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解”与“无解”

来源 :物理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7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阵,有人曾与笔者讨论过这样一个物理问题:如图1(a)所示,左端封闭、右端开口的均匀U型管中用水银封有一段15厘米的空气柱。如果将管的开口变为竖直向下,求空气柱的长度。(设大气压为75厘米高水银柱) 初看,这是一道很简单的习题,按常规得解 A previous time, someone had discussed this physical problem with the author: As shown in Figure 1(a), a 15-cm air column was sealed with mercury in a uniform U-shaped tube with the left end closed and the right end open. If the opening of the tube is turned straight down, find the length of the air column. (The atmospheric pressure is 75 centimeters high mercury column.) At first glance, this is a very simple exercise.
其他文献
问题的提出首次实现的人为核反应是:_7~(14)N+_2~4He→(_9~(18)F)→_8~(17)O+_1~1H。(为吸能反应)设靶核_7~(14)N 静止,问入射粒子_2~4He 至少具有多大动能,才能使反应实现?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要用“钱毛管”(又叫牛顿管)来演示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由于管里的金属片和羽毛都很小,下落过程又很快,学生不易看清,很难达到
不考虑摩擦,将条件理想化是物理学中处理问题常用的方法,学生往往提出考虑摩擦怎么办的实际问题。如果只以知识有限为理由搪塞一下的话,不仅不能打消学生头脑中的疑问,还会
本文如实地记录了我校初二(上)的一次实验期终考试,试图阐述本人对“实验怎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掌握”的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考试目的借助考试这个手段,使实验为每个学生
在进行高中物理竖直上抛运动教学时,都会讲到下述例题: [例题]有一球从屋顶以14.7米/秒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若屋高49米,试求此球落地所需的时间。本题通常都用二种方法求解:
演示和学生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十分重要,它们对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演示是教师在讲台上表演,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我们利用大型演示电流计制做了一种测定重力加速度的简易装置,简介如下。一、原理简易装置的原理如图1所示。图中重物G是一个上下表面平滑的金属块,E为电源,mA为大型演示电
顾名思义,“触类旁通”是根据已掌握了的某种知识或规律,能类推到对有关事物的理解。因此,往往将“触类旁通”与“举一反三”并列使用,或视为同义词,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然
教师备课一方面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为了把教材讲懂还要以教材为中心,充实教材的内容,有时还需要加上个人的体会,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现在以全日
所谓“特殊条件”物理习题是指已知条件跟一般习题有所不同的题目。本文拟分下列四个方面举例分析。一类是多给了已知条件或数据,称为“多条件习题”;一类是表面上看起来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