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建设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SWOT分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yu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次采用SWOT分析法对农业院校建设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列出了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构建了SWOT矩阵图,从而探索出农业院校建设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SWOT分析法;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农业院校
  作者简介:简秀梅(1977-),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农业工程系,讲师;蒋恩臣(1960-),男,黑龙江富锦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农业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 广州 51064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资助课题“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式及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51-02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瓶颈。能源的供需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一次能源的大量消耗而对环境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1]2001年,岑可法院士对“热能工程”专业提出改革,自2003年以来浙江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江苏大学等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对原有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等相关专业进行改革,并申办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本科专业。[2]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包含的知识综合了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本科专业。如何在专业建设上既能充分体现农业院校专业培养特色,又能很好地满足广东对能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的问题。
  一、农业院校建设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Weihrich)提出来的,其运用系统学原理并能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因素;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因素,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目前,该分析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多个领域。
  现在很多高校成立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以清洁能源生产、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为主,以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然而,就目前来看全国农业院校中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极少。因而,本文首次采用SWOT分析法对影响农业院校建设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列出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构建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SWOT矩阵图,做出最优决策。[3,4]
  1.影响农业院校建设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内部因素
  (1)优势(Strength)。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特色、宽阔的专业知识面,是一个能源、环境与控制三大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5]其中涉及力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科学、系统工程科学等专业领域。且华南农业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覆盖农业机械化工程、生态环境学、土壤学、遗传育种、植物栽培、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农学、发酵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拥有设置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学科较完整的相关专业和研究力量,为多学科教学与合作研究创造了条件。
  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以从事清洁能源生产、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为主,以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6]而华南农业大学本专业依托的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能源研究所、广东省普通高校生物质能源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能源植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目前已配备满足生物质能源学科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育种、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学科科研的仪器设备。另外,“能源植物良种选育与生物燃料转化和综合利用”获得了华南农业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的支持。以上这些工作均为我校建设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优势。
  (2)劣势(Weakness)。农业发展随人类社会发展而衍化,其基本规律是从单纯的种植、养殖业等拓展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大学的发展也遵循着这样的基本规律,即从专科性学院慢慢发展成为多科性院校,并朝综合性大学发展。[7]我国的高等农林教育起源于19世纪初,建国后建立了独立设置的高等农林院校,主要是单科性的高等农林院校承担高等农林教育任务。[8]现在,我国38所普通本科农林院校已经在朝综合性大学发展,覆盖学科门类一般都达到7个以上,全部覆盖了农学、工学、理学和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开设专业均在50个以上,有的甚至超过80个专业,但相应支撑的硬件和软件很难满足要求,不可避免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7]
  2.影响农业院校建设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外部因素
  (1)机会(Opportunity)。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的认可以及中国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使得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1]我校立足于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同时广东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约束瓶颈进一步凸显,电力短缺,煤炭、石油供应紧张局面相继出现。[9]近年来,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引导下,能源类企业纷纷花巨资添置各类环保设备,但现有的能源和环保技术人才数量和质量难以适应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很多设施处于闲置或使用不当状态,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0]因此,我国面临严重的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应用人才不足的问题。
  同时,能源与环保产业的发展还将催生一系列新生职业,如为整个能源和环保业发展做出整体规划的能源管理师,对企业环境做出评估的环境评价工程师,还有资本运作能力较强的环保经纪人等等。基于这些发展机遇,将会有新的行业、新的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所以,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应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发挥其专业优势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向相近相关专业渐进拓展。[2]   (2)威胁(Threat)。尽管我国在部分新能源产业领域已具备相当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资源评价、技术水平、成本控制、市场机制等多个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障碍和瓶颈仍未消除。[11]如:水电面临着项目前期储备不足、移民和环境保护成本增加等问题;新能源面临着装机容量大而发电量少,发展速度快而效益低,资源、资金浪费严重以及并网难、消纳难、调峰难等问题;目前政策支持的重点和补贴对上游研发和下游应用补贴较少,对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以上一系列的因素,导致了新能源企业的投资回报率相比其他行业偏低,使得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障碍。
  同时,社会对于复合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人才的过度需要,使得课堂教学对于人才的培养形成固定化的模式,缺乏创新,忽视了对基本实践和应用能力的训练。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跨学科特征,复合型知识体系难以在课堂一一得到实践。
  二、农业院校建设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SWOT矩阵分析(见表1)
  表1 SWOT矩阵分析
  三、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建设的定位与探索
  我校与第一所设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浙江大学在培养模式上是有区别的,[12]我校是农林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是以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且就目前来看全国具有该专业的农林院校极少,如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既能充分体现专业培养特色,又能很好地满足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这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的问题,关于此方面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高校根据学校的特色、生源及就业去向、市场需求等情况而确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动态发展的。[2]高等农林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类型、办学定位、特色和地方社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13]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能源利用和环境系统工程开发和设计知识的,具备从事清洁能源生产、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等工程设计、试验鉴定、选型配套、设备维护、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不仅具备了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而且其培养目标也完全顺应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2.培养要求的制定
  学生学习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基本理论,掌握各种能量转换与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与能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技术,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进行相关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工程及设备的设计、优化运行、研究创新与生产管理的综合能力。
  毕业生在业务培养方面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本专业方向所必须的数学、化学、力学、机械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机械设计、化工原理等基本理论或基本知识;掌握以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环境保护相关课程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所必须的工程技术能力;具有进行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初步能力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3.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建立跨学科、文理渗透和以探究精神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在开设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通识课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4,15]
  第一,通识教育课程:如思政、军体、计算机、英语必修课程及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第二,基础教育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必修课程。
  第三,专业教育必修与必选课程:如“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概论”、“生物质资源学”、“生物质能源工程”、“能源生物技术”等专业必修课程;“现代仪器分析”、“风能利用工程”、“光伏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学”、“能源经济管理”等专业必选课。
  第四,专业选修模块课程:如生物质能源选修模块,包含“沼气工程”、“发酵工程和能源材料学”;如可再生能源选修模块,包含“风力发电原理与应用”、“流体力学及其工程应用”和“太阳能利用技术”;节能减排选修模块,包含“节能技术”、“清洁生产”和“企业节能审计与评估”。
  第五,实践环节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总之,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能源与环境人才是构建创新型能源与环境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农林院校建设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时,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社会对能源与环境保护人才的迫切需求的良好机会,构建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产学研平台,培养出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能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9,(2):174.
