支持与肯定。
  2005年5月16日,驻村仅有75天的李爱玲以924票的高票和91.8%的高支持率,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洼李村新一届村委会主任,成为全市大学生村官中唯一当选的女性村主任。
  
  借力个人“资源”
  平顶山财政局的工作经历,让李爱玲聚集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当上“村官”后,李爱玲也将这些资源运用到了洼李村的建设中。
  除了请专家外,李爱玲还争取到国家和有关部门投资的旱地打井、“通达工程”、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养殖园区配套等项目资金69万元、养殖业低息贷款80多万元,推动和带领全村2005年在粮食生产、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外出务工等方面增加收入150多万元,人均增收1050元。
  不过,对于这种个人利用“关系资源”的方式,也有人表示了一些担忧:会不会只能解决当前问题,不能保证长远的发展?对此,李爱玲觉得,利用个人优势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在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解决当前问题时,还要为村里的长远发展作好打算。
  今年,她的努力又有了新的成果。
  “刚刚争取到4000万的投资,正在建奶牛养殖基地。”对于刚刚落户洼李村的大项目,李爱玲表现得很兴奋,“500亩土地的征用,还有对周围农民的带动,未来村里肯定有很大的发展”。
  虽然养牛一事还在起步阶段,李爱玲就已经开始设想项目建成后如何带动村民更进一步致富了。
  这个项目的落实,当然也与李爱玲的奔波分不开。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这里修好了路。“他们来这里考察后,认为配套设施很好,所以最终定在这里投资。”李爱玲说。
  
  寄望“公利意识”提高
  现在的李爱玲轻松了很多,比起刚来时村里 “一无所有”的状况,现在的道路、沼气、自来水等配套设施都让村里的面貌大为改观。如今,这个贫困村从1000多个村庄中脱颖而出,成为平顶山市31个试点村之一。而对于未来的发展,李爱玲只是希望村民们能够多一些“公利意识”。
  比如当初修路,一开始李爱玲只争取到18万的资金,原本希望发动百姓自己“出劳力”,可是,却遇到了一些困难。最终争取到了20万资金,才把路修好。
  如果村民们更有一些爱村意识,李爱玲想,也许村里的发展可以更快。
  
  档案
  李爱玲
  2004年11月,时在平顶山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工作的李爱玲参加了平顶山市选派大学生到村里任职的选拔考试,并顺利通过。2005年2月26日,正式担任宝丰县闹店镇洼李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同年5月16日,以高票当选洼李村新一届村委会主任。
  村官经验:利用个人优势并没有什么不妥,在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解决当前问题时,还要为村里的长远发展作好打算。
  
  孟帅 唤醒“村意识”
  
  虽然距离繁华的济南市区车程不过半小时,但黄河西岸的曹家圈村却长期没有有线电视、没有自来水、没有集体收入。全村上百户村民人均只有6分地,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靠家里的男劳力外出打工。留守村里的村民们日复一日地过着拮据的生活,他们笑称这里是“济南的西伯利亚”。
  2004年9月,上级政府给村里派来了一个年轻人,从此,这里的“宁静”被打破。
  他就是孟帅,在被分派到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镇工作没几天,就被分配到了当地的贫困村———曹家圈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工作第一步
  从济南到曹家圈,巨大的落差横在孟帅眼前。“你在农村能干啥?”年仅23岁的孟帅问自己。同样,面对这样一个毛头小子,村民们也在怀疑,“他在农村能干啥?”
  11月中旬,村委换届开始,孟帅被任命为选举负责人。但是,选举问题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难,村民们对谁“当家作主”并不关注。
  这也让孟帅意识到,来这里工作的第一步或许就该是唤醒村民的“村意识”,让村民重新爱村,相信村委会,选出值得信赖的村官,这样才能带领贫困县迈向富裕的大门。
  带着这一想法,孟帅用一个月的时间跑遍了所有村民的家,弄明白了村民们对村委会没感情的原因:由于村里经济状况长久得不到改善,加上部分干部作风不良,曹家圈的干群关系一直不和谐,而进村的主干路更是村民心中的一道坎。
  孟帅意识到,要让老百姓的村意识重新燃起来,信任村委会,首先就要给村民办点实事,让他们看到希望。
  蹬着自己破旧的自行车,孟帅开始往镇政府跑。在政府的支持下,资金物料很快备齐,村民们此刻也仿佛看到了希望。村民、村官齐上阵,开始同修路。很快,路就修好了。
  进村的主干路通了,老百姓的心气儿也顺了,村民委员会的改选也因此顺利实现。
  
