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体悟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wq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2005年9月在全国正式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新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此次改革,着重从教育理念上寻求突破,是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变化。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也是对传统体育教育方法的重大改变,顺应了时代潮流的要求,完全符合“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它也对体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需要体育教学工作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己,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下面笔者谈谈上好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些体悟。
  
  一、对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认识
  
  新课标的出台是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明确地突出了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这一主体。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在教学上明确突出了四个基本理念:
  1 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 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3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新课标的推出,实现了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评价的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于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在实行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在推行中遇到的难题
  
  新课标理念虽好,但在实际操作中毕竟有个逐步适应和完善的过程,也存在一些具体操作上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逐步改进,稳步做好新旧衔接的工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难”:
  1 适应难。新课标的推出,要各方面接受和适应会有一个过程。虽然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但主要是在教育系统内部。一项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扎实的社会基础,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在社会上,许多其他部门不了解新课标,在支持力度上打了折扣。许多家长也不了解,对学校的教学方法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对教师和学生而言,要完全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并做出比较大的改变,达到教和学的协调,也有个逐步接受和适应的过程。因为这次新课改变动较大,许多还是一些理念,所以在具体的操作和适应中有难度。
  2 操作难。理念变成实际教学有许多具体问题难以把握,在操作上有难度。主要表现在:(1)目前每个教学班一般有50~55名学生,一名体育教师在一节课上兼顾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有困难,容易顾此失彼。(2)新课程在分层教学上,对一些学生兴趣差异度大的项目,很难提供整体与个体差异同时兼顾的课程目标和难度选择。(3)模块选修课中选修的学生常常出现同班同学在技术、技能上差异大,运动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对体育能力较为欠缺的“后进生”,即被动参与型的学生较难调动其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与练习的主观能动性。(4)新课程面临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器材不足的矛盾。新的课程标准更强调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和演练,更加关注每一学生个体学有所得、学有所练、学有所长(特长)。然而,就目前的中小学体育课堂现状而言,恰恰面临的是班级单位的学生数量多,而体育场地和器材供不应求的矛盾。
  3 评价难。按照新课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但由于学生兴趣的分散化,学生能力差异多样化,学生个体学习目标多元化,因此在阶段性评价和过程评价中,对学生的评估、考核难以把握尺度。难以真正做到客观衡量、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多是捌师主观印象评价,它容易造成对学生学习成果衡量的虚拟化,使评价考核形式化而难见评价实效。
  
  三、因地制宜,认真抓好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实施
  
  任何新事物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的。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毕竟代表时代发展的新潮流,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尽管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各方配合,根据实际,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抓出成效。
  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广泛接受和支持的氛围。新课标的改革是解放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之大,观念之新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我国教育课改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广泛接受,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支持新课改;要让教师和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参与新课改,形成新型的学与教的氛围,并逐步达到协调一致,推动新课标顺利进行。
  2 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除了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突破单纯体能锻炼外,更要给学生灌输一种人生的理念。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不仅仅是生存的基础,更是伴随终生的生活态度,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将其延伸至美育、心育、德育和正确人生观、生活观的范畴,真正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 尽快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素质是落实新课标的基础和前提,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因此,必须尽快更新和充实体育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新观念、新知识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在教学实踐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也需要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并逐步摸索出适应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自己,实现人生的目标。
  4 做好课标与大纲的衔接工作。新课标是对大纲的传承和发扬,并不是对大纲的全盘否定。在实际工作中,对新课标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实尚有一段距离,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因此。要正确看待和处理新与大纲的衔接问题。在新课标全面推行过程尚无更圆满的办法之前。对大纲行之有效的一些好的做法,仍需借鉴。只有取长补短,新旧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才会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并有利于新课标的顺利推行。
  5 落实新理念,认真抓好新课标的推行工作。新课标代表教学改革的方向,要坚定不移地予以推行。但新课标对河南省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驻马店市,需要采取不同的落实措施。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有以下方面需考虑:(1)因人施教,分层教学。在同一个教学班里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个体差异的学生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2)因地制宜,设置课程。除统一课标外,模块选修课程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根据学校的条件、传统等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能够突出本校特色的体育教育。(3)注重新理念的灌输,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开放式体验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等,以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变学生“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的师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既锻炼学生的体质,又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身心互动。结合实际生活,针对目前青少年比较喜欢偶像崇拜的现象,采取灌输正确的体育偶像目标法,引导青少年对体育的热爱和人生目标的领悟等。
  总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是对体育教师的新挑战。只要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尝试,扎实推行,就一定会取得成效,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他文献
基于京唐现场渣中主要氧化物成分,采用内柱体旋转法对CaO-SiO2-15.2%Al2O3-4.8%MgO-TiO2-B2O3(质量分数)渣系进行黏度试验,结合Factsage软件热力学分析,探究TiO2和B2O3对低镁
各方热切关注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9年2月25日公布,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从公布到实施,留出近两年之久的准备和过渡时间,足以说
由国际资源循环利用委员会主办、瑞士ICM AG承办的“资源循环利用09国际论坛”于11月10日~13日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150多人参加了这次论坛。与此
黑花生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黑色食品,本文概述了黑花生优质高产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