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活动,是形成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的途径。据专家研究,小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四至五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反复强调了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精神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积极阅读的习惯呢?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
当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时,他们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的书时,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浑浑噩噩。因此,要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且爱读、乐读。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在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我就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学了《示儿》后,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陆游的其他古诗;学了《三顾茅庐》,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逸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高涨起来。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年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籍。如低年级的学生识字较少,可向他们推荐一些简单易懂的诗歌、儿歌和童话故事;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童话大王》等书籍;高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比较强,可向他们推荐一些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梦》等。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保障
张之洞曾说:“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指导的。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创设“发挥空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我们应教给学生略读法,指导学生读书先看序言、后记、目录、内容提要等,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要详加研究,而其他内容可采用略读的形式。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方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学完《海底世界》一课后,我让学生去探索海底的奥秘,查找有关的资料并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有关的书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找到了描写海底内容的部分,最后精读,筛选出有关的知识点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从中掌握了阅读方法,拓展了阅读兴趣。
2.阅读与记录相结合。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所阅读的读物里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便成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用的阅读积累方法之一。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让读书笔本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读了什么书,在读书笔记上记下篇名、作者、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读书量的依据。读到好的文章,就及时摘录好词佳句,写上自己的感受,发现的新问题、新知识等。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阅读的收获就会越积越多。学生阅读累了,还可以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描花草树木,或画虫鱼鸟兽,这将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情趣。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学生对课外阅读就能产生持久的兴趣。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学生多读书
在实践中我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比赛。利用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时间,让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五角星;每背完三首古诗也加一颗五角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可以引发学生个人之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学生们互相鼓励,保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如每周五我都会把摘记本收上来进行查阅,记载得好的,分星级进行评比,同时还利用周会课进行赛读。
2.展评。在班级中定期展评学生的读书笔记、剪贴报、手抄报等。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总之,语文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帮助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就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与书为友。
(责编 刘宇帆)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
当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时,他们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的书时,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浑浑噩噩。因此,要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且爱读、乐读。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在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我就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学了《示儿》后,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陆游的其他古诗;学了《三顾茅庐》,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逸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高涨起来。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年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籍。如低年级的学生识字较少,可向他们推荐一些简单易懂的诗歌、儿歌和童话故事;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童话大王》等书籍;高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比较强,可向他们推荐一些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梦》等。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保障
张之洞曾说:“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指导的。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创设“发挥空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我们应教给学生略读法,指导学生读书先看序言、后记、目录、内容提要等,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要详加研究,而其他内容可采用略读的形式。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方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学完《海底世界》一课后,我让学生去探索海底的奥秘,查找有关的资料并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有关的书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找到了描写海底内容的部分,最后精读,筛选出有关的知识点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从中掌握了阅读方法,拓展了阅读兴趣。
2.阅读与记录相结合。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所阅读的读物里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便成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用的阅读积累方法之一。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让读书笔本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读了什么书,在读书笔记上记下篇名、作者、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读书量的依据。读到好的文章,就及时摘录好词佳句,写上自己的感受,发现的新问题、新知识等。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阅读的收获就会越积越多。学生阅读累了,还可以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描花草树木,或画虫鱼鸟兽,这将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情趣。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学生对课外阅读就能产生持久的兴趣。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学生多读书
在实践中我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比赛。利用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时间,让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五角星;每背完三首古诗也加一颗五角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可以引发学生个人之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学生们互相鼓励,保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如每周五我都会把摘记本收上来进行查阅,记载得好的,分星级进行评比,同时还利用周会课进行赛读。
2.展评。在班级中定期展评学生的读书笔记、剪贴报、手抄报等。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总之,语文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帮助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就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与书为友。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