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护理学生对国学素养身份的认同,是建构高职护理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是指学生对当前进行国学学习的我和对未来所要承担的职业角色中国学素养的确认和认同;是学生个体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岗位或职业所持有的核心素养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反映。学校应通过强化国学教师职业制度建设、坚持分类指导、优化课程设置等有效途径,增强国学学习与教学实践关联性,提高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感。
【关键词】国学素养身份认同 高职护生 人文素养 国学内涵 建构途径
【项目成果】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青年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ZSB1700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91-02
中国医师协会的统计表明,90%以上的医患纠纷实际上是由沟通不当导致的,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医务人员“不会说话”。所谓的“不会说话”,绝不仅仅知识说话技巧层面上的问题,不是仅仅通过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就能解决的问题,实质上是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缺乏所致。因此,在医患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于高职院校护理学生中开展国学内涵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而且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从深远角度讲更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是通过理论和实践不断转换、变化的,是基于护理专业、未来护士职业和学生自我处境等构建的,具有持续和协商的特点。也就是说,护理专业学生国学身份认同由三个要素構成,即个人身份认同、处境身份认同和职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是指护理专业学生通过国学学习对自我价值的感受和学习行为的评价,包括学习投入和行为表现。学习投入指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专注程度。处境身份认同指的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环境、未来从事职业的社会环境的态度和期待,受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个人因素包括学生自身文化水平、学习观念和态度、传统价值观,以及个人经历等。家庭因素涉及学生家庭成员和所处地域及对学生未来职业的期许等。社会因素包含了人们对护理专业以及护士职业的认可程度和学习环境、课程设置以及对他们的支持、关心和帮助等。
由此可以说,护理专业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指护理专业学生对未来护士职业标准和社会(包括学校)和政策的期待和认可,其中包括具备国学素养职业价值观和护士职业归属感等。国学素养职业价值观指通过对国学中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部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内涵素质教育、人格教育,通过修身养性孕育出真正合格的“护理人”,并对将来所要从事的护士工作的情感指向,即热爱护士这一职业。护士职业归属感指学生意识到自己属于未来职业群体中的一员,积极将国学教育融入该职业有关的各项活动,是一种持续的强烈连通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涉及高职院校护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和信念,以及其对未来所要承担的职业角色的确认和认同。它是学生从事专业学习的心理基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效果和未来将从事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护理专业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建构途径研究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比较,其专业性质的特殊性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原因是在学习护理基本理论课程的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基本护理操作知识和技能,需经历思维方式的心理转化。那么,如何构建护理专业学生的国学素养身份认同,并提高其国学素养身份认同感呢?
1.强化国学教师职业制度建设,构建国学教师职业高价值追求的社会氛围
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往往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心理环境。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其国学素养身份认同程度取决于高校对国学教师职业制度的认可程度,认可度越高,国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就越大。因此,构建全民学习国学的社会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而且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从深远角度讲更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国学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优秀的中华文明,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激发国人爱国主义热情,树立爱国报国的思想,提升发展“软实力”;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利于“育人德为先”的养成教育。只有如此,高职院校学生方能对护理专业产生兴趣,对护士职业产生高期望值,并形成高稳定的从业心理。
同时,高职院校应围绕国学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在课程开发、设置、教学、评价等管理制度制定和师生行为规范建设时,应突出国学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协同性。二是利用道路命名、图书馆建设、学生食堂布置、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墙面和过道布置、学生活动场所、教师办公室布置等媒介或平台,强化宣传国内外著名教育家和本校具有国学素养优秀校友所取得的成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国学讲堂,通过国学课程的系统学习,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四是鼓励和吸引学生通过参加学生社团,并将根据护士职业特点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常态化,如举办反映当代护士风采的话剧表演、护理技能比赛等,增强学生对护士职业的情感和期望,提高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
2.坚持分类指导,提高不同群体学生的国学素养身份认同
