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各地中小学轰轰烈烈倡行“阅读教育”的热闹之外,职业教育宛如一片“静土”。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精神世界和心灵深处的空虚。“阅读教育”契合了职校生的年龄特点,契合了职校生的学习状态和品德状态。“阅读教育”对于解决目前职业学校所面临的德育困境是划破黎明的那一道曙光。笔者指出,学校必须有完善的“阅读教育”策略,要有“阅读教育”的智力支持和资金保障,还要有一支对“阅读教育”深有研究的师资力量。
关键词:职业学校 阅读教育 必要性
一、“阅读教育”界说
“阅读教育”,顾名思义即通过阅读的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个词在儿童早期教育领域被使用较多,但它同样适用于其他教育阶段。显然,“阅读教育”不同于“阅读教学”,教育比教学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从时空来说,教学重在学校,重在课堂,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从目标指向来看,教学是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完成某个具体的或阶段性的教学目的,而教育是根据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以整体的、全面的、长远的影响。从参与的对象来看,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阅读实践,而阅读教育则既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珍视教师的主体投入,师生之间互为主体,他们共同立足于“人”这个大前提下。“阅读教育”是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大阅读活动,既是师生各自的阅读实践,也是师长示范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我修为的大教育;更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身心发展、特别是人的精神發育的人文教育。
“阅读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富于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精神不断发育、不断成长的过程。这与生本教育的理念一脉相承。郭思乐先生提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生本教育所提倡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自我教育法。一个人的一生都受过两种教育,一种受教于他人,一种受教于自己。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阅读教育”究其实质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国际国内推行“阅读教育”的背景综述
苏霍姆林斯基在上个世纪就力倡并践行“阅读教育”,他在自己的学校建立了“思考之室”,并提出:“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
朱永新提出了新教育实验的理念,强调阅读,主张“营造书香校园”,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他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全世界的民族和国家,生命力最强的民族都是阅读量非常大的民族。”而“现代社会发展最快的民族也与阅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韩国就是如此。世界上读书最多的民族是哪一个?是犹太人。犹太人平均每年每人读书65本,而中国人不到5本,包括教科书、教辅书在内”。
2002年“新教育团队”成立,全国普教系统的中小学校上百万的师生加入了这个阵营,力倡和践行“阅读教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美、英、芬兰、日本、香港和台湾等国家与地区也都很重视“阅读教育”,2007至2008年,台湾已连续两年举办“国际阅读教育论坛”,邀请英、美国在第一线推动阅读的老师及专家分享阅读教育新策略、作法及趋势,借鉴芬兰、香港、日韩国际成功经验,探讨“阅读的改变力量”。
三、职业学校是“阅读教育”的一块旱地
在各地中小学摇旗呐喊、轰轰烈烈倡行“阅读教育”的热闹之外,职业教育宛如一片“静土”,依然我行我素地坚持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至上。作为职业学校,追求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本无可厚非,可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成人”,焉能真正“成才”?
职业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忽视或轻视学生人性的培养和人格潜力的开发,把人格教育导向功能置之一边,学生的精神家园被抛掷一旁。不说“阅读教育”,就连“阅读教学”在职业学校都遭遇边缘化,很多职校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就存在严重问题。笔者曾对一些职校学生的阅读状况做过调查,有些男生到毕业为止,没有读过一本名著,其他课外书籍也鲜有涉猎,较多的学生只看武打、爱情、侦探、凶杀等层次较低的图书,女生多沉湎于郭敬明、饶雪曼、安意如等言情小说,而传载人类文明、生命哲思的中外经典名著却被冷落。学生在阅读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热衷于趣味性、猎奇性、刺激性。因为缺乏阅读的指导,他们带着模糊的意识走进图书馆或网站,面对种类繁多的图书,他们感到无从下手,阅读无计划、无目的,甚至一些学生一味追求感观刺激,呈现不健康的阅读心理。
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职业学校的语文等人文学科被削减,原本文化底蕴就不丰富的职校生人文知识继续贫瘠,职校生似乎更崇尚消遣娱乐性的阅读,而将高雅文化挤到了边缘,阅读轻松、愉快、解脱的感性成分重于理性的思考。凡此种种阅读风气,导致职校生眼界狭隘、知识单一。这种阅读的失衡性必然造成了他们文化素质的低下,也必然影响到他们职业素养的提高。
四、“阅读教育”契合了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1.契合职校生的年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这一点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的态度。”
职校生(中职生和高职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正处于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并且就身心发展规律而言,这时的学生正处于精力非常旺盛时期。青春期的躁动,无处安放:求知欲望强烈,想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价值,开始有人生的烦闷,寻求解脱,还有提高修养、涵养、气质的要求。这正是获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但说教式教育又常常会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这个时候提供给他们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就会转化他们的注意力。俗话说“无事生非”,很多学生学坏都是因为精神空虚、无事可做而被引入歧途的。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可以熏陶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心灵。朱永新认为,人的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书籍,良好的阅读教育可以点亮他们的人生。
青少年时期的内在精神需求与阅读所禀赋的教育良效的遇合必然是一种美丽的相遇,因此,“阅读教育”也必然是职业学校德育所追寻的一条“人间正道”。
2.契合职校生的学习和品德状态
职业学校的生源通常是中考成绩相对偏低的学生,总体而言,他们无论在文化素养和品德素养方面都属于同龄人群中的中等偏下者。一些职校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意识薄弱。一方面职校生的生源较差,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的大多数教师相信: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教一些浅显的知识就行了。多数职业学校重职业技能,轻文化教育,使得职业学校比普通高中或大学,学生的精神世界、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直徘徊在是文化教育的边区,当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他们的精神世界却遭遇了迷惘,贫弱的文化基础使他们找不到精神突围的良途。
