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课改时代,我们都在学习学习再学习,改革改革再改革,杜郎口出名了,学杜郎口;洋思出名了,学洋思;东庐有特色,学东庐。结果,学来学去,学得无所适从。其实,我们深知课堂改革必须立足于实际,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嫁接移植,迷失了自我。其实任何一种教学都有他的可取之处,我们应取长补短,不能照搬照抄。无论什么类型的课,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点自己的经验。
一、适度
这里谈的是师生的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问题。中庸之道讲究“择其两端取其中也”,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今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老师的指导作用,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人本的关怀,即强调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做到两本并重,因为教学过程是由施教的人和受教的人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缺少哪一方,都不能称为教学。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应是教师引领全过程,学生活动始至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在提倡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同时,加强授受、记诵、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在重视学生独特感悟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权威解读;在重视熏陶感然的同时也要重视字斟句酌;更要在致力于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基础落实,这样才能对课程改革的精神合理的践行,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二、高度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智慧的启迪,是文化的滋养,是人格的昭示.。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有“高度”,要追求”高度”。
所谓的高度,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平面的语文教学,总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以知识或者说为完成某些知识的训练为主,其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为期中、期末或者说为中考、高考做准备,因此说平面的语文教学是功利性、浅近化的教学。语文教学应从“立人”的角度,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着眼、选点,让语文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例如教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面对鲁迅先生的文章,我跨越辨识性的提问,而直接引导学生对描写特点的把握,并启发学生对关键词语进行比较、想象,进一步说明鲁迅之所以能够准确地写出百草园景物的特点,是经过一番比较和探求过程的,从而突出鲁迅从小所具有的好奇心和探求品质。而鲁迅对百草园景物清晰而富有层次的描绘,也说明了鲁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我还当堂让学生进行《鲁迅捕鸟》的想象作文。“立体”的语文教学,其着眼点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它的教学目标是“非指示性”、非预设性的,它追求的是育人、启智、练能的综合效应,它和平面化教学最本质的区别是立足于学生,而不立足于考试;立足于服务,而不立足于任务。它的着眼点是学生现实能力的形成和未来发展的结合。因此它是开放的、较少限制的、多层次的。他的课是真正立体的、是启迪智慧、促人发展的。
当然,追求语文教学的高度,还必须注意开放性、实践性等等。但重立体、重思想、重启悟是实现理想化课堂的手段,是促使语文达到一定教学高度之必需。
三、深度
由于课内现代文中考很少考,所以不少老师在处理现代文教学方面出现了误区,他们对很多课文采用的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教学,浅尝辄止,缺少语文味,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毫无帮助。这是一种“短视”的做法,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语文教学才能怎样有深度呢?
1、文本解读“深”
文本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者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潜心编制的,是众人智慧的结晶,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它负载着人类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具有典范性,它的教学价值是丰富多彩的,吃透文本,才能真正地用足教材、用好教材,最终让学生从文本中汲取营养。
怎样才能吃透文本呢?要细细品味文本中的语言因素,抓住关键词句,寻找文本解读的最佳切入点,研读字词句章,品析、讨论、领悟、内化,弄清文本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材使用“活”
新的语文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这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提供了基础。
而且我们也可以超越教材内容篇目,补充延伸鲜活的内容,给教材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这样提取人文传承价值,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精神元素,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3.立足课堂教学,挖掘教材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
每一阕词,都会说话;每一个字,都有情感;每一个作者,都有故事。挖掘教材文化内涵方法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的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作家、作品入手,挖掘人生智慧,学会知人论世。
还要精心概括,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我们所教学的文章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重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如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有厚德载物、淡泊名利、修养品格的文化内涵的,如课文《爱莲说》《陋室铭》等;还有超越现实社会、追求宁静自由的隐士文化的文化内涵的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庄子〉故事两则》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四、广度
教者或学生欣赏完一篇文章,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寻找类似文章或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品析。教师也注意搜集信息反馈,适时点拨。通过反复、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提高鉴别创新能力,充分实现阅读欣赏课程的效益。
可以从知识能力方面拓展教学、语言训练方面进行拓展、情感教育方面拓展或者综合能力方面拓展。例如在学完《从百草园到三教学方法味书屋》这篇经典散文后,为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要求学生以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为依据,拟写一副对联,这样的拓展设计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角度
文有文法,教有教法,分析课文不一定按照文章顺序讲,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文章反映的核心价值观选准切入点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更轻松地教学,获得意外收获。如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我从第6段切入,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部分和与藤野先生有关的文字清晰分开,文章的思路轻松地被理清,明暗两条线索鲜明凸显,让学生轻松领略作者的匠心;教学《故乡》我抓住“人物前后变化”这个切入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中教师的悉心研究投入是前提,激发学生兴趣是第一位的,方法指导贯穿始终,习惯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就是我所谓的“度量出的语文课堂”。