  [2]王丽丽,李文哲,王忠江.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优势及其未来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10,(6):54-56.
  [3]张素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SWOT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1,(12):1068-1069.
  [4]王蓓.基于SWOT的《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和改革探析[J].考试周刊,2011,(80):10-11.
  [5]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建立相关资料[EB/OL].http://www.cmee.zju.edu.cn/chinese/633753497059375000.pdf.
  [6]专业介绍: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EB/OL].http://zsb.scau.edu.cn/HTML/ReadNews_zsgz_zyjj.asp?SID=00741.
  [7]张金山,林文雄.对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科学定位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6):10-12.
  [8]周迎萍.基于农林院校学科专业特色的舞台艺术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1):92.
  [9]彭丽频.广东省能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经济增长[J].中国市场,
  2011,(2):145-147.
  [10]佟庆伟.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5):15-18.
  [11]闫强,陈毓川,王安建,等.我国新能源发展障碍与应对:全球现状评述[J].地球学报,2010,(5):759-767.
  [12]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电与能源工程分院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介绍[J].宁波节能,2008,(3).
  [13]朱军,肖朗.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7-18.
  [14]蔡颖玲,匡江红,张志英,等.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1):39-42.
  [15]李旭霖,崔德杰,史衍玺,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群建设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56-58.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热力发电厂”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必修课,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为适应东北电力大学“一实两创”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对“热力发电厂”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通过实际教学改革和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一实二创;热力发电厂;教学改革  作者
期刊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以普通人为研究对象,用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这种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对转型中的供电企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提高员工的身心健康水平及其幸福指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供电企业;和谐;幸福  作者简介:李宝珠(1963-),男,辽宁大连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培训中心,讲师;闫翠萍(1964-),女,辽宁大连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
期刊
摘要:物资集约化管理是解决传统物资管理效率低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对电网企业物资集约化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探索,结合电网企业支撑机构的实际情况,从两个方面提出落实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具体措施,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物资集约化管理水平,以期对电网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需求计划管理;合同履约管理  作者简介:赵微(1985-),女,山东枣庄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随之得到了较快发展,传统的变电集控运行管理模式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很多问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就必须从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这三大要素来构建智能电网。另外,随着国家电网调度中心“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开展,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也随之引起广泛关注。结合内蒙古包头地区旗县电网的特点,对包头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方案与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从现状
期刊
摘要:浙江省海盐县供电局通过坚持现场安全管理、抓住难点管理、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施安全管控四级检查制度四个方面措施不断夯实和提升农电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农电管理;现场安全;隐患治理;安全考核  作者简介:陈芳(1978-),女,浙江海盐人,浙江省海盐县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副主任,经济师;顾跃华(1978-),男,浙江海盐人,浙江省海盐县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助理工程师。(浙江 海盐 31
期刊
摘要:通过将EWB仿真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探讨了虚拟电子实验平台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利用EWB仿真软件可以使教学及实验仿真更加直观、灵活、生动,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性。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EWB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和实验方面的优越性。  关键词:EWB仿真软件;电子电工教学;应用案例  作者简介:任立红(1966-
期刊
摘要:“工程燃烧学”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燃料燃烧过程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燃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工程燃烧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结合本课程的复杂性、多学科的交叉性、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特点,进行了强化教学实践环节,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关键词:工程燃烧学;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金晶(196
期刊
摘要:简要介绍了城市电网规划的意义、内容和主要原则,并结合国内电网发展现状,对“十二五”时期城市电网规划思路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如何增强城市电网规划的可实施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了城市电网规划实施性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最后简要了介绍怀柔区城市电网规划的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电网规划;可实施性;怀柔区  作者简介:陈毛昌(1981-),男,江西余江人,北京市电
期刊
摘要:提出将先进的CFD技术引入“数值传热学”的教学中,生动、形象地展示各种数值方法的计算结果,将抽象的概念、理论变成形象的画面,并结合基础理论进行讲解,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数值传热学;CFD技术;Fluent软件;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杜敏(1981-),男,山东泰安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王助良(1964-),
期刊
摘要:云南电网公司多年来的科技创新工作成就证明了科技创新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为科技创新文化的进一步培育和实践奠定了基础。在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云南电网公司科技创新文化的定位、目标、原则以及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的培育措施。  关键词:云南电网;科技创新;企业文化;文化培育  作者简介:叶锋(1958-),男,江苏南京人,云南电网公司技术分公司,高级工程师;张晓春(197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