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 促进学教管协同发展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本文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践出发,探讨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学—教—管”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关键词:以生为本;制度创新;协同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最紧迫的任务。教学管理制度是确保教学正常运行、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制度。但是,原有教学管理制度无论在管理理念,还是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都滞后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原有管理制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过分强调以管理者为中心,偏重于满足管理者需求,对学生的诉求和个性化发展重视不够,“以生为本”的思想体现不足;未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管理人员以管理代服务,“学—教—管”三方积极性不够;“学—教—管”三者脱节,未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因此,主动顺应高等教育生源层次化、培养类型多样化、人才培养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人本管理原理的核心理念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的努力,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为技术加管理型的人才。高校作为一个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更需要在管理中确立以生为本的管理思想。
  四川农业大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的指导思想,针对过去制度制定滞后于教育教学发展等问题,构建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刚柔并济的教学管理新模式。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教师从单纯完成教学任务向教书育人职责的转变,管理人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创新和“学—教—管”联动、协同发展的良好机制,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2009年起,四川农业大学系统梳理了本科教学管理文件。通过文件的废、改、立,除旧布新,先后废止17个文件,修订30个文件,新增7个子文件,逐步形成教学运行管理、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管理四个方面的管理制度,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和主要环节进行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行,实现了服务人性化、管理柔性化。
  一、改革教务管理制度,为学生成长成才铺平道路
  1.革新学籍管理制度
  (1)实行弹性学制和转专业制,为学生个性发展拓展空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修满毕业要求学分者3—6年内准予毕业。学校在第二和第四学期末分别为学生提供两次转专业机会,在师资条件充足、教学质量保证的基础上,学校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转专业意愿。2011年有2241人转入新专业,较2009年增长2倍多;2012年,实行学生个人申请与学院考核相结合,2177名学生如愿以偿转入新专业。
  (2)推行双学位、主辅修制,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2009年起,学校开展双学位教育工作,截至2012年,开展双学位教育的专业达到16个;在35个专业开展辅修教育,多种学习渠道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实施学分预警制,加强学生学习管理。每学年清理学生学分修读情况,根据学生累计拖欠学分,由校院两级分别告知家长和学生本人,提示学生尽快完成课程修读,使家长及时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累计欠5.0~9.5学分者,由学院书面通知学生本人;累计欠10.0~19.5学分者,由学院书面通知学生本人及家长;累计欠20.0~29.5学分者,编入下一年级或随原班试读;累计欠30学分及以上者,劝其退学或编入下一年级学习。
  2.改革课业管理制度
  (1)实施分类培养和分层教学,为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学校实施本科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对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类人才构建比例不同的 “三台阶”必修课程体系;对英语和数理化类基础课程进行分层教学;要求人文社科类与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学生交叉修读选修课。2009年,精简课程门数,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环节,形成“三台阶必修,四类型选修”的柔性课程体系。2010—2012年,实施学科基础课程的分层次教学,为实现“以生为本,分类培养,强化实践,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深化以课程习题、课程论文、课程讨论、读书报告等为主的形式多样的课程训练,做到四有:“理论课后有训练、实验课后有报告、实习之后有总结、自学之后有心得”。同时,要求每门课程按理论学时的10%设置自修学时;鼓励学生利用视频公开课程、网络课程、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课件,进行自主学习。
  (2)改革考核模式,实现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为了改变学生“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的状况,推行多次、多元化考核新模式,强化课程训练,提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重,核心骨干课程可占到60%以上。闭卷、开卷、课程论文、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形式被广泛采用。全校1000余门课程采用了新考核模式。“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英语”等课程采用自主研发的机考平台,受到师生欢迎。
  3.创新实践育人制度
  一是构筑了毕业论文(设计)及实习的“六全员”制度。即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双向选择的全员导师制、全员开题报告制、全员答辩制;毕业实习实行全员过程跟踪、全员写周记、全员写总结。二是实施“大学生专业技能提升计划”、“大学生科研兴趣计划”等五大计划。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三是将创新(技能)学分纳入必修环节。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社会调查、创新设计、各种竞赛、技能认证等活动获得创新学分。四是实施毕业论文(设计)检测制度。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毕业论文的原创性和质量。
  4.创新学生奖励制度   一是建立奖励制度,以奖促学。对发表学术论文、竞赛得奖、科技创新、文体活动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二是实行优秀生选拔制,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90%的本硕连读生和具备特殊专长与研究潜质的学生,经考核,可保送校内外研究生,特别优秀者可申请直博生。
  二、建立以奖促教激励竞争机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条件
  (1)完善奖励制度。一是对获得的各级教学成果、特色专业等荣誉称号的个人和团体,以及超课时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二是建立了岗位津贴、课时津贴逐年递增制度。三是对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奖者,课时酬金系数提高30%。
  (2)强化资助制度。一是专项资助教改项目。三年来,资助校级教研立项135项,推动共发表教改论文134篇。二是资助教材编写、出版。三年共资助80余万元编写170部教材。三是实施学士论文培育计划,每年滚动资助120名没有任何科研经费的非硕士生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3)实施青年教师培训制度。一是实施助教制,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定点定人帮扶,经过一年的助教期后方可独立承担教学任务。二是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促进青年教师成长。2012年教师杨世义在“四川省第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获得文科组二等奖、王立志获理科组优秀奖。
  三、构建“学—教—管”协同的管理服务体制,为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1)加大资金投入,为协同发展提供经费保障。逐年增加生均教学材料费、实验实习费和教学管理费。2009年起每年投入1000万元实施教学质量推进计划,重点扶持新办专业和弱势专业。三年共投入本科教学仪器设备经费1600多万元,购置设备5000余台件,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条件。