  奠定信任
  在村委会初步得到村民的信任后,为了进一步拉近村委会和村民之间的距离,孟帅又开始琢磨起新法子。正好村委会院子里有个大仓库,孟帅就想把大仓库改建成村文化活动室。这样,不仅村民们有了活动的地方,村委会也可以利用这个地方传达意见、通知。
  只是“钱”字横在了面前,虽然各方都认为他的想法不错,但这个贫困的村委会哪有闲钱去修活动室?几个星期后,孟帅自掏腰包4000多元人民币将那间破仓库粉饰一新,成立了“希望之家”。
  此举,不仅引来了村民更多的信任,也受到了镇政府的赞扬。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孟帅从镇政府拉来了两个书橱、一个报刊架和一些桌椅。如今,“希望之家”常常聚集许多人,村委会成了曹家圈最具人气的地方。
  而这一切,在孟帅看来,都是在完成他非正式的“民主”启蒙:选出自己的村官,进一步和村民形成良好的互信,下一步,村官就该领导村民们致富了。
  
  借风“新农村”建设借新农村建设之东风,曹家圈也正在快速的发展中。今年曹家圈所在区计划的“十件实事”,都是围绕新农村而做,有自来水,有沼气……
  而曹家圈也打算抓住这一机会加快发展。这里有很好的大米莲藕等特色农产品,稍加推广,就可以卖个好价钱。另外,这里靠近黄河,还可以走生态旅游的路线。
  尽管只是一名选调生,3年工作期满就将离开,但孟帅依然为能见证自己的改变和发展而骄傲。“刚来村里,我的很多朋友都不理解,如今他们很羡慕我,他们看到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无论在怎样的地方,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可以发挥作用。”
  
  档案
  孟帅
  2004年7月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在山东省共青团系统选调生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公务员。2004年9月,被分派到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镇工作。2004年11月,其所负责的曹家圈村基层换届选举首次实现百分百投票率。
  村官经验:第一步,选出农民信任的村官,并进一步和村民形成良好的互信,下一步,村官就该领导村民们致富了。
  
  王寿波 难舍“蚕桑缘”
  
  王寿波最近挺忙,忙着村里的事,忙着自己的事。尽管很忙,却很开心。村里的日子正在变好,而他十一国庆节也将迎娶在乡卫生院工作的女友。
  眼前这一切,都可以回溯到三年前。
  2003年9月,王寿波从西南农业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毕业后,成为全国第一批服务西部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綦江县新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一年服务期满后,正式参与选举,成为新盛镇气田村党委书记。此后,认识了现在的“新娘”。
  
  我要留下来
  距离重庆綦江县城16公里的气田村,共有966户3303口人,历来都有种桑养蚕的传统,还曾建有重庆南部唯一的蚕种场。但由于传统的养蚕技术落后,村里没有一家企业,也没有任何集体收入,有的只是村委会近10万元的债务及一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办公室。
  到气田村后,蚕桑专业的背景让王寿波很快就发现了困扰当地蚕桑业的泥枯病。看到原本简单的知识,村民们却一直不解,王寿波感到了自己的价值。村民们真诚的感谢和夸奖也让他有了一丝成就感。一年志愿服务期满,王寿波决定放弃公务员的机会,留下来。
  2004年9月,王寿波参加重庆市綦江县新一轮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经过两轮差额选举,王寿波以最高票当选气田村党总支书记。24岁的他也因此成为綦江历史上最年轻的村总支书记,同时成为大学生西部志愿者中的首位村官。这个“光环”的背后也意味着他放弃了公务员编制,成为一名事业编制的“小村官”。
  “我是从农村考进西南农大的,我觉得在这里可以给农民做些实事,体现我的价值。”王寿波说。
  
