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艺术教育的新向度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s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学升格为门类,迎来了我国艺术教育一个关键性的历史发展阶段,同时也使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此为契机的对艺术教育展开新一轮的系统思考和广泛讨论,以探寻艺术教育的新向度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文章认为,在全面提升国民基本艺术素养的基础上,把艺术教育视为创造性的智性教育、情感表现的技能教育、艺术学学术研究教育的有机整体,在各学科中各有侧重地整体推进成为新的历史时期艺术教育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艺术学门类;艺术教育;智性教育
  2011年5月开始的一级学科大调整中,艺术学科成为最大动态规模的调整门类,艺术学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1301),音乐与舞蹈学(1302),戏剧与影视学(1303),美术学(1304),设计学(1305)(可授艺术学、工学)。这无疑也向学术界、教育界证明艺术学的重要地位。但是,也应该看到,尽管门类确立对艺术学科发展意义重大,但现有格局未必被全部认同,隐藏着诸多矛盾。这矛盾的背后其实就是艺术学的学术研究成果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显得有些贫弱,甚至被视为“没文化”。为改变这一现象,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艺术教育大环境的历史机遇
  应该说,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环境处于历史的最佳时机。首先是经济、科技、文化的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艺术消费的需求不断扩展。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大趋势使得艺术作为大众的“消费”对象,艺术不再远离生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审视、感知和体验。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媒介的普及带来了艺术创作、传播、接受和赏析的便利。音乐、美术、影视艺术在数字化的媒介中得到方便的复制、传播。数码产品使得几乎人人都有“上镜”表演的机会,人人都有创作“图像”的条件。交通的便利也使得艺术体验、创作的空间不断地延展,新奇的经历和体验带给人们制造图像的灵感和动机。艺术边界的扩展使艺术创作成为日常的便利行为。政府对各级美术馆、博物馆、公共艺术环境、艺术展演、社区艺术活动的大力支持也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这些对于扩大接受艺术教育的范围和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都有极大的帮助。
  其次,作为专业艺术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有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1月,我国设立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就有1400多所,2010年招生总数达40多万人。就“招生”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据。其实,从每年的艺术招生的“火爆”场面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艺术的热度。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纷纷设立艺术专业院系,招收艺术生。艺术教育从专业的艺术院校扩展至综合性的大学,进入到传统的理工科院校,甚至体育学院都开始设置与艺术相关的体育专业,名曰“艺术体育”。这些都不难看出艺术教育资源,主要是专业的艺术教育对象的巨大数量的增长。
  在人数增加的同时,课程的设置也大大地丰富和延伸,尤其是民族文化的觉醒和自觉意识的增强,那些传统的民间的艺术被重新审视、整理进入了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这不仅是艺术教育资源和手段的丰富,更是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艺术。前沿的艺术和传统的艺术在艺术教育中并行不悖、相得益彰,这体现了当前艺术教育的多元理念和宏阔视野,这本身就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和艺术教育规律的。
  再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艺术教育获得市场份额。文化、艺术如今作为一种能够带来市场利润的“资源”,艺术也成为“文化资本”在市场上获得了青睐。曾几何时,艺术被看成是“奢侈”的东西,文化被视为温饱之后的多余物。但是,当文化和艺术在文化产业的裹挟下,通过“产业”的转换成为带来商业利润的产品以来,艺术就似乎走下了“神坛”,甚至那些偏僻的古镇、名人的故居甚至坟墓都成为了争夺的对象。那一点点的“标新立异”、些微的艺术创意都可以转化为现实的货币。尽管文化产业本身还存在争议,但是它确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仅仅从这一点而言,艺术已经成了政府、企业、机构乃至个人的“投资热点”。这对于艺术教育带来了直接的冲击或者说是激励。艺术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机会、创业空间和收入水平都将会因此而提升。这对于被学生就业问题严重困扰的高校教育而言,这样的社会形势自然是大大松绑了。这样,艺术教育就可以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到培养高素质的、合乎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上面。
  最后,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学又作为“门类”独立。艺术学自立门户使得艺术学获得了独立的身份而自主地发展。艺术学必然会以此为契机,进行全新的建设之路。学科建设、学术水平的提升、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术成果的认定、艺术服务于社会的途径等等问题都是新的任务。诸如学科的对应调整,各一级、二级学科的设置,课程的改革,艺术学教学和研究方法的探寻、艺术教育思路和模式的更新等问题各艺术教育单位肯定会有所行动,重视、反思、调整等行动都会带来艺术教育的大变动。这一连串的利好似乎意味着“艺术学”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不发展都不行了。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重塑艺术的智性》一文中说:“艺术还是艺术,提升学科门类之后,艺术的学科特性应当更为清晰,学术框架应当更为深博,创新的使命应当更为紧迫。”[1]李心峰也说:“艺术学虽然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科独立,但是,相对而言,艺术学的学科基础还比较薄弱,从事艺术学研究与教学人员的数量还很有限,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需要我们从文学、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中吸收更多的养分,来充实、扩展、提升这一新兴的学科门类。” [2]可见,除了良好的大环境、大机遇,挑战也是严峻的。只有大力从艺术教育这一前沿工程做起,从培养相关人才做起,一步步的努力才能够使艺术学名正言顺,消除名不副实的争议和质疑。
