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阅读训练要兼顾“言”与“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20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的“言”指的是作为文言文的物质外壳,包括其语言、语法等形式的,文言文的“文”指的是作为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及其结构。在课内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重“言”与“文”的统一,但是课外阅读训练应该将两者相统一起来,尤其在设计练习题时,对课内阅读文言词汇的其它含义及其用法进行归类迁移,将课内外阅读的“言”“文”结合起来。
  钱梦龙老师的复读课常设计一些以应用知识为主的作业。学生应用知识的过程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钱老师认为:“重要的是,作业无论大小,都必须为学生创设灵活运用知识的情境。”所以,他设计的作业既有综合的、大型的,也有小型的,两者配合。
  比如,在教学完《黔之驴》后,我布置了学生阅读其它两篇文言作品,《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并且发现这两篇文言作品与《黔之驴》在文言词汇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于是让学生先找出有哪些字词的含义、用法与原文是一致的,学生们惊奇地发现了许多并且一一归类了下来。
  词义相同的是:习:常常。益:更加。狎:态度亲近但不庄重。稍:渐渐。
  词性发生变化的是:畜:饲养,名词作动词。日:天天、每天,名词作状语。
  句式相似的有:见外犬在道甚众(状语后置)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省略句)
  像这样经过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能很快地掌握本课课文中的知识点,而且,因为这两篇文章写作于同一时期,都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学生加深了对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理解,即“言”的掌握得到巩固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的理解,文言文阅读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进行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文言教材中涉及到的人物、文化常识等,进行专题性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迁移中的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即“言”与“文”都得到提高。
  “阅读转注”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个全息性辗转相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之间自动互相参注,互相补充,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不断积累起来。根据该理论,学生只要坚持在课外阅读文言作品,就可以自然地与课内所学相转注,文言文的审美阅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如,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让学生正确把握词人那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消沉而又不乏洒脱的复杂情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自读明人曹臣所编的历代人物言语妙谈笔记小品《舌华录》中的一则:
  “東坡一日退朝,食罢,抚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裨女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坡捧腹大笑。”
  读罢小品,一个“不合时宜”而又豪放洒脱的坡仙跃然纸上,生动可感,对学生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很有帮助。
  再如教学韩愈的《马说》对作者呼吁要有识才的伯乐,是容易理解的,若能够辅之以相关的课外阅读,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文言文教学的深度便有了。教学后,我补充了相关的二则寓言故事:
  《战国策·燕策二》: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一千金市马骨》: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然后,依次列下了三道思考题与一道探究题:思考之一,“马价十倍”果然是因为它是真正的千里马吗?思考之二,用千金市马骨的方法果真就能够招来千里马吗?思考之三,《马说》中提出了比发现人才更加可贵的问题,你能够找出来吗?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人们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找才”而不是“育才”上,如果把同样的精力花在“育才”上,并且仔细观察和积累马发展需要的经验,那会不会发现更多的育马良策呢?由此,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学生的思维就会扩展得很宽,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只有教师在设计相关练习时,注意课外阅读的“言”“文”与课内教学相联系,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题目,促使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深化对文言文“言”与“文”的理解、记忆,才能使学生所学的文言字词得到巩固,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自觉的语言实践中熟悉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体悟人物高尚的人格和精深的思想,真正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逐步培养文言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阐明了土地流转的现实意义,理清了土地流转与水库移民安置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水库移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取土地的可能模式进行了设计,并对
不断地增强高中语文课文的审美性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语文课文中的语言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深入分析与研究高中语文课文的审美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性。  下面就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高中语文课文的审美趣味:  一、意境美  意境美是语文课文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一篇文章只有具有一定的写作意境,才能有效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对
1概况南漳县石门集水库电站位于该库附坝,属坝后式电站,尾水进入下游灌溉渠道。工程兴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原设计装机容量3200千瓦、发电引用流量16m3,实际装机容量2560千瓦,发
以实现外调水总量分配和工程运行调度的耦合为目标,通过构建外调水工程与本地水系统的整体框架,分析跨流域调水配置与工程调度的关系,建立从配置到调度的耦合模拟模型,提出从区域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大多小学生是抱着畏难或排斥态度的,而这一点在基础薄弱的农村小学生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学生文言接触少、积累少,导致他们文言阅读能力不高,阅读兴趣缺失。  如何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促进学生文言文有效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共同的课题。  一、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之美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
在中西方诗歌中,吟咏四季的诗篇均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将二者略作比较,不难发现,中西方文化心理的不同导致了在同样的题材抒写中,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调,也折射出中西方不同文化心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春天——美丽的哀叹与希望的涌动  中国诗歌中伤春情结的产生当然要追溯至《诗经》时代,一部《诗经》仿佛就是一部伤春的情歌或哀歌。《诗经·召南·野有死》篇中有句云:“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女子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