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s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以疑激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2.以境引趣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3.以读生趣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方法是能力核心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培养自学的习惯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此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我”的内心及邱少云的外表这两个重点片段的教学。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在这生死关头,只有21岁的年轻的邱少云的表现怎样?为什么他能这样呢?让学生各抒已见,从邱少云的外表去了解其内心活动——他当时想的只是战友,战斗的全局,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宁可牺牲自己。
  任何的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的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
其他文献
研究性学习是当今社会非常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是指老师不应当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适时地进行点拔、质疑、启发、解惑;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应当是探究的,学生不应当满足于死记硬背,模仿重复,而应当猜测、尝试、质疑、发现,在这过程中,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使输入学生头脑中的能量能得到充分的消耗。    一、研究性学习应体现以下思想    1、轻
期刊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  2.重视数学的应用
期刊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在何处,应如何有效地施导?结合实践谈谈我的一点作法和体会。    一、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导入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能被2、3、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审美教育无法集中和单独进行,如何在教学中加强渗透显得至关重要,其中在古诗教学中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则大有可为。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们抒情言志,无论从内容上、情感上,还是从形式上,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每位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投入于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新课改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小学生是想像的大师,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在想像的空间孩子是最自由的,他们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探索、想像,有时甚至还会去异想天开。作为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种宽松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尽情地倾诉他们的心声,突出自我,弘扬个性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等几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要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抓起。对于一个问题所要求的适当答案,往往不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独特,就属于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种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
期刊
人们总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他的学业成就,也自然地决定他的未来。但很多事实表明,智力水平高的不一定就有出色的学业成就,而智力水平并不突出的,也不一定就无法取得优异成绩。什么原因呢?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学业成就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致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在重视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
期刊
背景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后进行的“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学生已经知道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小数加减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数位对齐);得数的末尾有零一般把零去掉。本课时的教学,主要是在以上两点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内容包括一个情境图和练习十七5~8题。    案例描述   
期刊
传统数学教学环节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让学生围绕“题型”和“题海”反复进行,以“大运动量”训练来形成较强解题能力。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导致了学生学死书,死学书,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立足于研究学生的“学”,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愿学、
期刊
小学应用题教学的目的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由此,研究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实质、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发展规律,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应用题教学心理研究的主体。但遗憾的是,我国应用题教学心理研究大多是对日常教学经验的描述与总结以及对某个研究专题的细致分析,而极其缺乏对解题能力这一重大问题所进行的系统而深入的理性探讨。  什么是解题能力?构成解题能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是怎样形成发展的?  长期以来,正是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