  (2)拓宽信息反馈渠道,架起了“学—教—管”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设立教学信箱、处长信箱、网络回音壁、网上评教、专题调研、问卷调查等,建立起了学生对教学的多种反馈渠道;完善了教学专题工作会、教学简报、座谈会和腾讯通等拓宽与教师沟通的渠道,促进三方信息沟通和交流。
  (3)健全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为协同发展提供机制保障。一是建立健全了“三层次”的信息沟通机制。即“以校院两级督导为主的“专家—教学”沟通机制、以网上评教和信息员以及教学信箱等的“学生—教学”沟通机制、以校院两级管理队伍督查巡查为主的“管理队伍—教学”沟通机制,确保“学—教—管”之间信息的及时、畅通;二是健全了“三到位重时效”沟通协调机制。以“学校—校区—学院”三级教学管理责任制和限期处理为基础,力争当“学—教—管”出现矛盾时,保证“沟通到位、协调到位、反馈到位”,做到注重实效,及时化解“学—教—管”之间的不协调。三年来,校院教学督导平均每学期听课600余节次,每年学生反馈意见2000余条、教务处回复各类信箱意见1000余条,督查、巡查3000余场次,有效保障了教学的平稳运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自主研发教学管理平台,为协同发展提供技术保障。自主研发一校三区立体化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了“多主体参与、多层面交流、多维向运行”,使教学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和便捷化。教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无缝对接,实现了经费划拨、学生缴费无纸化办公。三年来,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系统的评价满意率达到96.9%。
  总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教师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只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校的管”三方协同发展,形成合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责任编辑:李文玲]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我国高校课程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传统的学生考评机制难以对学生的学习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本文以微观经济学公共基础课程的大班教学实践为例,对建立和完善学生考评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一尝试对于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考评方式;基础课程;激励约束  一、考评的难点与传统考评方式的弊端  公共基础课程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不同于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期刊
摘 要:针对机械工程大类高年级专业课“计算机辅助制造”课程,改革了教学方法,形成了一种适合于高年级教学的教师“主讲、主持、指导”与学生“主动、互动、独立”的教与学的关系。建立了面向项目与论题相结合的“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教学方法,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提高机械工程学科及制造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手段。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制造;项目;论题;工程教育改革  
期刊
摘 要:“十一五”国家精品课程正在被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本文结合东南大学大学物理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介绍大学物理精品课程持续建设的成果。  关键词:精品课程;转型升级;资源共享;建设思路;前景  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教高厅[2012]2号文下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
期刊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过程中,有益的研究实践成效显现了其建设效能积极主流的一面,从其应有建设效能的角度去审视和探究,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创新实践,加大条件保障投入是实验区建设可持续发展需深入研究和亟待加强的环节。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效能;问题建议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赋予了人才素质新的内涵,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植物学课程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经验总结,针对植物学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建设植物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所应持有的理念、需要进行的建设内容以及如何实施等问题。最后,倡议国家及社会给予支持,通过校际大联合共建共享,实现可持续的植物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共享平台;教学资源  新一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正如火如
期刊
摘 要:针对我国大学教学主要关注传授专业知识的现状,研究了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科学思维训练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科学思维的教学法模型,设计了“预习-课堂讨论-实验验证-网上讨论”的训练环节,研究了处理课程知识点和探究性问题关系以及利用技术手段对课程进行全过程管理等问题。教学实践表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科学思维训练的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科学
期刊
纵观历史,世界强国都是伴随着自己大学的崛起而崛起的。在文艺复兴时期现代大学首先在意大利肇始,因为意大利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的长子。随着历史的步伐,荷兰、法国和英国的大学也与其国家的繁荣强大互为因果。随后是德国洪堡所倡导的研究型大学的转型与德国向传统强国的挑战相呼应。再后来就是美国和美国高等教育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一、高等教育面临着时代新挑战  目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新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
期刊
摘 要:当前在高校教学方法研究中,基于问题学习(PBL)和启发式的研究较多,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较少。本文以“组织行为学”本科教学为例,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启发式(PBHT)教学方法,并对其构建模式、应用要点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提出了该方案的未来改进设想。  关键词:基于问题启发式;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  “组织行为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主要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
期刊
摘 要:审核评估是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主要方式,科学设计和准确把握审核评估方案是做好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关键。本文首先探讨了审核评估方案的设计思想及设计框架:介绍了审核评估的特点,分析了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选择审核模式的原因;并从指导思想及原则、评估对象及条件、评估范围及重点、评估组织与管理、评估程序与任务、评估纪律与监督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审核评估方案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然后,就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
期刊
摘 要: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质量的不断上升,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我校通过长期教学跟踪和实践,以“数值分析”课程为例,提出了一些针对量大面广的研究生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并形成了一些较有特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多年以来,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稳步向前,从学制、学位、课程体系到教学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