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及教育建议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mtd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适应的情况是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教育融入情况的重要体现。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学校环境因素有师生关系、学校氛围、课堂环境等。其中师生关系是流动儿童学校生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本文阐述了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并提出了教育建议。
  〔关键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师生关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儿童跟随务工的父母移居到城市,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流动儿童群体。流动儿童的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增加。这些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也逐渐引起社会关注,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是流动儿童身心发展的个人问题,也关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迁移到城市,他们要适应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面对文化背景差异等。如果流动儿童不能尽快融入新的学校环境中,就可能会慢慢被“边缘化”,给他们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压力。许多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普遍存在歧视知觉强、孤独感、情感失落、自卑等问题[1]。教师作为学生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生关系是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通过情感、认知和行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2]。师生关系既是流动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也影响着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有着重要且深刻的影响。莱德(Ladd)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取得学业成功的状况[3],学校适应是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开端,影响着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育人过程和效果。教师是儿童的重要他人,师生关系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有着不同的影响[4]。亲密的师生关系会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冲突型的师生关系会使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呈现消极的情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有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学校中,很多流动儿童不知如何应对学业上的失败、挫折和人际交往问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情绪,出现适应困难。而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儿童会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发展出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5]。不良的师生关系(如师生冲突)可能使儿童产生孤独感和对学校的消极情感,使他们在学校环境中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表现出退缩、攻击等行为,从影响其学业行为 [6-7]。
  二、促进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建议
  (一)提升流动儿童的师生亲密度
  教师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扮演“倾听者”的角色,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及时发现他们在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困难;注重对流动儿童的心理疏导,让其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关怀,消除内心的自卑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流动儿童参与其中,加强同伴交往;关注流动儿童的业余生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让流动儿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构建亲密的师生关系还需要学校和家长一起努力,教师要和流动儿童的家长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流动儿童在家的情况。家长应该和孩子多沟通,及时发现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和教师探讨解决的办法。
  (二)教师协助流动儿童弱化自己的身份
  流动儿童因为在学校适应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习惯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教师要积极地发掘流动儿童的潜在优势,并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来提高流动儿童的自我认知。帮助流动儿童解决同伴交往问题,良好的同伴关系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有促进作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交流,让他们弱化“流动儿童”这一身份认知。经常鼓励流动儿童,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发现自身的潜能,更好地融入学校。
  (三)教师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在公立学校中,有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教师是否公平地对待他们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流动儿童到城市会有很多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和帮助他们,等待他们的进步。其次,在班级座位安排上,应当采用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相互搭配的排列方式,以促进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之间的交流融合,帮助流动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有一些学校会把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分开来安排座位,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会增加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和孤独感,使其更难融入学校生活。最后,在竞选班干部时,流动儿童也和本地儿童一样拥有公平竞选的权利。老师的公平对待,会让流动儿童感受到爱与尊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他们适应学校。
  三、小结
  目前,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趋势不断向城市转移,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和融入问题是各界关注的重点。帮助流动儿童快速融入城市的方式有很多,教育是流動儿童融入城市的最主要的方式,教师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帮助流动儿童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当然,家庭的教养、同伴关系、学校类型等都是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因素。我们应该多关注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使他们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快地适应学校生活。
  参考文献
  [1]周皓.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及讨论[J].人口与经济,2006(1):48-54.
  [2]李瑾瑜. 试论影响师生关系的若干因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65-69.
  [3]Gary W Ladd ,Cynthia C. Coleman. Children’s classroom peer relationships and early school attitudes:concurrent and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J]. Early Education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青春期学生自伤(残)行为越来越严重。自伤(残)学生往往生活在缺乏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安全感极度缺失,看似是因为遭遇了人际失败、考试失败而引发负面情绪及自伤行为,但其背后都与家庭特质有一定的关联。学生是带着父母人際互动的创伤进行家庭之外的人际互动的,这种互动缺乏弹性,形成无法摆脱的困境,这与学生无法解决家庭矛盾的无助和无奈的情境是类似的。学校、家庭应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缓解学生心理上的伤
通过对“复原力”要素的分析,构建了以“归属感、乐观感、效能感”三要素为关键词的提升中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心理辅导系列课程,并进行了课程实践,同时对课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
先秦文献在传承过程中因为用字习惯的改变,出现过一个以“雅”代“夏”的过程,所谓“雅”“夏”二字的同音假借关系,并不是“雅”字替代“夏”字成为《诗经》类名的原因,而是
育人,并不仅限于德育教育,学科的学习方法、学科教学的组织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素材的人文性处处隐含育人契机,体现育人价值。从一节英语课的背景介绍、教学过程的育人设计
学者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了学者散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是当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有学者和散文研究专家陆续已对学者散文做过精准的定义和研究.学者的学识和涵养,
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工具,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的教学其内容广泛、形式灵活,具有其特有的特点和规律。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他的政治素养,
在我国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德育为先,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但是如何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摆在
疫情暴发以来,由作业和学习引发的亲子冲突时有发生。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如何读懂他们、陪伴他们,成为他们人生路上重要的他人?本文分享了在线陪伴实践中形成的长善教育的家庭
随着苏联解体和原有意识形态的终结,在俄罗斯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和恢复强国目标的艰难历程中,人文社科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界对俄罗斯精神的悖论性和双重性认识进一步
从古至今酗酒问题一直困扰着俄国。国家垄断酒销售既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举措,也是治理民众酗酒问题的手段。1894—1914年俄国实施了酒销售垄断政策,初衷是增加国家岁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