  全面发展蚕桑
  在充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后,王寿波制定出了气田村的蚕桑发展新思路,即以点带面,全面发展蚕桑。
  2004年底,在一家丝绸公司的支持下,王寿波组织村民集中在气田村栽种了450亩桑树,并且嫁接了80亩桑苗。按其规划,三年内还有上千亩桑田将进行改造。
  2005年,他们改良了500亩桑田。但今年,农民增收计划因为遭遇大旱、秋蚕受到严重损失而未能实现。王寿波表示,如果一切发展顺利,村民的养蚕收入将会翻番,达到30万。
  事实上,气田村的变化已经初显端倪:昏暗潮湿的地下室变成了新建的村委会,《气田村2005—2007年发展规划》也在他的主持下起草完成。今年,王寿波又为气田村争取到了一个人畜饮水问题的国际项目,可以解决2000多人的饮水和1000亩水田的灌溉问题,村民收入眼看着也在往上升。
  
  农村的工作就是“琐碎”
  2年多的村官经验让王寿波明白,一个村官的力量是有限的,农村的发展还需要国家、社会更多的扶持与帮助。
  “比如蚕茧的销售。根据现在国家的政策,我们村里不能自行收购、而是卖给统一的机构。而这个机构每个县就一个,这样对我们百姓可能就不‘实惠’。它要是压价,我们还得卖给他,不然就卖不出去。”王寿波说。
  在他看来,如果蚕茧收购放开,村里和蚕桑有关的工业产业将会有一个好的发展机会。“我们自己收购蚕茧来深加工,比卖出去再买来要合算得多”。
  尽管气田村的发展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但王寿波还是有很多的慰籍,“作为一名桑蚕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我在这儿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他也理解,农村的工作就是这样“琐碎”,一点也不轰轰烈烈。一个村官能做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件件平淡而踏实的事,这是基层工作必须面对的现实。
  
  档案
  王寿波
  2003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蚕桑专业,参加团中央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后,放弃回城机会,主动要求留下。2004年9月,在差额选举中当选重庆市綦江县新盛镇气田村党总支书记,是全国大学生服务西部志愿者中第一位当选村支书的人。
  村官经验:一个村官的力量是有限的,农村的发展还需要国家、社会更多的扶持与帮助。村官能做的就是一件件平淡而踏实的事。
  
  夏玄新 老村官的为官之道
  
  8年前,广西浦北县首批大学生村官招聘开始,刚从广西教育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夏玄新刚好被分配回浦北,面对这一新尝试,他开始了艰难的选择:教师,还是村官?
  8年后,浦北县平睦镇,新上任的党委书记夏玄新已经在井然有序地处理着镇里的大小事——当年,他最终选择了“村官”,来到了浦北县大成镇联成村,成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修路起步
  2300多人的联成村是镇里的香蕉种植大村,全村水田面积仅1170多亩,而香蕉种植就达到1100亩(其中一部分种在旱地),香蕉是村里农民的支柱产业。
  然而,联成村狭窄而坑洼不平的村道给香蕉及农产品的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使村民生活一直贫困。1998年,浦北县开展第二轮农村“促先扶后”工作时,联成村被列入了全县的后进村行列。
  夏玄新到村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在和村书记及村干部认真分析后,联成村很快制订出修路方案,并上报镇政府。镇政府随后派出工作队跟联成村一起对村里全程共10公里的两条村级主干道进行了全程规划。
  尽管由于道路分散、曲折,镇政府曾打算中途放弃,但夏玄新却一直坚持,并通过发动群众捐款及争取上级支持,破解了资金难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共动员了3万多元捐款作为修路的启动资金。1998年11月,道路正式破土动工。
  历经6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修通了两条全长10公里的村四级公路,联成村的交通面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下一步该致富了。
  围绕香蕉产业的发展,夏玄新又开始了新的探索,最终与村支部形成了“以香蕉为龙头,带动荔枝、芒果、竹芒编织、水果购销同步发展”的经济发展新路子。2000年时,全村荔枝、龙眼新种植面积达1380亩,竹制品编织成为村里最主要的家庭副业。
  