  二、艺术教育的现状并不适应我国的文化发展现实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仅仅把艺术教育看作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注重技术层面的传授。尽管艺术技能和表达技巧是艺术水平的重要体现,但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更加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和创造性表现。而艺术思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尽管已被公认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有效的施教。其次,长期以来,招生看重专业成绩而忽视文化成绩的局面导致了艺术学“没文化”的负面形象。这其实是对艺术的误解,也是那种仅仅把艺术作为一种技能而不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的陈旧观念使然。这种局面必须打破。尤其是在艺术作为人类创造性思维和情感表现的重要载体的今天,在艺术学作为门类的今天,文化素养直接决定了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事实上,那些真正的艺术大师都是博学的,那些在其他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大家,也都享受着艺术的滋养,他们的灵感和创造力也来自艺术。达·芬奇、爱因斯坦等就是明证。只有转变观念,把艺术教育不仅仅作为技术、技巧的教育,而是关注人的敏锐感知和丰富情感的表现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健全心智和人格所不能缺少的,用美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艾斯纳(Elliot Eisner)的话说就是“一种健康发展的艺术理解力”(a well-developed sense of art)。这种能力不仅指艺术制作或创作能力,而且还包括对艺术的反思能力、对艺术内涵的理解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3]。这种能力的背后就是“审美的感知和判断力”。这种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的高低,从而决定了一个人的艺术水平和艺术创造力,它是一种人文综合素养的体现。   同时,艺术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情感的体验和生活的经验。而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因为受制于软硬件设施,受制于教学成本,很多的院校和专业不能提供配套的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停留于书本、停留于理论,充其量只是观念性的模拟课题和任务进行计算机虚拟演示。这显然不能够应付现实中的复杂场景。在一些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学生很少得到实训的机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实际观察、体验和表现能力不能得到锻炼。不能从实际的艺术创造过程中感受到那种创作的艰辛和成果的喜悦,艺术情感没有得到磨炼,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各种材质、工艺过程和细节以及人员的协作、坚持与妥协的过程都很陌生。这样就不利于他们走向艺术工作的岗位,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还需要进行二次培训。
  另外,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化产业化的诱惑、就业压力的增大也使得院校的专业设置紧跟“市场”的步伐,这本身是好事情,但这种出于生源的竞争考虑的招生、出于就业率的数据的专业设置,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在看似关注社会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的表象背后,却是只见数量的扩大而不见质量的提升,导致很多的艺术人才出于失业或转行的状态,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得社会继缺乏高、精、尖的艺术人才,也对综合性艺术人才的需求感到不足。大量低劣的艺术作品、设计产品充斥市场,大量的恶俗的艺术作品消减了人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甚至导致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审美趣味、文化水平的贫弱,无疑不利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艺术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总之,我们艺术教育理念和水平,教育模式和培养手段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我们在这个良好的历史契机面前应该有新的思考。
  三、艺术学成为门类后的艺术教育的可能路径
  (1)把艺术教育视为智性教育。在很多人看来,艺术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豆芽课”,也就是唱唱跳跳,是在茶余饭后的消遣,艺术教育就是教授一些特殊的技艺。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也就是提高审美修养和基本素质,而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到底是什么却是难以把握的。他们没有认识到艺术是人的创造性思维最活跃、情感体验最丰富的创造物,而这些创造物又反过来滋养着人的精神、心灵和情感。只有感知和体验的丰富,只有情感和心灵的健全才能够有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在IQ之外,EQ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似乎更为重要。曾经有学者专门做过统计,那些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绝大多数都有着很高的艺术修养。艺术的创造和表现当然需要特殊和高超的技巧,但是技巧的背后却是艰苦的学习,更是丰富的体验和不懈的创新。
