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应注意学生资源的挖掘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yua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道受人欢迎的美味,除了要选择高品质的食材,最为重要的则是这道菜一定得满足食客内在生理、心理需要。同样,受学生欢迎的课,也必然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充分考虑学情的。思想品德课是以初中学生生活尤其是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直面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引导和促进思想品德发展的课程。根据学科特点,思想品德课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充分挖掘学生这一核心资源,才能真正打造出以人为本、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成长的“生本课堂”。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解读学情、挖掘学生资源呢?
  挖掘学生之知
  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现状决定了教学设计的方向。学生已有的知识,可以加以利用解决新问题;学生欠缺的知识,可以用来设计问题加以明确。
  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尊敬我们的老师》一课中,有一个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尊敬老师,要求正确认识教师职业。应该说,学生对老师的价值有一定认识,知道教师培养人才;但对老师是文明的传播者、尊师重教是文明的标志等还不能清晰认识,不能深刻认识老师对工作的责任是其重要价值;另外,社会对教师职业负面评价,也影响了学生对教师价值的判断。根据学生认知现状进行设计:为什么党和国家、整个社会要尊师重教?例谈“身边的感动”——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华给残疾人教师陆永康“下跪”。启发思考:“他为什么要做出‘惊人一跪’?”让学生明确:根本上说,教师担负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更为重要的是老师面对责任,对学生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这样就能较好地解决本课的重点。所以,只有对学生认知状况的全面分析,才能找到问题切入口,设计恰当环节,达成教学目标。
  挖掘学生之情
  情感因素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常常被忽略,使得思想品德课堂是刻板的知识罗列,缺乏人文气息。人们常说:情感可以点燃情感。情感因素恰恰应该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成分。思想品德课重在感悟,从而内化为道德认知,外化为行动。因此,需要挖掘学生情感,让学生用真实情感来充分感悟。
  在《尊敬我们的老师》设计时,针对重点“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必须要让学生从内心认同老师是值得尊敬的。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情感切入点:学生都曾有接受老师关心帮助的经历,在孩子的心中早已形成了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这种切身感受,可以为认同老师创造最真实的基础。所以,可以设计“走近老师:讲述爱的故事”,让学生在回忆老师的爱对自身成长的促进,从而认同老师是值得尊敬的。因此,在思想品德课设计时,学生的情感一定不能被忽略,而要根据教学需要精确地解读,并适时融入重点环节中,教学会非常有效。
  挖掘学生之惑
  受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存在各种困惑,形成了道德成长的阻碍。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要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和成长中的问题,处理好各种关系,来引领道德成长。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深度挖掘学生的困惑,才能真正帮助走出困境。
  在《尊敬我们的老师》设计时,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师生交往存在的不和谐:被老师误解而远离老师、被严厉批评而怨恨老师等。这都影响了学生的尊师情感,阻碍了尊师行动。根据这一学情,设置情境“交往的困惑”:①最近,小华数学成绩直线下滑,班主任问其原因,小华说出了一件事,原来数学老师有一次误解了他,让他特别伤心,以后的课就不想听了;②小强平时发言踊跃,有一次物理课,老师刚讲完一题,他就马上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老师瞪了他一眼并批评了他。他感到很委屈。对此,教师及时提出探究:“怎样帮助他们走出困惑?”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与老师的矛盾,很多时候是因为还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不懂得及时沟通交流”;让学生明白“怎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也为后面的尊师行动做了铺垫。因此,困惑的挖掘,促成了本课的重点环节设计。
  挖掘学生之需
  学生的需要、愿望,是教师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道德需要,是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的。这样,才能让课堂满足学生需要,促进他们不断成长。在《尊敬我们的老师》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走近老师”:你了解老师每天的工作吗?主要是考虑学生内心其实对老师的工作有了解的愿望,想走近老师。这样的需要,正好可以用来通过活动增进了解,体会老师工作的辛劳,缩短与老师的距离,有助于认同老师。还有另一环节“和谐师生关系大家谈”,让师生都说出心中的对方良好形象,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能让师生都清楚努力的方向,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利。如此设计,考虑到学生内心是真心渴望在紧张的学习中能与老师平等交往,希望老师成为自己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共同分享学习生活的快乐。可见,和谐师生关系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所以,挖掘需要才能满足需要。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教师必须做到目中有人,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们教学。”学生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充分掌握学情,把学生作为一种现实资源进行挖掘,满足他们的种种需要,做到“目中有人,回归本真”。这样才能取得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数学素质的培养。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已成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和改进数学教学,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强国普遍关注的课题。其中,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数学教学离不开对数学概念的教学。众所周知,学生的思维是否灵活,从其解题过程可以体现出来;而学生解题是否灵活往往取决于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其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把学生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并且从中发现规律、开发智力。学具起着教具和其他教学手段都不能替代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为主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
该文在讲座公安GIS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了公安GIS的发展趋势将是网络化的运行模式,并结合分布式WebGIS的特点探讨了多层次公安WebGIS的设计及其实现的方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这条真理的不断被实践,人们越来越发觉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因此,科学教学从娃娃抓起,小学教材中就出现了《科学》这门启蒙课。但单调的课堂教学能否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呢?笔者发现,小学生除了需要一个有形的课堂来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和锻炼自己科学探究的能力外,给他们提供一个舒展个性的“后花园”显得非常必要。因为科普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科学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可以从多个视角、多个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但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如何挖掘使用教材资源,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引领学生走进多彩语文大世界,感受祖国优秀语言文字的美妙,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有如下体会。  转变理念,练好“内功”  要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语文教师下力气进行不懈探索,更需要教师首先具备扎实的“内功”: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
该文根据上海车辆段1988~1996年产,27辆1988年原民德进口空调客车基础制动装置的故障统计资料,分析故障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提出防止此类故障的改进措施。
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将“基本活动经验”确定为“四基”之一。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善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设定教学预案。数学课堂教学应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而不是“穿着新鞋走老路”。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至少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教师:将生活引入课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当今的教师更要善于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