  与群众融为一体
  如今,8年过去了,当初的村官也从村里走到了镇里。这一路的风风雨雨,让他这个镇长深感基层工作的复杂与艰辛。
  夏玄新认为,农村的事看似琐碎细微,然而对于事件中的村民们而言,却绝不是件小事。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治安等多方面的问题。所以,对于村官而言,不仅要为村里的发展谋划,还要切实地处理好身边的村民矛盾。
  在经济发展上,夏玄新更是清楚大学生、新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农村科技和资本短缺,农产品加工滞后、竞争力不强,优势资源很难得到很好开发,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难题,都需要懂专业技术、又了解市场信息的新血液注入。
  作为一个老村官,夏玄新也在回母校的演讲中,将自己的农村工作经验与即将奔赴农村的大学生们分享。在他看来,大学生到农村工作,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自觉地学习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等。同时要增强群众观念,经常带着感情下村、屯,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把自己与群众融为一体。
  在具体工作中,要尊重群众意见,遇到阻力,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切实地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做到“纵不能事事有利于民,必求事事无损于民”。
  
  档案
  夏玄新
  1998年10月,任广西浦北县大成镇联成村党支部副书记;2000年3月,抽调到大成镇党委办公室任秘书;2001年6月,调至龙门镇担任党委组织委员;2002年8月,钦州市委组织部挂职结束后,任浦北县接待办副主任;2005年3月,任浦北县平睦镇党委副书记、镇长;2006年4月,任浦北县平睦镇党委书记。
  村官经验:对于村官而言,不仅要为村里的发展谋划,还要切实地处理好身边的村民矛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自觉地学习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等,同时要增强群众观念,把自己与群众融为一体。
  有这样一种说法:不到广东不知什么叫“富”,不到长安不知什么叫“集体富裕”。
  
  长安明星村的典型标本
  
  9月8日,一组农民镜头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长安”摄影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一张张照片不仅记录了长安镇的“容貌”,也显示了它的“骄傲”,而它也确有骄傲的资本。
  2005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47.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45亿元;各项税收17.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86.6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31.4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千强镇第三名。
  这样一个明星村,其成长历程或许可以让许多乡镇有所借鉴。
  
  “三个轮子”一起转
  1987年的长安还很贫穷。最穷的时候,农民每个劳动日只有8分钱的工资,刚好够寄一张去香港的信,向亲人求救。
  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长安镇凭借毗邻深圳、香港的区位优势,开始大力推动特色产业镇的建设。
  在以机械五金模具为特色的民营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长安还拥有来自香港、台湾、日本、美国等地区和国家的外资企业1600多家,利用外资总额30多亿美元。
  而外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壮大。以广东长安集团公司为龙头的镇级集体经济,已成为全镇的经济支柱。2005年,长安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9大总公司、110多家下属二级企业,固定资产3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75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正是坚持通过推动外资、民营和集体经济“三个轮子”一起转,才使长安逐步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乡村发展成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城镇,基本实现了由农业向工业、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村组向社区转变的“四个转变”。
  回忆当年的发展路,长安镇党委书记袁德和表示,长安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外向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当年有一个村没有什么钱,也没有资源,只有土地。和外商谈,我们出土地,外商拿钱盖厂房,盖了以后租给外商,以这种比较原始的方法发展起来。后来镇政府与外商合作搞合资工厂,和国际接轨办工业区,慢慢发展起来。” 袁德和说。
  
  富裕的长安
  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长安镇也将集体经济收益以各种形式回馈给村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长安各社区就开始实施农民口粮由集体供应、年终分红、老年人生活补贴等集体福利措施。部分社区还开办医疗站免费或优惠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1995年,长安镇率先实现了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各社区还免费接送学生上学放学。
  近年来,各社区又由集体出资为居民购买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实现了农(居)民养老保险100%全覆盖。从2004年开始,长安镇的农民也可以像公务员一样享受“退休”,每月拿到近300元的“退休金”。
  2004年的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中,村民人均分得股权约10万元,使群众得到了最大实惠。
  2005年,全镇居民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其中集体分配部分就达到15896元。当年起,镇政府还决定每年从长安集团公司利润中拿出3000多万元,发给各社区股民春节补助金每人每年1000元。
  去年,长安镇还搞了“村改居”工程,现在全镇所有的人都住上了新房子,90%的家庭都有两层以上的小洋楼,80%的家庭还拥有私家车。
  对于各方面已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长安而言,下一个面对的问题,则是不仅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更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可持续地增长。
  “大包干”结束了小岗人民的讨饭史,而今,小岗人更梦想“口袋鼓起来”。
  
