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造假”呼唤求真初心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h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概述
  “神作”“史诗级巨作”……对于英国广播公司(BBC)出品的纪录片,无论是观众还是业界,一向都不吝溢美之词。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业界良心”品牌,却陷入“造假门”事件,《人类星球》被爆内容造假,除了赤裸裸的内容造假外,BBC还多次被爆摆拍丑闻,令无数粉丝即时“幻灭”,良心品牌瞬间“翻车”。
  英国多家媒体日前称,《人类星球》中关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科罗威人住在树屋的情节是假的。该剧集介绍称,科罗威人为躲避野兽,只能在距离地面35米的树屋上居住。片中,当地人攀爬高耸树干的情景,让很多观众深受震撼。然而,有冒险家亲临此地后竟发现,这一切都是BBC工作人员一手打造的。部落成员坦言,他们住在平地上,所谓的树屋是为了配合拍摄临时搭建的。当地人还表示,片子播出后,很多游客都慕名而来,对他们在树屋的生活表示担心。BBC对此回应称:“我们已经重新看过《人类星球》中对当地人习俗的描写,发 现部落搬到树屋居住的情节不准确。”
  多维解读
  追问一:真实与画面如何平衡取舍?
  在BBC拍摄制作的一连串纪录片《地球脉动》《蓝色星球》《家园》中,史诗般的画面、精良的制作、壮美的景观打造了王牌口碑,而其制作团队也成为业界“专业主义”的典范。纪录片富有教育意义,体现人文关怀,追求社会价值,以严肃题材为主的纪录片一直为主流社会所提倡,仿佛是“娱乐至死”的影视业的一股清流。
  在这个娱乐化的时代,人们愿意观看不那么“轻松”的纪录片,除了一些纪录片画面优美、制作精良,让人享受到感官上的愉悦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纪录片传播的是“真实”的信息。观众不出家门,就能观赏到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品尝”世界各国的美食,探索我们这个庞大星球中的未知世界。正是真实的力量,让纪录片葆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这个纪录片“崛起”、从阳春白雪走向大众的时代,纪录片的创作者应当有自己的坚守。无论如何,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也是维系其独特价值之根本。BBC《人类星球》造假被曝光,也警示中国众多纪录片创作团队不能忘记真实性的初心。
  追问二:纪实节目缘何成“摆拍综艺”?
  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一个以客观真实为指导的影片类型.频频出现“造假”“摆拍”?在BBC《记录自然世界的原则》中曾明确提出:“当野外实景拍摄不实际,或者野外实景拍摄会对拍摄者或自然生命及其后代带来伤害时,可以使用圈养动物描绘自然界的现象.只需注意不要在影片中宣称该场景是在野外实际场景拍摄即可。”
  倘若遇到如上情况.可以不必完全忠实于自然。从BBC纪录片以及各大纪录片公布的现场花絮来看.在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情况下,要想拍下既符合事实,又具有观感的影片确实很难。在拍摄《蓝色星球2》时,为了拍摄到海豚冲浪的画面,摄影师右手扛着高速摄像机,左手驾驶喷气式海撬,身后就是波涛汹涌的狂流,一不小心就会坠人海中。为了保护拍摄者和被攝者的安全,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迫使他们有些场景不得不“造假”。除此以外,部分影片还存在主观因素的影响.也许这种做法确实给纪录片制造了戏剧张力和冲突,但标榜“纪实”的影片,却因此成了“摆拍节目”.这样的效果真是观众想要的吗?
  适当的摆拍以求还原场景或是保证安全可以理解,但博人眼球的“造假”倘若不加以制止,观众未来很有可能会对纪录片抱以不信任态度。当记录真实的人开始说谎时,他们所呈现的“镜头事实”,我们还能相信、还敢相信吗?
  追问三:自律与监管岂能形同虚设?
