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如读画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9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绘画传统的学习,“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有过一段“怪”论,叫作“师其意不在迹象间”。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因为,绘画是一门形象的艺术,比如说对傅抱石先生的绘画艺术,你怎么摆脱得了他的《江山如此多娇》、《待细把江山图画》、,《西风吹下红雨来》等等精品杰构的恢宏形象?特别是他的学生,一旦摆脱了这些,手头竟没有一两张先生的墨宝,岂不“如入宝山空手回”?然而不然,,佛家倡导“说空不空”,这“空”不是空无而是实在,是绘画艺术深层结构的“真意”所在,诚如陶渊明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意、象的选择,是一个两难的悖论。宋代的欧阳修却有一个办法,这就是他在《盘车图》诗中所说:“得意忘形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与其粘着于绘画的表层形象,不如撇开绘画本身转而去诵读诗文!这正是当机煞活,斩断葛根,抉尽画筌三昧。对此,同时代的苏东坡又有一句注脚:“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二者异质同构,而前者恰好妙在有意而无形。于是,郑板桥所提出的难题总算得到了圆满的解答。
  回到抱石先生的艺术上来,究竟如何才能撷取《待细把江山图画》等作品中的“真意”呢?得绘画“正法眼藏”者,自然不妨由静观心赏绘画的笔墨形象,进而摒落签蹄、直探本源。至于一般寡知“得意忘形”者,我建议他们干脆不用一板一眼地皮毛传袭、亦步亦趋,抱石先生的画作可以束之高阁,抱石先生的美术论著却是不可不读的。借用欧阳修的说法:“不若读书如读画。”
  抱石先生在弱冠之年即潜心于美术史论的研究,自一九二五年撰写《国画源流述概》,兹后乐此不疲。一生著述丰盈,达一百五十余篇(册),计二百万字,涉及绘画、工艺、金石篆刻、中外美术比较各个方面。这本《傅抱石美术文集》共编集了五十篇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其中包括《中华民族美术之展望与建设》、《关于中国画的传统问题》、《笔墨当随时代》、《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在更新的道路上前进》等富于现实意义的文章。在这些论文中,先生大声疾呼中国画的“生命”在于“变革”、“创新”、“发展”:“由于时代变了,生活、感情也跟着变了,大胆地赋以新的生命,大胆地寻找新的形式技法,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地表达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歌颂和热爱。”这是抱石先生本人由“读书如读画”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和所选择的必然的艺术追求。
  邓椿《画继》有云:“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可以认为,正因为抱石先生在史论方面的造诣宏深,所以他的创作格高境大,有别于一般画而无文者的意匠浅陋,“虽曰画而非画”。反过来,又正因为他在创作方面的真切体会,所以他的史论博大精深,有别于一般脱离实践者的隔靴搔痒。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因缘,在抱石先生的艺术中体现得再清楚不过。
  《文集》的编者叶宗镐是抱石先生的东床。傅夫人罗时慧在《序言》中介绍宗镐同志的工作,“为寻找抱石的文章,跑遍了南京、上海、北京的各大图书馆”,手抄翻拍,殚心竭力,甚至弄到受冻得病。这不禁使我感动,也使我悲哀。抱石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两份遗产,一份是他的创作,另一份便是他的史论著述。我想,对于他的前一份遗产,任何个人或者博物馆,都是视同拱璧的;而对于他的后一份遗产,人们竟弃如敝屣,最后还是由他的女婿孤苦地搞出这样一部缺落的《文集》。世人的厚彼而薄此,也就难怪欧阳修要慨叹“得意忘形知者寡”了!
  
  (《傅抱石美术文集》,叶宗镐选编,江苏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三月第一版,4.30元)
其他文献
读罗国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伦理学作为人类对自己生活进行道德思考的结晶,从来就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道德问题仍然是现代哲学家们所思考和苦恼的主要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总汇,它必须而且应当回答前人和当今世界提出的种种道德问题,建立自己的伦理学。多年来,我国许多伦理学工作者一直有志于编写一本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著作,以全面地系统地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见
“历史长河淹没了那么多人心的活动,……历史本身也应当是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历史”。(张承志《历史与心史》载《读书》一九八五年第九期)读到这两句话,不禁怦然心动,它使我想起两年前读过的一篇小说:《黑骏马》。很巧,作者也是张承志。当然,这不是巧合。  小说《黑骏马》写的是一个蒙古草原上的爱情故事。时日既久,细节已经模糊了,只记得小说是以一首就叫作“黑骏马”的古老民歌开始的。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却是按民歌
被一些澳大利亚读者称为“厨房作家”的艾伯特·费希没进过正规学校,他自己的经历向亲友家人讲了六十多年。最后,他的孩子,特别是老伴建议他把故事写成书,于是这位八十来岁的老人,在厨房支起桌子,拿起沉重的笔,颤颤巍巍地记下了他昔日的苦辣酸甜:  费希一八九四年生于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二岁不到父亲病死在西澳的淘金场,不久母亲改嫁。被遗弃的小费希由外祖母抚养到八岁就告别了童年,走向社会自谋生路了。自此,费希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达到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从细微处做起,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努力营造适合于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宽松氛围,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据需施教,让学生乐于接受,推动
在一些有关中国哲学史的论著中,把中国古代哲学家的“重功利”之说同“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这一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学说混同起来,应该说是不妥当的。  utilitarianism作为一种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学说,从人们对它阐述的内容来看,它所讨论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二是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例如:  在英国最初提出这一学说的伦理学者昆布兰在其《
一九七二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部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对西方工业文明提出了最严重的警告。报告指出,人类社会经济的增长是有极限的,如果经济的增长超过了地球能源、资源所能容许的程度,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报告发表后,立即被翻译成三十四种文字,震动全球。自此,反省工业-科技文明,重探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与途径,就成了全世界生态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家最热门的话题。他们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
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起步以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探索、尝试到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经过一大批热情投身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教师和有识之士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区已经确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运行机制,培养起了一支素质良好的骨干队伍,涌现出了一批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典型学校,获得了教育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我区教研室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
近代中国的小农经济一直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课题,许多学者把毕生的精力和学术生涯倾注于此。在国外学者中,尤以美国学者(包括美籍华人)和日本学者为胜。黄宗智先生(PhiliPc.C.Huang)就是这样一位学者。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中,他另辟蹊径,独创了综合分析法来研究近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在有关中国农村的演变型式,中国经济为什么落后,帝国主义所起的作用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提出了不同于前人
我国当代哲学家金岳霖先生的两本旧著《论道》、《知识论》的问世,是哲学上的一件大事,尤其是《论道》,意义更大。  《论道》者,本体论也。此书问世乃本体论在中国重兴之兆。    本体论:对文化精神的探究    刨根问底是人的不可移易的本性。混茫无涯的宇宙中飘荡着林林总总的形状和色彩。面对这魔幻般的奇异景象,我们的祖先竭力寻求着隐于其后的稳定不变的原因。方法是追问,一环紧扣一环地问“……是什么?”追问之
2019年6月,毛大庆在《品格》录制现场示范工地安全帽的戴法。  在《品格》的錄制现场,毛大庆拿起一顶工地安全帽,敲了敲:“这个不标准,没有调节的钮。”然后他熟练地戴上,示范如何正确佩戴安全帽。节目播出后,这段成为该集的一个小高潮。《品格》是由安徽卫视、《环球人物》杂志社、海棠映日联合制作,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独家冠名的高端经济人物访谈节目。录制完,毛大庆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觉得自己还是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