  小岗改革先锋的新冲动
  
  28年前,一场震惊全国的包产到户在这里发轫,“小岗”自此成为农村改革的一个标签。28年后,除了“大包干纪念馆”及“小岗”名称之外,这里却老气地“沉默着”。
  “一朝跨过温饱线,廿年没进富裕门”,人均4000元的年收入除了让小岗的人民维持着温饱生活外,没有丝毫“明星村”的风采。“大包干”治了穷,却没能致了富。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小岗还会继续沉默吗?
  
  艰难“重”走合作路
  今年春天,小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再次吸引了外界的关注。在安徽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沈浩等人的建议下,小岗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引导村民合作养猪。分开长达28年之久的小岗自此再度呈现“合作”的迹象。
  不过,与28年前“分开”的“一呼百应”截然相反的是,今年春天的“合作”却遭遇冷场。村民们对合作养猪的前景没抱太大希望,并不愿意以土地入股养猪。“合作”方案不得不进行调整。
  2月18日下午,70多户小岗村家庭代表在村委会开会。会后决定“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用农民的土地。这一次,方案得到了村民的首肯,参会的村民们同意将土地返租给合作社,租期暂定5年,5年后,农民可以以土地入股分红,或者重订租金。但是,曾经因贫困而改革“敢为天下先”,如今已温饱无忧的小岗却失去了当年破釜沉舟的勇气和信心。村民们都要求一定要先拿到第一年的租金才愿意签订租地合同。
  就这样,小岗村的“合作”以规模化养猪为突破口,终于跌跌撞撞地上路了。
  按照这种集体经营模式,小岗村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与上海三农公司达成协议,兴办国家标准化的10个养猪小区,年出栏5万头,吸收60名村民就业。
  对于小岗全村1800亩土地,除了400余亩已经种植葡萄外,沈浩还打算将其他的土地全部纳入合作社,集中种植高效饲料和蔬菜。他还向外界透露,根据村民代表的讨论,小岗在未来几年内还会出现种猪生产协会、物业社等集体组织,计划成立8个不同类型的“社”,按照现代工厂的管理模式来经营,3年~5年内确保小岗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典型,还是边缘?
  “合作”后不久,滁州市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小岗村被确定为凤阳县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根据滁州市官方确定的小岗村“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振兴小岗的第一步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第二步是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发展红色旅游;除了小岗正在开始的前2项外,“着力办好工业园”则成为实现小岗跨越发展的第三步。
  而经省有关部门批准,两平方公里的小岗工业园已落户凤阳县门台镇。
  不过,前景虽然看似一片灿烂,现实问题依然不容乐观。
  村里好不容易争取到300多万元项目资金进行土地综合治理,发展科技型农业,却因为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迟迟不能实施。而村里原有一家设备先进的股份制企业“镀锡铜线厂”,由于至今仍产权不明,省财政厅拨付200多万元贷款无法投入,反而倒欠银行利息。
  这些小事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许也暗示了小岗村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依旧曲折。
  “小岗村老是搞不上去,如果这次再抓不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那以后就没有希望了!” 一位村干部这样感慨。
  
  一向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温州人,又在新农村建设上开始了新尝试,而素以团结著称的他们,也使新模式处处可见“协会”的力量。
  
  温州新农村之“协会模式”
  
  无论沿海还是内陆,无论炒楼还是边贸,温州人的身影无所不在,这些年温商所取得的成就也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在经济建设中大展身手的温州人,在新农村建设上,会再一次走在前列吗?
  今年,温州市提出要通过5年的努力,让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全市50%的村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虽然温州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是农民人均万元的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容易达到的目标。温州,在新农村的建设上又开始了哪些尝试呢?
  
