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站在又一个历史关口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_youfee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我们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万隆会议实际上是二战后国际体系发生转变的开端,也是新兴力量打破西方强权对国际秩序垄断权的起点。然而直至现在,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回顾战后70年国际体系的演变,可以看出,每隔十年就会发生一次重大变化,而南方新兴力量始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大驱动力。
  1945年终结二次大战的“雅尔塔体系”并未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主体,只是为此后形成的欧洲两大集团提供了一个基础。新中国成立是促成战后国际秩序的一大决定性事件。从1950年到1955年,亚洲发生了两大标志性事件——朝鲜战争和万隆会议,前者反映的是东、西方冲突,后者体现的是南、北方矛盾。这两大事件促成二战后秩序的尘埃落定,雅尔塔体系开始向“东西冲突”与“南北对立”交织的世界格局转变。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同样发生了两件大事,分别是越南战争和中美关系改善,都牵动着东西—南北关系的转变,导致战后国际秩序的第二次转折。70年代中后期最重大的转折性事件则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与西方国家的对抗,这再次改变了世界秩序。最重要的后果是促使美元与金本位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进而催生了西方七国集团。有了西方七国集团,随后也就有了南方77国集团。
  战后秩序的第三次转折,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以苏联陷入阿富汗战场、苏东剧变、第一次海湾战争为标志性事件。导致苏联解体的引线是其入侵阿富汗的失败,美国攻打伊拉克则意味着西方重新夺回在80年代石油危机中失去的世界石油控制权。这两大事件也都是南方因素改变了世界秩序。
  2000年至2010年,冷战后国际秩序又发生了重大转折,以9.11事件、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国际金融危机为标志。这期间产生的美中协调(美国有人将此称为“两国集团”)和“金砖五国”,是一种南北方权力组合的结构。东西方对抗基本上被南北方竞争所取代,这是冷战秩序与冷战后秩序的最大不同。
  从2011年到现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成为国际秩序转变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本质上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权力转移关系。美中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成为最重要的风向标。目前在美国战略界提起中美关系,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联想到未来国际秩序之争,然后才是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牢固性、外太空和网络安全、海上航行自由、人民币对美元地位的挑战、价值观分歧等,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也都是国际秩序问题。
  当我们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必须具备审视战后国际秩序的历史视角。回顾战后70年国际体系的演变,真正的变化是从万隆会议开始的,是南方力量改变了战后秩序。
  回顾过去每一个十年的转折性变化,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根据历史的轨迹,如何做出具有预见性的逻辑推演?这里不妨对国际秩序做出四点猜想性的预测:
  首先,今后的国际秩序既不是东、西方之间的秩序,也非南、北方之间的秩序,而是东西南北方利益交织在一起的秩序。
  其次,未来国际秩序的转变将不是大国战略对抗的零和结局,而是通过一系列局部战争和重大经济危机的叠加后果,一步步地改变原有秩序。众多局部性事件迭加在一起,推动着国际秩序的整体性、渐进性转变,而不是经由新的世界大战或世界革命发生突变。
  其三,今后国际秩序的重点是全球治理。把权力、制度、价值观、体系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对影响国际秩序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排列组合,都可以归结为全球治理。人类生存的共同问题成为国际秩序、世界秩序乃至全球秩序的核心问题。
  其四,财富和权力的重新分配主要并不是大国之间的转移,而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重组与再平衡。这种力量结构变化终将把世界从极不平衡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归根结底还是南方力量发挥决定性作用,南方力量改变战后国际秩序并创造新的秩序。
  因此,当前的国际秩序之争乃是万隆会议未完成的历史之延续。世界正在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站在又一个历史关口。过去,世界财富、权力中心在欧美地区。现在,新兴力量开始超过陈旧力量,财富、权力中心开始发生新的转移,至少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再过六十至七十年,拥有最大多数人口的南方将理所当然地拥有财富和权力的大部分,南北方力量结构达到真正的平衡,世界面貌将完全不同。
