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pa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有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必须设疑导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的情境中产生问题意识,进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质疑是一种可贵的数学思维品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生疑、释疑、解疑,其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会在其质疑品质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培养与提高。传统的“教师是灌输体、学生是接受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而忽略了探索、求知的过程,学生的个性思维及主观能动性处于抑制状态,更不可能产生问题意识,对数学的探求、求真、求实的特性缺乏实践性的尝试。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必然会使学生在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设疑、探讨、交流。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教师通过开放性的数学教学课堂,使学生置身于对于问题的提出、探索与解决情境中。在问题情境的推动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也必将推动课堂教学向着高效、开放、探究的方向不断发展。
  一、设疑导入,激活思维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要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在学习中产生问题意识。并依据自身经验积累与知识储备,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在旧知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创设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对问题的探究与交流。例如,在讲授“分数的性质”这个知识点时,我从学生爱好听故事的特点出发,以故事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究思考:“熊妈妈有三个孩子:熊大宝、熊二宝和熊三宝。有一天,熊妈妈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四大块,又将其中的一大块分为两块给了熊二宝。熊妈妈、熊大宝、熊三宝各得其中的一大块西瓜。熊二寶非常高兴。他说妈妈知道他饭量大,所以多分给了他西瓜。同学们,考虑一下,熊二宝的说法正确吗?”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他们拿来橡皮泥做成西瓜状,进行切割试验。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同一个西瓜的 114 ,218 ,3112,让学生观察一下,他们是否相等,为什么它们的分母是不相同的,它们的值却是相等的?他们的分子也不相等,为什么是相等的?这样多层提出疑问,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整堂课学生在一种踊跃状态下投入学习。这样的探究,重过程而轻结果,通过探究得出的结果,能够为学生所理解,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动手操作,生疑求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这一优势,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进而解决问题。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求解的欲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三角形这个知识点时,我让学生准备好长短不同的木棒作为学具。我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任意三根木棒都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摆、拼、观察,他们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三根木棒组合在一起都能构成三角形。然后我又启发学生:那么能够组成三角形的三条木棒有什么特点呢?这个问题更具有深度,学生又在自我动手中发现规律: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只有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构成三角形。又如,在讲授圆锥和圆柱体积时,有的同学往往会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笼统的结论。所以我让学生用纸板制成两对等高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体,而其中一对的圆锥与圆柱的底和高与另外一对是不相等的。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锥的体积只与它等高等底的圆柱体构成明显的体积比例关系: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高等底的圆柱体的三分之一。通过学生自我动手,验证事物的规律性,这个过程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加深学生印象的过程。
  三、联系旧知,构建新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产生了解新知的欲望,这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后,学生已经了解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角所对应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在教学“等腰梯形”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它们所对应的边是否相等呢?学生通过用摆放木条的方式得知等腰梯形的两条边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一个梯形中如果有两个底角相等,那么它所对应的边也是相等的,从而让学生建立了角与边的关系概念。并且有的同学发现螺母是多边的,也是等边的,且等边等角。这使得问题得到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这看起来很平常的一个问题情境,却能够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数学逻辑思维的方向。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入了新知。又如,在学习“面积单位”这个知识点时,当学生了解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概念时,让学生用单位是平方厘米或平方分米的纸片去度量整个教室的面积。学生们会产生繁琐的感觉。由此产生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来度量像教室、操场、公园等较大面积的场所。在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导入了“平方米”的概念教学。
  四、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数学是在生活的基础上兴起的一门学科,数学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学科。数学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使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生活是小学生最熟悉也是最亲切的情境。在数学课堂中引入生活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学习了“年、月、日”这个知识点后,引导学生思考:小强的爸爸出差了,要三个月才能回来。小强对爸爸非常思念,每隔两天就给爸爸写一封电子邮件,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情况。那么小强在这三个月中一共给爸爸写了多少封电子邮件呢?这个问题是具有开放性的情境。学生要考虑到每个月的天数不同,有的月份有30天,有的月份有31天,甚至二月份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并且爸爸出差是跨越七八九三个月份的话,还要考虑到七月和八月都是31天。生活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效地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基础教育版,2007,(03).
  \[2\]王文娟,郭彬.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林区教学,2008,(12)
其他文献
传统认识论中的“反映论”实质上是一种认知论,人类认识过程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评价环节。评价指主体对客体是否满足主体需要及满足需要的程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评价的主体
采用水解法、传统乙醇提取法、改良乙醇提取法,对绣球(Hydrangeamacrophyllaser)的芽和茎段样品进行可溶性糖萃取,利用HPLC对葡萄糖、蔗糖、果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3种提取方
<正> 盆型比例电磁铁由于工作可靠,结构紧凑,对油质污染不敏感,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静动态特性和较大的功率重量比,从磁力特性方面有水平位移-力特性的特点,故而受到了重视。
邓小平政策思想有三个较大的历史发展阶段:1938年至1965年为第一阶段,侧重点是强调执行政策;1975年为第二阶段,侧重点是强调落实政策;1977年至1992年为第三阶段,侧重点是强调
本文介绍液压蓄能器在汽车中的一些新应用。如:用于轿车在城市内行驶的驱动源,用于客车制动能量的回收利用,用于防止汽车制动偏移,以及汽车全自动变速器的平稳换挡等。
随着奶牛集约化饲养规模的扩大和产奶量的提高,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结果表明,真胃中VFA(挥发性脂肪酸)能明显抑制真胃平滑肌的收缩,导致真胃弛缓,但其调控机制目前仍不
2009--2010年通过对5个优良朝天椒(Capsicumannuumvar.coruoids)亲本配制的20个杂交组合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度的考察,表明朝天椒主要性状普遍存在杂种优势,不同性状的优势度差异较大
2011年6月,河南省洛阳市某商品蛋鸡场180日龄蠢鸡群共计1700羽,产蛋率为15%左右,根据病史、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假性产蛋鸡病。分别计算了假性产蛋鸡消耗的饲
【摘要】高效课堂是新时期课改下的新要求,也是传统教学方式所面临的新挑战。这也就要求我们初中数学课堂也应根据自身科目的特点,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
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确认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契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打破语文课党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界限,将语文课堂学习与生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