新课改时代,我们都在学习学习再学习,改革改革再改革,杜郎口出名了,学杜郎口;洋思出名了,学洋思;东庐有特色,学东庐。结果,学来学去,学得无所适从。其实,我们深知课堂改革必须立足于实际,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嫁接移植,迷失了自我。其实任何一种教学都有他的可取之处,我们应取长补短,不能照搬照抄。无论什么类型的课,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点自己的经验。
一、适度
这里谈的是师生的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问题。中庸之道讲究“择其两端取其中也”,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今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老师的指导作用,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人本的关怀,即强调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做到两本并重,因为教学过程是由施教的人和受教的人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缺少哪一方,都不能称为教学。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应是教师引领全过程,学生活动始至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在提倡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同时,加强授受、记诵、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在重视学生独特感悟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权威解读;在重视熏陶感然的同时也要重视字斟句酌;更要在致力于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基础落实,这样才能对课程改革的精神合理的践行,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二、高度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智慧的启迪,是文化的滋养,是人格的昭示.。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有“高度”,要追求”高度”。
所谓的高度,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平面的语文教学,总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以知识或者说为完成某些知识的训练为主,其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为期中、期末或者说为中考、高考做准备,因此说平面的语文教学是功利性、浅近化的教学。语文教学应从“立人”的角度,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着眼、选点,让语文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例如教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面对鲁迅先生的文章,我跨越辨识性的提问,而直接引导学生对描写特点的把握,并启发学生对关键词语进行比较、想象,进一步说明鲁迅之所以能够准确地写出百草园景物的特点,是经过一番比较和探求过程的,从而突出鲁迅从小所具有的好奇心和探求品质。而鲁迅对百草园景物清晰而富有层次的描绘,也说明了鲁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我还当堂让学生进行《鲁迅捕鸟》的想象作文。“立体”的语文教学,其着眼点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它的教学目标是“非指示性”、非预设性的,它追求的是育人、启智、练能的综合效应,它和平面化教学最本质的区别是立足于学生,而不立足于考试;立足于服务,而不立足于任务。它的着眼点是学生现实能力的形成和未来发展的结合。因此它是开放的、较少限制的、多层次的。他的课是真正立体的、是启迪智慧、促人发展的。
当然,追求语文教学的高度,还必须注意开放性、实践性等等。但重立体、重思想、重启悟是实现理想化课堂的手段,是促使语文达到一定教学高度之必需。
三、深度
由于课内现代文中考很少考,所以不少老师在处理现代文教学方面出现了误区,他们对很多课文采用的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教学,浅尝辄止,缺少语文味,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毫无帮助。这是一种“短视”的做法,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语文教学才能怎样有深度呢?
1、文本解读“深”
文本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者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潜心编制的,是众人智慧的结晶,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它负载着人类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具有典范性,它的教学价值是丰富多彩的,吃透文本,才能真正地用足教材、用好教材,最终让学生从文本中汲取营养。
怎样才能吃透文本呢?要细细品味文本中的语言因素,抓住关键词句,寻找文本解读的最佳切入点,研读字词句章,品析、讨论、领悟、内化,弄清文本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材使用“活”
新的语文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这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提供了基础。
而且我们也可以超越教材内容篇目,补充延伸鲜活的内容,给教材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这样提取人文传承价值,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精神元素,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3.立足课堂教学,挖掘教材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
每一阕词,都会说话;每一个字,都有情感;每一个作者,都有故事。挖掘教材文化内涵方法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的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作家、作品入手,挖掘人生智慧,学会知人论世。
还要精心概括,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我们所教学的文章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重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如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有厚德载物、淡泊名利、修养品格的文化内涵的,如课文《爱莲说》《陋室铭》等;还有超越现实社会、追求宁静自由的隐士文化的文化内涵的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庄子〉故事两则》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四、广度
教者或学生欣赏完一篇文章,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寻找类似文章或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品析。教师也注意搜集信息反馈,适时点拨。通过反复、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提高鉴别创新能力,充分实现阅读欣赏课程的效益。
可以从知识能力方面拓展教学、语言训练方面进行拓展、情感教育方面拓展或者综合能力方面拓展。例如在学完《从百草园到三教学方法味书屋》这篇经典散文后,为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要求学生以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为依据,拟写一副对联,这样的拓展设计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角度
文有文法,教有教法,分析课文不一定按照文章顺序讲,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文章反映的核心价值观选准切入点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更轻松地教学,获得意外收获。如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我从第6段切入,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部分和与藤野先生有关的文字清晰分开,文章的思路轻松地被理清,明暗两条线索鲜明凸显,让学生轻松领略作者的匠心;教学《故乡》我抓住“人物前后变化”这个切入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中教师的悉心研究投入是前提,激发学生兴趣是第一位的,方法指导贯穿始终,习惯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就是我所谓的“度量出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