其他文献
【印】《战略分析》2016年3/4月  今年4月,缅甸新一届政府已正式履职,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上台成为执政党。但缅甸政局仍存隐忧,民盟如何处理好与军方势力的关系,以及如何争取到少数民族的支持,将成其执政的重大挑战。缅甸政局未来前景走势有三种可能:  一是“类民主”模型保持稳定。各方在共识基础上的密切合作将继续维持,文官政治精英和军方能够搁置争端,为国家利益达成妥协。二是修改2008年宪法或引发动荡
“城头变幻大王旗”“几家欢乐几家愁”,用这些谚语形容近期台湾政局也许再贴切不过了。当民进党张灯结彩准备送蔡英文进“总统府”时,它的老对手国民党则愁云惨淡,不仅行政、“立法”大权旁落,还面临民进党迫不及待的党产清算等政治追杀。“屋漏又逢连夜雨”的国民党,是否将从此一蹶不振、亦或只是面临政党轮替的常态?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从国民党自身找线索。若将国民党比作人体,肌体与思维则是构成人体的要素。国民党的“
10月15日,吉尔吉斯斯坦举行第五届总统选举,据吉中央选举委员会的初步统计结果,社会民主党候选人索伦拜·热恩别科夫获得54.81%的选票,当选为新一届总统,其主要竞争对手奥穆尔别克·巴巴诺夫以获得33.74%的选票落败。作为现主要执政党候选人的热恩别科夫当选,标志着吉尔吉斯斯坦将沿着现任总统阿塔姆巴耶夫所制定的政治路线继续前行,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和谐、经济发展、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将成为热恩别科夫执
李巍:在整合与分裂的两种力量之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一个是国与国之间的分裂和整合呈现什么态势,另外一个是国家内部,特别是大国的分裂与整合呈现什么态势,相比于欧洲和亚洲,北美就三个国家,因此我们更多地是讨论美国国内本身面临着怎样的分裂与整合的力量,以及美国国内的分裂与整合又如何影响了其对外政策,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自身的这种状况会直接投射到它的外交
张健:欧盟的现状会对它在国际上发挥作用产生什么影响?会对中欧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应该说欧洲现在面临的问题比较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总担心被人分而治之,不仅担心俄罗斯,也担心中国、美国,这种焦虑感是存在的。  欧盟原来引以为傲的一些东西现在要重新审视了,比如福利现在是一个大问题。欧洲的福利制度的确养了懒汉,不可持续。民主实际上也出了问题,极端势力崛起。近年来几个国家举行的选举,比如希腊选出极左翼政党执政
希拉里·克林顿的白宫之路真可谓是崎岖不平。就在“电邮门”一直如影随形无法摆脱之际,6月9日起她又被卷入新的舆论漩涡:当天有独立媒体披露,美国科技巨头谷歌涉嫌操纵搜索结果,故意屏蔽不利于希拉里的负面消息,以支持其问鼎白宫。爆料者称:在谷歌搜索栏输入Hillary Clinton crimes (希拉里·克林顿 犯罪)的关键词时,弹出的是“希拉里刑事改革法案”这类对她来说较为正面的自动联想词。  情况
11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正式生效表示祝贺。习近平强调,《巴黎协定》开启了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新阶段。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采取有力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中方对下阶段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充满信心,愿同各方加强沟通合作,为构建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作出贡献。
【美】《今日军控》2017年7~8月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是一个以欧盟成员国为基础,以协调民用核能研究和建立发展核能市场为目标的欧盟框架内组织,英国于1973年加入该组织。但如今作为脱欧进程的一部分,英国决定退出该组织。若未来几年不能填补相关空白,英国在核贸易和核研究項目等方面将受损。实施核安全保障是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关键职能之一,此前,英国的民用核活动受其保障和约束;脱欧后,英国需
做出撤军的决定是普京对叙利亚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向进行冷静判断的结果。撤军的同时,普京在叙利亚仍留有“后手”。  2016年3月1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颁布命令,决定自3月15日起从叙利亚撤出主力部队。就如当初出兵叙利亚一样,普京的决定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动和种种猜测。那么,普京在叙利亚近半年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哪些效果?俄罗斯未来在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中的角色将如何演变?普京宣布撤军背后又有哪些战略考量?出
张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家都认为欧洲要合,不能分,分了以后会出很多问题——战争、民族主义等,因此要联合,要一体化,要融合,要协作,要团结,从而形成二战后几十年联合的趋势,但是如今这种趋势显然是遇到了阻碍。原因有这样几个因素:一个是多重危机的冲击。这么多年,欧洲与危机一直如影随形,就没过一天好日子,债务危机突出了德法分歧和南北矛盾以及英国与欧元区的矛盾;乌克兰危机突出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