  139富民攻坚计划
  尽管整体水平较好,但温州同样存在部分欠发达的乡镇。对于这些地区,温州企业从去年就开始了扶贫计划。由于一共有139个欠发达乡镇,因而该计划又被称为“139富民攻坚计划”。
  这一计划的出台,和2005年新春茶话会上温州商会会长们的聊天密不可分。当时,全国各地温州商会会长在会上提出要从贫困乡镇开始“反哺家乡”。
  这种提法很快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因为浙江省政府也认为,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民间资本雄厚这一优势,广泛发动企业能人通过投资建设、结对帮扶、捐资赞助等形式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的温州人有175万左右,全国各地成立的温州商会有129个。因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将是一笔庞大的资源。
  在双方共识的契机下,一个由温州市协作办牵头、各地温州商会参与的反哺家乡计划开始酝酿成形。
  提议之后,13家异地温州商会很快递交了结对意向书。有些意在家乡投资建造敬老院;有些意在农业产业化,还有部分则愿意在贫困家庭子女上学、改善农村面貌等方面进行帮扶。为此,“139富民攻坚计划”也开设了多个项目,如修马路、回乡办厂、捐一个希望小学等。
  “民营企业家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一支力量。”浙江省农办一位官员曾公开表示,有了商会这股力量的加入,将形成“以工促农、以农代商”的良好发展模式,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首家农村合作协会成立
  除了“139富民攻坚计划”外,温州还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各种农业合作协会的作用。
  长期以来,温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发展速度一直名列前茅,但是由于彼此相对封闭、信息不畅、贷款融资难,政府扶持政策到位难等问题,社会资源的整合力量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合作组织功能的发挥。
  在此情况下,各种合作组织也普遍要求进一步联合,构建一个既能优化资源配置,又能传递农民呼声的高层次综合性服务平台。
  今年3月,作为合作社与政府、社会沟通的桥梁,国内首家农村合作协会在瑞安成立,行使行业协调、指导功能。
  新成立的瑞安农协,其会训为“三位一体服务三农,条块交融统筹城乡”。
  所谓“三位一体”系指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乃至整个农村金融、流通和技术推广体系结为一体。“条块交融”系指专业性合作与社区性合作相互交融。在此基础上,服务三农事业,统筹城乡发展。
  而瑞安农协也将以新型合作化的道路建设新农村,率先探索中国农协模式,建成统一、多元、全方位的农村合作体系。
  从昔日的“首穷”到今日的 “首富”,徐闻靠的是自己的资源和干部、农民自己的创造。
  
  徐闻农民制造的新农村
  
  徐闻,地处祖国大陆南端,与海南岛隔海相望,四季如春,盛产菠萝、香蕉、芒果等,号称菠萝之乡。曾是广东省湛江市的“首穷”,如今已是湛江市的“首富”。
  虽然农村人均年收入只有4400多元,仅及广东省平均水平,然而在农村建设方面,徐闻县已走在了前列,半数村庄实现了“四通五改六进村”。
  
  改水脱贫
  1998年的徐闻还很落后。由于常年干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这一年,徐闻开始了大规模的改水治旱工程。
  自1998年以来,徐闻共投入治旱资金3.8亿元,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7.76万亩。水利用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现在的75%,土地有了水的滋养后,也很快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农民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
  相较治旱前的1997年,2004年徐闻农业总产值增长74.5%,农民收入增长76.7%,居民存款增长159.1%。由湛江的“首穷”一跃跨升到“首富”。
  治水的同时,徐闻还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几年来,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100多个,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4%。“一村一品”的政策也使不同村镇有了自己的强势主产农作物,涌现出菠萝专业村、香蕉专业村等一批专业村。
  2005年,徐闻县被授予“中国菠萝产业龙头县”和“中国冬季蔬菜产业龙头县”称号。
  
  万名干部齐回村
  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徐闻也开始了农村建设的新探索。从农民最关心的生活居住环境入手,2002年,徐闻在湛江和广东省率先提出了 “四通五改六进村”。即通路、通邮、通电、通广播电视,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造住房,党的政策进村,法制教育进村、先进文化进村、科学技术进村、优良道德进村、卫生习惯进村。
  