  许江在面对“另立门户”之后的艺术发展之思曾经撰文《重塑艺术的智性》[4]提出“艺术是一种人类传统的且生生不息发展着的智性方式”。这种方式之于人的意义在于美的经验、高尚的情感以及表达生存的经验;艺术与科学、宗教等都是确保人类得以前行的支柱型文明范畴。各阶段的文明必然具有相应的艺术的修养和智慧。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实施艺术教育”。他区分了传统的艺术教育和现代艺术教育,并用“小鱼跟着大鱼游”的比喻提出了“动态化、境域化的自由开启与师徒式的师长补短相交叠的方式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特征”的观点。认为这一境况正是艺术教育所揭示的个性开启的状态,受教者在此承接的不仅是某种现成的技艺,而且是生命在研习的去蔽求真过程中所开启的创造性的转换力量。笔者认为,许江所谈其实就是把艺术教育从技艺传授中走出来,以一种探究和开启式的教育方式,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现成的技艺,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路径。“创造性”是其基本的要求,而艺术教育正是创造性教育的落实。
  (2)适当整合,各有侧重的实施艺术教育。当代的学科特点是一方面向更深、更高的专业领域纵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横向综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艺术学也是一样,尤其是现代艺术更是打破了艺术传统的明显界限,向综合甚至混合方向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技法、新理念复杂交融。这使得传统的单一学科发展和教学理念更加凸显出不足,因此艺术院校各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结构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有些专业院校已经开始打破专业壁垒,进行综合艺术基础教育,在此基础上再从学生自己的专业方向上跟进。也就是说,当前的艺术教育,应该适当整合,提升和扩展学生专业基础的训练,让学生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继续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这也是目前一些艺术院校艺术教育改革的方向。艺术学必须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交叉与综合实现集成创新,这也是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努力的方向。因此,艺术教育既要思考对高级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要注重专业拓展训练,注重在综合与交叉的方向做文章。
  (3)提高文化修养,以人文学科的高度发展艺术教育。艺术学升格为门类,那么就应该遵循门类学科的要求,就是作为学科研究的水平和实力必须有所提升。艺术学之所以一直在文学门类之下,之所以即使成为门类仍旧存在争议和质疑,原因之一就是学科的意识淡薄。过去我们往往都是重视艺术创作,重视艺术作品,而忽视对作品的阐释,忽视对艺术的学术研究和成果总结。由此,艺术也就背负了“没文化”的恶名。而从艺术考生的文化成绩大大低于一般学科这一现象也似乎间接地承认了这一事实。这里一方面有学术成果认定制度的设计问题,其实艺术作品也是学术成果,同样也是研究和艰苦劳动和思想智慧的果实。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的学术成果的确比较少。我们的艺术著作的参考文献和引用范围涉及到哲学、美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等等诸多领域,倒是很少见到这些传统的强势学科引用我们艺术学的东西,仅仅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就无法回答。而一些专业院校对“理论”的歧视也影响到自身的学科发展和创作实践。其实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在当代,艺术中的技术成分越来越多地被科技所替代之后,想象力、创新思维成为评判艺术的新标准,而创新和想象的程度、勇气、胆量、努力无不来自于宏大的视野、深厚的文化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一个生活单调、视野狭窄、没有文化积累的人是谈不上创新的。因此,艺术教育应该更真实文化修养,以人文学科的高度来要求学生。美国著名的艺术教育专家艾斯纳提出了“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观点[4](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在当代艺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教育模式就是领域包括艺术创作(artproduction)、艺术史(art history)、艺术批评(artcriticism)和美学(aesthetics)四门学科的系统。这个系统中,创作是核心,但是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是同样不可或缺的要素,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必须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整体均衡发展。
  (4)重视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是艺术创新的源泉活水,艺术的个性其实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把根深深地扎入传统和民间鲜活的文化、艺术土壤之中而生长出来的。当前的艺术教育的一个趋势就是对新的艺术形式和理念的密切关注和跟踪,而不愿意回头去看看传统的、民间的艺术形式、艺术精神。因此,有些所谓的创新只是虚有其表的标新立异的姿态,而不是真正的有内涵和有价值的创新。从近年来国学热、民俗热、民间艺术热衷我们应该可以觉察到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的价值所在,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多关注这些注入我们文化基因中的民族、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 许江. 重塑艺术的智性[EB/OL]. 浙江日报,07:54:34 http://www.tibet.cn/2010index/gdxw/201103/t20110311_954962.html. 2011-03-11.
