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活化的BV2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变的影响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qian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脂多糖(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分泌炎症因子、表型转变的影响。

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并纯化大鼠MSCs,常规培养BV2小胶质细胞。实验分PBS对照组、PBS联合MSCs处理组、LPS刺激组、LPS联合MSCs干预组,应用Transwell细胞共培养系统培养MSCs与BV2小胶质细胞(共培养比例为1∶1、2×105个/孔),上室接种MSCs,下室接种BV2细胞,LPS的刺激浓度为1 μg/mL,作用24 h后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及BV2小胶质细胞,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NO的浓度;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RT-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小胶质细胞一氧化氮合酶(iNOS)、Ar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

MSCs干预后活化BV2小胶质细胞的"阿米巴样"形态明显改善;与PBS对照组、PBS联合MSCS处理组相比,LPS刺激组细胞培养上清中NO的浓度、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刺激组相比,LPS联合MSCS干预组BV2小胶质细胞分泌NO、TNF-α、IL-1β的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BS对照组相比,PBS联合MSCS处理组、LPS刺激组BV2小胶质细胞的iNOS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r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刺激组相比,LPS联合MSCS干预组BV2小胶质细胞iNOS 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而Ar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SCs可抑制活化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促进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变,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比较十二指肠"C"形环内侧与外侧两种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方式在腹腔镜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腹腔镜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手术,其中8例空肠在十二指肠"C"形环内侧行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13例空肠在十二指肠"C"形环外侧行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结果本组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内侧吻合组和外侧吻合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3±42)min和(1
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于2015年6月收治的2例胃神经鞘瘤患者和1例小肠恶性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例胃肠道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无症状,可表现为上腹不适、饱胀、反酸等消化道症状。X线、消化内镜、B超、MRI及CT检查均无特殊征象,术前常被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胃平滑肌(肉
目的探讨不同TNM分期标准在胃神经内分泌癌(gastr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G-NEC)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月至2015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8例G-N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会(European Neuroendocrine Tumor Society,ENETS)TNM分期标准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时胃黏膜pH值(gastric intramucosal pH, pHi)与肺微循环的相关性。方法健康家兔24只,体重2.6~3.2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和治疗组(T组)。麻醉稳定后30 min (T0),M组和T组制备兔ALI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T1),T组静脉输注前列腺素E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在焦虑诱导的机械性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两部分进行实验。①行为学检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将24只大鼠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组)、单次延长应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模型组(A组)、SPS模型+美替拉酮组(M组),每组8只。A组和M组给予大鼠SPS进行造模,M组在SPS造模之前1
经鼻蝶手术入路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通过手术技术及器械的改进,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已成为目前神经外科重要的手术方式。本文主要介绍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的发展现状,相比于传统显微镜的手术优势、相对局限性及术后常见并发症;另外介绍现有经鼻蝶入路最常用的3种手术入路,分析经鼻中隔及经蝶窦前壁2种入路预后的差异,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