  在这一过程中,徐闻党政领导带头,提出“千干扶千村,万干齐回村”。把干部的提拔、考核与生态文明村创建挂钩。创建工作不得力者,均不予提拔,单位一律不予评为先进单位。
  在万名干部“回乡团”的支持下,徐闻近几年共创建生态文明村638个,全县建起硬化村道1227公里,实现了行政村全部通水泥硬底道路,解决了5万多群众住房难及6万多名群众饮水难问题。“脏乱差”的落后面貌也随之改变,如今的徐闻,村容整洁,乡风文明。
  
  “五个一点”破解资金难题
  除了发动干部起带头作用外,徐闻还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用“五个一点”的方式解决了资金筹措难题。即“上级部门拨一点,挂点干部捐一点,外出人员资助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村中群众自筹一点”。
  为此,徐闻提出全民齐参与、自力更生、建设家园。在争取外来资金时,调动当地村民捐钱出力,让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这一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很多村民在村道整修中自愿“拆屋让路”;在修路、美化村庄的行动中,许多村庄还专门成立了筑路队和青年突击队,不请专业施工队,而由村民自愿分摊出钱,轮流出工完成;更有下岗老职工,捐出了自己2.56万元的下岗安置费。
  到目前为止,徐闻县新农村建设共投入资金7.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800多万,挂点单位捐赠1400多万元,外出人员资助达3000多万元,其余皆为群众自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建设新农村并不是政府用钱堆起来的,而是群众自己的一次伟大创造。”广东省一位官员如此评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致富,先修路”,这些俗语在旬邑县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旬邑贫困县的脱贫之“路”
  
  和很多西部不发达地区一样,陕西省的旬邑县几乎没有成型的工业,有的只是一片干旱少雨的黄土地。27万人口中,92%都是农村人口,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不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难道就这样一直等着国家 “扶”下去吗?
  
  盘活苹果产业
  虽然长年干旱少雨,不利于传统农作物的生长,但由于土层深厚、光热充足、温差较大,旬邑却是优质苹果最适宜的种植区。
  经过反复的调研论证,旬邑将发展的希望寄托在了苹果上,认为只有把苹果产业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才能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为此,旬邑提出了“果畜劳务富民”的思路,即确保农民人均有一亩半苹果,户户有一个畜牧养殖项目,户均有一人劳务输出。大力发展“果、畜、沼、窖、草”生态农业,生产绿色有机苹果,实现以果促畜、以畜草养果。
  截至2005年底,旬邑苹果种植总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值25.5万吨。由于先进技术的普及推广及对果农培训的加强,旬邑优果率高达90%。如今,果农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015元,其中苹果收入占到果区农民总收入的80%。
  在大力发展苹果种植的同时,旬邑也清醒地认识到,单依靠苹果种植,农村经济只能在低层次徘徊。要想实现经济大飞跃,还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苹果生产。为此,旬邑建成大型气调库10个,总储量达到2.1万吨,再加上群众自建的土库,仅苹果储藏一项即可为群众增收9300万元。
  而苹果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劳务、储运、加工、包装、餐饮等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一批套袋厂、发泡网厂、纸箱厂等纷纷建成。旬邑县政府还主动出击,引进果汁加工厂。
  随着通达果汁、北山果业、众望草业等企业相继落户。不仅盘活了当地的苹果产业,也延伸了苹果产业链条,使当地农民无需离开家乡,就能赚到更多的钱。
  如今,旬邑苹果开始更加重视“内涵”,打算扩大“绿色”面积,加快认证“有机”面积,使优势区出产的苹果单价再高几成,走向更多的国家。
  