关键词:职业学校 阅读教育 必要性
一、“阅读教育”界说
“阅读教育”,顾名思义即通过阅读的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个词在儿童早期教育领域被使用较多,但它同样适用于其他教育阶段。显然,“阅读教育”不同于“阅读教学”,教育比教学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从时空来说,教学重在学校,重在课堂,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从目标指向来看,教学是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完成某个具体的或阶段性的教学目的,而教育是根据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以整体的、全面的、长远的影响。从参与的对象来看,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阅读实践,而阅读教育则既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珍视教师的主体投入,师生之间互为主体,他们共同立足于“人”这个大前提下。“阅读教育”是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大阅读活动,既是师生各自的阅读实践,也是师长示范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我修为的大教育;更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身心发展、特别是人的精神發育的人文教育。
“阅读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富于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精神不断发育、不断成长的过程。这与生本教育的理念一脉相承。郭思乐先生提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生本教育所提倡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自我教育法。一个人的一生都受过两种教育,一种受教于他人,一种受教于自己。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阅读教育”究其实质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国际国内推行“阅读教育”的背景综述
苏霍姆林斯基在上个世纪就力倡并践行“阅读教育”,他在自己的学校建立了“思考之室”,并提出:“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
朱永新提出了新教育实验的理念,强调阅读,主张“营造书香校园”,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他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全世界的民族和国家,生命力最强的民族都是阅读量非常大的民族。”而“现代社会发展最快的民族也与阅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韩国就是如此。世界上读书最多的民族是哪一个?是犹太人。犹太人平均每年每人读书65本,而中国人不到5本,包括教科书、教辅书在内”。
2002年“新教育团队”成立,全国普教系统的中小学校上百万的师生加入了这个阵营,力倡和践行“阅读教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美、英、芬兰、日本、香港和台湾等国家与地区也都很重视“阅读教育”,2007至2008年,台湾已连续两年举办“国际阅读教育论坛”,邀请英、美国在第一线推动阅读的老师及专家分享阅读教育新策略、作法及趋势,借鉴芬兰、香港、日韩国际成功经验,探讨“阅读的改变力量”。
三、职业学校是“阅读教育”的一块旱地
在各地中小学摇旗呐喊、轰轰烈烈倡行“阅读教育”的热闹之外,职业教育宛如一片“静土”,依然我行我素地坚持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至上。作为职业学校,追求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本无可厚非,可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成人”,焉能真正“成才”?
职业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忽视或轻视学生人性的培养和人格潜力的开发,把人格教育导向功能置之一边,学生的精神家园被抛掷一旁。不说“阅读教育”,就连“阅读教学”在职业学校都遭遇边缘化,很多职校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就存在严重问题。笔者曾对一些职校学生的阅读状况做过调查,有些男生到毕业为止,没有读过一本名著,其他课外书籍也鲜有涉猎,较多的学生只看武打、爱情、侦探、凶杀等层次较低的图书,女生多沉湎于郭敬明、饶雪曼、安意如等言情小说,而传载人类文明、生命哲思的中外经典名著却被冷落。学生在阅读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热衷于趣味性、猎奇性、刺激性。因为缺乏阅读的指导,他们带着模糊的意识走进图书馆或网站,面对种类繁多的图书,他们感到无从下手,阅读无计划、无目的,甚至一些学生一味追求感观刺激,呈现不健康的阅读心理。
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职业学校的语文等人文学科被削减,原本文化底蕴就不丰富的职校生人文知识继续贫瘠,职校生似乎更崇尚消遣娱乐性的阅读,而将高雅文化挤到了边缘,阅读轻松、愉快、解脱的感性成分重于理性的思考。凡此种种阅读风气,导致职校生眼界狭隘、知识单一。这种阅读的失衡性必然造成了他们文化素质的低下,也必然影响到他们职业素养的提高。
四、“阅读教育”契合了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1.契合职校生的年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这一点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的态度。”
职校生(中职生和高职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正处于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并且就身心发展规律而言,这时的学生正处于精力非常旺盛时期。青春期的躁动,无处安放:求知欲望强烈,想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价值,开始有人生的烦闷,寻求解脱,还有提高修养、涵养、气质的要求。这正是获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但说教式教育又常常会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这个时候提供给他们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就会转化他们的注意力。俗话说“无事生非”,很多学生学坏都是因为精神空虚、无事可做而被引入歧途的。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可以熏陶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心灵。朱永新认为,人的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书籍,良好的阅读教育可以点亮他们的人生。
青少年时期的内在精神需求与阅读所禀赋的教育良效的遇合必然是一种美丽的相遇,因此,“阅读教育”也必然是职业学校德育所追寻的一条“人间正道”。
2.契合职校生的学习和品德状态
职业学校的生源通常是中考成绩相对偏低的学生,总体而言,他们无论在文化素养和品德素养方面都属于同龄人群中的中等偏下者。一些职校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意识薄弱。一方面职校生的生源较差,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的大多数教师相信: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教一些浅显的知识就行了。多数职业学校重职业技能,轻文化教育,使得职业学校比普通高中或大学,学生的精神世界、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直徘徊在是文化教育的边区,当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他们的精神世界却遭遇了迷惘,贫弱的文化基础使他们找不到精神突围的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