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来源 :教育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tianer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多年实践证明,改革给农村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扭转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长期停滞、徘徊或下降的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强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与翻番,保障了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正由温饱向小康、富裕生活迈进;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贫穷落后的旧农村正向富裕发达的新农村转变;探索出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道路。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三农”,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又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改革以前,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相对来讲是分割进行的,致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呈典型二元结构的特征。一是由城市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一是由农村农民组成的农村社会。在这两个封闭社会里,不仅催生出二元的政策结构和二元的经济运行体制,而且还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分水岭的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社保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投入制度等一系列二元社会体制。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和逐步深化、城乡经济相互渗透和发展,二元结构的社会格局虽逐步被打破,但由此带来的城乡差距的矛盾、贫富悬殊的矛盾、区域社会结构的矛盾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这些差距与矛盾不解决,建设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农村改革促进了“三农”的发展和变化;“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有效解决又有赖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那么,面对“三农”,我们从30年农村改革中应该吸取哪些启迪呢?
  一、继续高度重视农业
  农业是农民赖以生存、农村赖以繁荣、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大力加强,决不能有所放松或削弱。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约束力,农业上不去,国民经济发展就要受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农业必须持续稳定增长,既不能停滞徘徊,更不能滑坡下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又好又快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着力建设10-12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影响农业增长的因素很多,有政策的、投入的、科技的和自然的,那么什么是最主要的呢?马克思曾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耕地是农产品产出的载体,耕地的质量与农产品产出关系极大,根据中国的国情在耕地上大做文章尤为必要。相关估计表明,近5年全国粮食作物因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年均造成的损失375亿公斤左右。中国现在大概有9~10亿亩耕地种粮食,不到30%的耕地高产田生产的粮食几乎占总产量的一半,显然是中低产田影响了粮食总产增长幅度的提升。对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就显得特别重要。对此,建议国家要出“重拳”,出台一个大型建设项目,把中低产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根本抓住了,基础打好了,不仅使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增长有了可靠保证,而且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二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质量。建议国家对农村水源、能源、道路、交通、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进行重点投入和配套建设,改变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实现农村“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环境、农民的生活环境、农村社区的卫生环境和农村的生态环境。
  二、继续高度重视农民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必须大力提高,决不能有所挫伤和下降。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约束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失去对土地投入的来源,而且拉动内需也必然受阻。经济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要通过发展生产和农村经济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和就业途径。一是要坚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乡镇企业(农村工业),构建农村两大支柱产业。通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变农业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带动一、二、三产业协调配套发展,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扩大就业容量,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它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商品生产者,一头连着商品消费者;既是城乡、工农产业的连接点,又是城乡工农产业的延伸链,具有整合和配置城乡、工农资源的功能,必将大大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大发展,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可增加农民的就业途径。三是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是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中国气候多样、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发各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围绕特色、绿色下功夫,创优质名牌,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优势,开拓国内外市场,必将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人。四是发展立体农业。在中国人多地少的条件下,农业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产出,通过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级循环利用的新型农业立体生产结构,使1亩土地、水面获得2亩、3亩的产出效益,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以及在农业内部化解富裕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新路,无疑将带来农民收入的提高。五是发展农户庭院经济。它是以家庭为基础、以庭院为规模、以可支配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和资金为投入、面向市场、综合开发配置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家庭模式商业经济。它不仅有利于闭置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促进农户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富裕劳动力从事家庭经营,促进特色农业和农村手工业的发展,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公务员之家
  三、继续高度重视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农村又一次伟大的变革,它是集农村生产建设、生活建设、生态建设、人居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于一体的庞大综合建设工作。中国有2000多个县和县级市,有3.7万多个乡镇和65万多个乡村,自然资源情况各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因地制宜,在模式上不能强求一律,在进度上不能急于求成,而是有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在建设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把“生产发展”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要坚定不移地把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通过建设,农村面貌将发生巨大变化,落后的传统农业生长方式将由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所取代;落后的传统农村生活方式将由文明的现代农村生活方式所取代;落后的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将由繁荣的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所取代;落后的传统农村社区环境将由整洁的现代农村社区环境所取代;落后的传统农村社会面貌将由发达的现代农村社会面貌所取代。从而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发达型、社区文明型、环境友好型、生活富裕型、社会和谐型的新农村。当然,实现新农村建设蓝图并非易事。对此,归结一句话: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要在“建设”上真正狠下功夫。
其他文献
达深CP302井是大庆油田自主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口深层小井眼欠平衡套管开窗侧钻水平井,该井集中了深井、小井眼井、欠平衡井、套管开窗及水平井的所有技术特点与难点;通过技术方
鱼骨型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属于多分支井的范畴,其核心思想是根据油藏自身的特点,将水平井单一水平段在油藏中的分布改为多个水平段分支在油藏中的空间展布,以增大波及体积,从而提
通过对A2号焦炉炉头立火道温度偏低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影响炉头温度低的主要因素,结合现场生产情况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使炉头温度得到明显提高,为其他炉体炉头温度改善
摘 要中学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中学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 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方法改革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多年来为当地农村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
中国的地广物博,能源丰富,但近年来由于无节制无计划的开采,造成了大量的资源的浪费,如何更好的利用能源,成为新时期面度的问题。我国自投入油田开采开始,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
在油气田勘探、钻井、开发的过程中,通过把测井仪器放在钻头上,让钻头能够“观察事物”,实现边钻边测,及时获取地层的各种资料,这就是随钻测井。本文主要分析了近年来随钻测井(M/LW
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利用随钻地质评价仪器和地质导向工具,获得实时数据并控制井眼轨迹,是国际上前沿的钻井技术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地质导向技术的发展历程,其次从地质导向地质评
在石油行业,油田的采油的方式决定着采油效率,传统的一次采油方式是利用油层能量开采石油;而向油层注入水、气,给油层补充能量开采石油的方式则称为二次采油,与传统的一、二次采油
精细化工是现在化学工业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基础,也是对一个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进行判定的关键性标准。在整个化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精细化工的作用是优化性的,不但能够为现代工业
在油田行业中,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属于一项新兴技术,其能够提供可动流体含量、地层孔隙度、储集层物理性能以及含油饱和度等重要地质参数,为油田开采创造及时、科学的数据条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