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文明进步的中国贡献

来源 :法制与社会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y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0月13日至14日,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就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制度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阐明,指出了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本质属性、优势特点和实践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深刻总结民主政治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民主理念.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政治文明发展的硕果.中华民族立足五千年文明积淀,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废除封建帝制,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其他文献
宪法第49条明确规定了“婚姻受国家的保护”和“禁止破坏婚姻自由”,对婚姻的基本立场是保护性的.婚姻保护立宪目的证立所展现的逻辑性表明其兼有制度保护与权利保护面向,包括:保护婚姻与家庭同构传统及在同构秩序中婚姻承担的生育与经济功能;对女性给予特别保护来实现婚姻家庭结构中的性别平等;保护以爱情作为婚姻结合或婚姻解除关键要素的婚姻自由.上述立宪目的构成了婚姻立法应该尊重的基本宪法价值.离婚冷静期设置意在维护婚姻家庭结构稳定性,具有正当性.但不加区分的绝对性的离婚限制忽略了婚姻宪法保护内涵的多元价值构造,且未能考
《民法典》第997条与《专利法》第66条等三个条文高度一致,表明它指向的是诉前行为保全,但作为例外,对家暴行为应适用人身安全保护令.“立法说明”对此也明确予以肯定.保全程序属广义的非讼程序.基于《民法典》第995条,当事人既可提起行为给付之诉,以获得终局禁令,也可在诉前或诉中,依《民事诉讼法》申请诉前或诉中禁令.当事人获得诉前禁令后并非总是要提起后续诉讼,但也不应期待通过极简的程序获得长期甚至永久禁令.禁令的主文应恰当表述,以使其有较宽的既判力客观范围.并非实体法中的每个规范都是实体规范.
《民法典》合同编第464条第2款规定身份协议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合同编,但未明确参照适用的条件.婚内协议的效力认定进路依次为是否有特别规定、是否属于可自治范围、是否具有特殊自治法理.婚内协议可自治范围需重点考察是否限制人格权益、违反婚姻法定内容、破坏婚姻伦理基础.婚内协议的特殊自治法理表现为非利己要素对意思表示的渗透和利益博弈的结构化,最终体现为意思表示的偏差性.夫妻财产约定协议需满足关联性、结构性、现时性要求,以此为基点,夫妻间赠与应区分为夫妻财产约定、一般赠与、无任意撤销权赠与三种解释类型.夫妻忠诚
“劳”与“德”关系十分密切,劳动教育为道德教育提供基础、动力和滋养.以“劳”育“德”,即以劳动精神丰富德性内涵、以劳动理论教育提升道德认知、以劳动实践教育推动道德行为养成、以劳动关系生成促进道德情感认同.积极推动以“劳”育“德”对丰富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内涵、拓宽时代新人的培育路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需要从课程筑基、实践赋能、文化滋养等方面探索以“劳”育“德”的实现路径.
《保险法》修改已经纳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21年立法工作计划.《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对《保险法》有重要影响.《民法典》与《保险法》属于一般法和特别法的关系.保险活动不仅要符合《保险法》的规定,也要满足《民法典》的要求,但是《保险法》有其特殊规则,有些地方不能适用《民法典》规定.如何正确理解两者(特别是合同法部分)之间的差异并掌握法律适用尺度就成为当务之急迫.本文试图按照《民法典》第一编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和第三编第一分编合同通则的章节顺序,从合同订立、合同解释、合同效力、合同履行、合同变更与转让、合同终止
目前立法理论并未跟上“大立法时代”的期许,这主要是因为立法学的性质还含混不清.既有立法学研究分为政治学的和公法学的进路,各自存在缺陷:前者偏向实证的描述性立法理论,将立法视为外在于实在法体系的政治决策,并不为立法活动提供规范性指引;后者虽偏向规范性的立法理论,但只是将立法视为对既有实在法体系的具体化,既容易抹除立法的政治属性,也容易被司法理论所取代.只有将立法学归属为法理学,建立起立法法理学,才能够避免前述两种进路的缺陷,在为立法提供理想性原则指引的同时,也能与既有的实在法体系保持对接和融贯.立法法理学有
法律常识是人们拥有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运用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普通而浅显的经验知识、共同而朴素的情感态度和大众化而自明性的基本道理.自明性、普遍性、稳定性、公理性、变动性是法律常识的内在属性,同时,法律常识具有明显的实践品性."规范"和"命题"是法律常识通常的外在表现形式.
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首先要创制合规律性与合意志性结合、自由价值与秩序价值统一的法律规范.法律规范的特质在于它的国家性,它是国家性的社会规范,是法律构成的主要、中介、直接的要素.社会认知是法律规范发生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法律规范的发生,包括宏观的种系发生和微观的个体发生,都必然受社会认知的制约和影响.法律规范的发生过程普遍、始终存在一个社会认知机制,这一认知机制是反映性认知、价值性认知、规范性认知和选择性认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法律规范发生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国际环境、社会认知的共同影响,其中
我国现行特殊工时制不仅滞后于整体社会发展,而且存在规定粗糙、不完善的问题.实践中既有部分用人单位正当的工时弹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也有部分用人单位滥用特殊工时制侵犯劳动者的权益.将来在改造特殊工时制时,首先应该同步调整严格而僵化的标准工时制,保障特殊工时制下劳动者的休息权,考虑引入其他的工时弹性化手段,加强监督检查并加重法律责任.然后可以适度放宽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适用的岗位范围,对不定时工作制则应从严把握.最后,应将适用特殊工时制的前提条件设定为“行政许可”加“劳动者个人同意”,并明确未经审批的特殊工时制约
“GAFA”规制、美法博弈、企业数字化利益渗透使各国瞩目数字经济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税法迎来百年变局.其中,数字经济税收法律关系公权与私权“一对变量”、国际与国内“两大维度”形成2+2理论矩阵并融入数字税收法律治理全生命周期.OECD双支柱以新实际联系、利润分配等规则重塑税收多边共治“公权倾向”格局;美日数字贸易协定藉由数字税禁征、条款竞合、独立例外条款体系及强权工具塑造美式“私权倾向”国际维度,TCJA借力BEAT、GILTI等建立美式“公权倾向”国内维度,二维相辅相成缔造数字税收法律治理美国范式.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