  群众铺底子,政府铺面子
  由于地处山区,旬邑道路状况一直极差,每逢天阴下雨,道路泥泞难行。尽管有很好的苹果,但许多客商却“望路却步”。
  为了把苹果卖出去,2005年,旬邑县领导公开承诺:“把柏油路修到农民兄弟的家门口”。
  但是,对于这个刚刚摸索出富裕之路的贫困县而言,资金是个不得不面对的大难题。旬邑每年财政收入只有2500多万元,根本不够花。想要村村通油路,如果单靠政府投入,再过十年也不可能实现。饭要吃,路要修,钱该咋办?
  对此,旬邑提出“群众铺底子,政府铺面子”。县里并不下达硬性的修路指标和任务,但是号召群众先修好路基,然后再由政府出钱铺柏油路面。即哪个村先修好路基,县里就先给那个村铺路面。
  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了让苹果“走出去”,农民们全体动员,劳力齐上阵,积极修路。原计划2005年铺油路60个村70公里,最终修路94个村114公里。
  而为了抓住这优惠政策,尚未完成修路的农民们,此刻也正“比着干”,对于今年要完成的剩下200多公里村路硬化任务,旬邑县信心十足。
  “现在旬邑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如果政府现在还在等上级资金,靠上级政策的话,就会错失机遇,贻误发展”。对于这一成就的取得,陕西省旬邑县委书记郑光照曾这样表示。
  而旬邑的做法也得到了陕西省政府的认可,并将这种政策激励机制列入了未来15年陕西省新农村建设规划。从今年起,陕西已经开始集中100亿元投入,用于奖励支持各地农村道路建设。
其他文献
摘 要: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复杂,学生探究其规律存在困难。教师通过自制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变化过程,构建理论模型,推导变化规律,并设计实验对理论探究结果加以验证。文章阐述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交变电流;
摘 要:本文基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相关理论,以“重力势能”这节概念课为例,通过若干教学片断,呈现了提升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物理课堂所具备的特征,为中学物理开展论证教学提供了参考案例。  关键词:提升;科学论证能力;教学实践;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9-0004-4  2017年底,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最新修订的《普
[摘要]篆字是文字演变的先驱,篆书是书体发展的先驱。篆书的笔法、结构,在书法技法训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篆书审美旨趣的确立也是指导学生在书法学习中追求古质的必要途径。清人王澍的“书从篆入说”可以阐明以篆书入门在书法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并对当下的中小学书法普及教育和书法艺术兴趣培养有所启示。  [关键词]书法教育;篆书;笔法;古质今妍  [中图分类号]J292.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欧阳中石,1928年生于山东肥城。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文化部艺术系列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  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的欧阳中石考取了辅仁大学哲学系,一年后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修中国逻辑史,拜在逻辑学大师金岳霖的门下。1954年毕业后,先后任教于通县师范学校、通县二中、北京171中学,教授
摘 要:在习题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瓶颈,教师通过构建具体的物理情境,将物理问题融于情境中,既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瓶颈点,又能在问题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并能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其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习题教学;突破瓶颈;人造卫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4-0005-4  1 习题教学
许筱顏 陈明华 戴安娜
【摘要】审美通感是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的感觉之一,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通常会利用审美通感来打破艺术间的界限,激发创作灵感。指向书法的艺术综合实践课是利用书法和音乐之间的审美通感,从书法作品中字体的大小粗细,线条的虚实轻重,章法的正欹聚散和音乐的节奏韵律之间的异同来赏析名家名帖,提升學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通感;章法;节奏韵律;艺术综合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
【摘 要】中小学书法教育是书法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部分,也是最基础的工程,中小学书法教育面临的并不是孤立的书写教育问题。要把以前失却的书法教育传统找回来,须把相关汉字教育传统也找回来。要想在中小学普及书法教育,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须把字写好、过好书法关。  【关键词】书法教育;汉字书写;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
上世纪七十年代,睿智的周总理用“乒乓球”打开了同美国的外交大门,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了一段“小球转大球”的邦交佳话。今日我们巧用乒乓球来阐释物理概念和规律,为物理教学服务,下面是几则小球转动物理大课堂的实例,以飨读者。     1 可作“救生衣”的乒乓球    过程: 把一枚硬币直接放在水中,硬币沉在容器的底部; 捞出硬币,把它放在开了口的乒乓球内,用透明胶带封上开口,放于水中,硬币借助乒乓球这个"救
【编者按】  如何让书法教育落到实处?这可能是书法特色学校,乃至众多开设有书法课的学校正共同探索的问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包含教育管理部门、大中小学一线教师、各层级学生及家长等因素。浓厚的学书环境、一群有识善思的教师团隊以及将爱书学书之热情深入骨髓的师生,都是江苏省如皋高新区实验小学对于追寻书法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等问题的有效构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墨香之花”在如皋高新区实验小学里会开得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