  制度的完善是永无止境的.对世界上所有媒体的管理来说,制度的与时俱进至关重要。“品牌”优越感堵不了漏洞,即便是像BBC这样的老牌西方媒体,如果不能不断地完善其监管制度,也照样会出问题。BBC造假丑闻再一次证明,只有对采编人员的严格约束和管理,才有可能打造出可靠的公信力,而媒体公信力的打造,要靠媒体从业人员高度自觉的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媒体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媒体的成败,他们的道德水平也决定了这家媒体能走多远.职业精神的沦丧,失去了这些基本的条件,媒体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其他文献
日前.BBC亲口承认了其2011年出品的纪录片《人类星球》存在“不准确的叙述”。在纪录片拍摄中,的确存在一大片模糊地带.创作者与观众对此有不同认识。  《人类星球》陷入“造假”风波,网友们纷纷表示“难过得哭出声”“仿佛心中的圣殿倒塌”。这种难过,一方面是不忍心看到豆瓣评分高达9.8的作品存在如此瑕疵,另一方面,是不愿相信BBC出品的纪录片竟也会“造假”.  正是因为BBC的纪录片镜头壮美、制作精良
期刊
“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书籍,或许几十年才出现一本”,在这学期,我们就读了这样一本书。朋友,你知道是哪一本吗?告诉你吧,那就是入选《外国小说欣赏》的巴西著名作家保罗·戈埃罗的《炼金术士》。认真阅读之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告诉我们,有梦是可贵的。人不能没有梦想,人之卓越与否首先就在于梦想的有无。书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之所以能悟出人生真谛,关键就在于他有梦想,不然他就永远只是一个牧羊人。当然,
期刊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您好!我们是星际搬家公司的。”敲门的是个外星人,说着蹩脚的普通话。房间里的是著名核武器研发者李教授,他为了研发核武器,倾注了自己的智慧与心血。而现在,他不得不像大家一样,离开这昏暗骯脏、充满异味的地球。他从地板上坐起来,一边揉着发麻的大腿,一边打开房门。  外星人的业务能力极强,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就搬好了所有的东西到飞船上,然后请李教授也上
期刊
每每读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都叹服其词艺的高超:然而赞叹之余,又不禁想起那位多才多艺的亡国君主的落魄遭遇。如何让“小材”成“大材”呢?  南唐后主李煜在词作上当之无愧是一位“大材”,然而沉迷词画的他在治理国家上却显得懦弱无能。有人说,是因为“小材大用”才让南唐走向了灭亡,李煜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依我看,没有人是天生的“大材”,每个人一开始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去做一件事情,所以说,我们每个人生来就
期刊
老舍曾经说过:“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的确如此,人生路上,我们有阳光明媚的成功,也有雷雨交加的逆境.面对成功,我们可以像孩子般天真无邪地笑着:面对困境,我们也应该像个大人去承担去克服.  撒哈拉沙漠,一株白杨扎根在此。越过茫茫无际的黄沙,三毛将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埋藏在炙热的黄沙中.  三毛曾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这个从小自卑却自傲的女子在老师顾福生的引导
期刊
写到黄河水.“壶口瀑布”的壮观多有涉及.“狂放不羁”“汹涌怒吼”“奔腾雷鸣”等“刚性”词语会一一奔向笔端,中华民族一幅幅抗击侵略者的雄壮画面立马会呈现于我们面前.表現“母亲河水文化”的特有内涵,是以黄河水为状物对象的散文的“传统”立意。时代变化赋予“母亲河水文化”以怎样的新特质呢?作家创作时怎样与时俱进,做到既写足“传统”又引发“新声”呢?《黄河的阵仗》一文的个性化立意能给我们借鉴和启示。  黄河
期刊
近日,浙江省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推出“无声餐厅”: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伸一根手指代表加饭,伸两根手指表示加菜,伸三根手指表示加汤,每个班级的班主任负责照看学生就餐,看到学生打出手势,用“OK”的手势回应。说话会有什么后果?如果有学生不慎出声,“红领巾督查小组”会及时纠正,并扣除其所在班级的纪律分。  教育无小事!随后,该中心小学推出的“无声食堂”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支持者认为
期刊
浙江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推出“无声食堂”: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此消息一出,立刻引来众人热议,有人明确表示反对,认为此举有悖孩子爱说话的天性,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而我认为,“无声餐厅”虽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显然,这一做法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就餐习惯。我国古代早有就“食不言,寝不语”的说法,而且作为一种礼仪被长期固定下来。然而,进入现代社
期刊
“无巧不成书”,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巧事”:在校园中蒙着眼睛捉迷藏,好不容易捉到一个人,可取下眼罩一看,捉住的居然是老师;你去找一位同学,却不知道他家的具体地址,正当你着急时,他却突然从天而降,出现在你的面前……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同样涌现出许多巧合成就的巨著,或悲或喜,扣人心弦。莫泊桑的《项链》,正因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才有了借项链、失项链、发现项链
期刊
技法点拔  归谬法是逻辑推理的一种常用方法,或者说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反驳方法。归谬法,首先假定对方观点正确或者说被反驳的论题是正确的,然后对这一论点加以引申、放大,从而导出荒谬可笑的结论,以证明被驳论题的错误。简而言之,“否定”“尤甚”,则更加显示其谬误.  归谬法主要用于驳论类的文章中.这种论证方法常和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从而产生辛辣、有力且富于幽默感的表达效果.  其结构如下:其结构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