  [2] 周星. 艺术学自立门户的得失与未来发展[J/OL]. http:// culart.zjol.com.cn/09culart/system/2011/06/07/017577775_01.shtml.2011-06-07.
  [3] 刑莉,常宁生.DBAE:美国当代艺术教育的主流理论[J].艺术教育,1997(3).
  [4] 杨小玲. 美国当代艺术教育主流理念管窥[J]. 高教探索,2011(3).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其他文献
摘 要:审核评估是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主要方式,科学设计和准确把握审核评估方案是做好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关键。本文首先探讨了审核评估方案的设计思想及设计框架:介绍了审核评估的特点,分析了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选择审核模式的原因;并从指导思想及原则、评估对象及条件、评估范围及重点、评估组织与管理、评估程序与任务、评估纪律与监督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审核评估方案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然后,就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
期刊
摘 要: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质量的不断上升,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我校通过长期教学跟踪和实践,以“数值分析”课程为例,提出了一些针对量大面广的研究生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并形成了一些较有特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多年以来,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稳步向前,从学制、学位、课程体系到教学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而
期刊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本文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践出发,探讨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学—教—管”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关键词:以生为本;制度创新;协同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最紧迫的任务。教学管
期刊
摘 要:为进一步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促进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校对教学工作业绩的认可,河南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了教学质量奖评选活动,为“优质教学”发金牌。自活动开展以来,我校教师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师生的广泛赞誉和好评。  关键词:教学质量奖;金牌;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期刊
摘 要:恩师余恕诚先生向来重视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指导,强调论文既要让学生打牢专业基础,又应符合学生个体特征,具备深入钻研空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学生撰写论文,导师必须切实担负起培养责任,全程跟踪、及时沟通。侍学余门六年,我亲眼见证了老师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我本人六年来的成长进步,既是老师无私关怀、严格要求的结果,更是对老师教学成效的有力证明。  关键词:创新;提高;信任;负责 
期刊
摘 要: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开发需要遵循“前瞻性”、“专业性”、“应用性”、“生动性”、“多样性”和“及时性”的原则,并在教材建设中能够予以充分体现,凸现其课程的优势与特色。  关键词:ESP课程;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开发;教材建设  英语教师教育中的ESP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实现复合型英语教师的人才培养理念,扩展其后续的专业学习或职业生活的发展空间,而且有利于实现教育学科与英语学科的融合共生,提
期刊
摘 要:“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培养要求为指导思想,针对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对“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和考核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机械设计;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其目的就是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出
期刊
摘 要:在欠发达地区建设高水平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合理布局的应然之义,有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进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只要具备国家战略背景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并在办学经费、大学校长、发展战略、学科建设、校企合作、治理结构等方面获得有力支撑,欠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就能得以建立和发展。为此,当前的中央政府应采取三大举措:设立国家重大专项,对欠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将欠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作为深化
期刊
摘 要:高校的法学教育应当偏重于学术培养还是职业培训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偏重于学术培养容易弱化法律实践技能的传授,偏重于职业培训则不仅会忽视学生分析和理解法学原理的能力,而且难以与其就业状况相对接。其实,针对服务对象的法学教育并不是学术培养和职业培训之间的二选一,而是真正能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所助益的教育。教师的职责应当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技能”,即自行掌握知识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期刊
一、“大鱼前导,小鱼从游”:中文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记者:非常感谢陈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想请您先谈一谈您自己教学上的心得体会。  陈平原:我主要给研究生讲课。这些课专业性比较强,与大学本科的基础课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明显的差别。昨天周其凤校长跟我说,希望中文系把若干课程推到网上去,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开放。这个提议很好。但开放的只能是本科生的基础课或者通识课程,研究生课程不太合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