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自由飞翔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tt_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满足学生这种愿望和需要。所以,教学时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究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一、巧妙设疑、激发学习情趣
  
  疑能引思,思则生趣,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疑激思,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圆的认识”的新课引入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故意把圆心搞“丢”了,发动学生把圆心找出来.但怎么找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通过折一折,两直线与圆的交点的连线就是直径.这样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教师然后启发学生用严密的推理来说明这个道理.于是,顺利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课本问题上,学生思维活跃、探讨积极,课堂情趣浓。
  
  二、自主探究,大胆猜想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大胆猜想。例如:教学比时,师说:“17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为了比号现在的模样了。”突然一个学生表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更可以说是质疑:“那除号中的小短横跑哪去了?”接着一个学生猜想说:“小短横可能到减法家族里做减号去了。”又一个学生猜想说:“是不是去做分数线了,因为分数与除法关系很密切。”又有学生认为小横线做减号了,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减法是除法的简便运算,数学家可能认为减法、除法、比有关系,所以就从÷号分解出–号和︰号。他的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我不禁为这个学生的想象暗暗叫好。孩子竟然猜想讨论的那么热烈、那么执着,想象是如此的丰富,理由是那么充足,这不正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吗?
  
  三、运用猜想,让学生讨论、探索、获取知识
  
  一个科学家发现知识和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着直觉提出各种猜想并进行实践验证、提示知识规律的过程。如牛顿看到树上的苹果自然掉下来而发现"万有引力";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激发他成功地发明了蒸气机。这些例子虽和科学家的其它素质有关,但莫不是与他们的大胆猜想有关。联想是发现的先导。”更何况学生的联想与科学竟是不谋而合。谁说数学只是抽象,在学生想象的天空下,数学就是这么的具体、形象。大胆猜想已经成为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一个引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立见解,允许学生异想天开,然后,通过质疑、验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而且培养了学习的能力。
  
  四、在讨论探索中“思”数学
  
  为满足学生这种欲望,教学时,必须创设探索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探索 。例:我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上课伊始,老师提出“2=20=200”吗?有什么办法使它们相等?此时,学生感到惊诧,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出应添上计量单位:即“2元=20角=200分”受到启发,许多同学相继提出2米=20分米=200厘米,2分米=20厘米=200毫米,针对2分米=20厘米=200毫米,教师建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于是学生提出0.2米=0.20米=0.200米,然后,教师再建议去掉计量单位,即“0.2=020=0.200”,这样在探索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发现,达到学习新知。这样课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道思考题。教学实践告诉我,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更美丽。
  
  五、在思考中、深化解决问题
  
  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中,使学生不仅巩固对所学新知的理解与掌握,还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使问题进一步升华,在完善认知结构中,达到求异创新,掌握新知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所以我在教学中为他们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空间,还经常为学生提供讨论探索问题的氛围,使学生思维才会活跃。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老师越来越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
  而现在我觉得数学不是抽象的,在学生自主想象探索、深化解决问题的天空下,数学就是这么具体、形象,它不仅仅是为了应用,而且是 “人类的一种文化。”老师应更好的为学生搭建自由展现自我的平台,放飞学生的心灵,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数学的天空中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其他文献
小学应用题教学的目的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由此,研究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实质、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发展规律,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应用题教学心理研究的主体。但遗憾的是,我国应用题教学心理研究大多是对日常教学经验的描述与总结以及对某个研究专题的细致分析,而极其缺乏对解题能力这一重大问题所进行的系统而深入的理性探讨。  什么是解题能力?构成解题能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是怎样形成发展的?  长期以来,正是由
期刊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
期刊
近几年来,“说课”这一教研活动形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深入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时间上都探索并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正日渐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我认为,说课和其他形式教研活动的开展一样,也应该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    一、科学性原则——说课活动的前提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说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性原则对说课的
期刊
应用题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决定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实现应用题的多元性目标,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探讨的课题。下面就应用题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激趣为首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导学习动机,这是应用题教学的首要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是学习应用题的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怎样调
期刊
记得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随着数学的社会化,仅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的人已明显显露出不足——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数学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日显重要。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阅读,能捕捉到言外之音、语外之意,帮
期刊
设计知识启迪型的导语,教师要注重的是已有知识的运用,即以“导”启“思”。常用方法有下面四种:     一、巧设疑问,引发思考    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如:于漪老师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到。鲁迅自己
期刊
【摘要】 新课程改革需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本文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主要从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改进教学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关系    1、摆正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能大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
期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也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导入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只需教师三言
期刊
“孩子快快乐乐地成长”是每位家长的愿望。《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强调:要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各种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服务对象,改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玩中学、做中探索的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务必改变教育方式,着眼于学生的“乐”,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蕴含在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乐趣的同时,感受数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