护理专业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受性别、性格、家庭、年级和入学动机的影响。调研发现,护理专业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程度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年级和不同入学动机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身份认同的个别维度在男女生之间、在是否担任学生会或班级职务、不同性格、不同活动积极性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国学身份认同发展应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学素养身份认同教育。 一是根据学生家庭背景和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时疏导心理障碍,培育他们的国学素养身份认同。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学生,重在培养其自主人格学习的自信心、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及由自卑产生的个性局限性,发掘自身优势,提高个体职业行为倾向,提升国学身份认同;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重在培养其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及不断进取的精神。二是学校应将护理专业学生国学身份认同教育贯穿始终,并形成常态机制。围绕护士职业的内在价值、护士职业的内在性质及护士的权利与义务,开展形式活泼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护士职业的认知和感受,让学生在学习、反思中领悟并遵从社会对护士职业的期待,表现出相应的角色行为,从而达到思想上和行为上对护士职业的认同,促进学生身份认同的发展。
3.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提升国学学习与护理技能的协调统一性
在课程设置上,应在重视国学精读、泛读、文学欣赏、心灵体验、修行等国学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发和增设国学教育实践类课程,将理论学习与教学技能掌握相协调统一。一是改变传统教师讲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微格教学,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试讲试教国学课程中的经典篇章,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二是举办国学实践,主要通过茶艺课程、书法课程、中国古典舞教学、太极拳学习、禅坐、乞水奉茶仪式、中国传统礼仪教授等课程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实参与来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三是组织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课程阶段学习的感悟和体验,增进学生对国学的认识,同时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到日常生活中的控制力与应变力;四是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类型国学内容的护理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对国学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护理操作实践技能。实践表明,只要学生获得行之有效的专业操作技能,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国学学习成就感和自豪感,也就有利于学生坚定国学学习的信念,并形成自己对未来护士职业的价值观,也就有利于学生形成国学素养身份认同。
4.改革实习机制,增强国学学习与社会实践关联性,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国学身份认同感
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社会实践就是素质教育实习,是学生国学身份认同形成的一个最重要途径。然而,现行的学生社会实践机制滞后,实习效果低下,主要反映在素质教育实习未能贯穿护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且时间过短;高职院校未能建立起社会实践教师教育共同体,缺乏建立科学稳定的实习关系,教师缺乏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热情;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力量单薄,一个班主任要负责几个班同学的实习指导和管理,且社会实践学生分散;实习内容狭窄、方式简单,仍是围绕自身专业开展,无法认识与专业实践的区别,进而很难体验更多社会工种的不同。
由此,必须改革教育教学实习制度。延长社会实践时间至一年,并分时段贯穿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全程;整合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合作资源,构建教育共同体,发挥各自优势,开展顶岗实习,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与社会团体的联系互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国学素养与专业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护士职业核心价值;改革社会实践内容和方式,形成“提前给出任务——学生小组集体设计方案——组织落实——同学互评——指导教师总结提炼”的链条式实践路线。通过小组集体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通过课堂展示,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通过同学互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总结提炼,强化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这样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多能性,有助于学生树立和强化终身从事护士职业的信心和意志,从而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国学素养身份的认同感。
三、现代化传播推广技术及国学坊学生活动中心设立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护士的人文素养教育,李小龙于200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图书《护士人文素养》,讲述了人文和人文科学、人文护理,护士的职业道德美,护士职业形象美,护士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新的护理模式要求现代护士不但要有过硬的护理专业技术只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国学内涵对护士人文素养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培养护士彬彬有礼的形象,还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关爱病人保护病人隐私,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尊重和自尊。现代化传播推广技术对高职护生国学素养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利用微信、微博、人人通、易班、贴吧等公众平台,贴近学生生活通过优秀篇章或者博文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国学素养。
根据调查问卷发现:当代护理学生认可并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说明开展国学坊学生活动中心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护生对国学诸多基本知识概念模糊,对中国文学知识、基本历史知识掌握较为薄弱;护生文化常识不够,阅读量低;护生在以前学习生活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多样化但不够深入全面,但是有更为强烈的主体性要求。通过此次调查,基本上了解了护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掌握度,并且大致了解到学生愿意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更愿意以什么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学坊学生活动中心应运而生。
国学坊活动中心分为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让护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丰富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秉持普及国学知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宗旨,理论模块开设《国学论谭》这门课程共计10个课时,护理学生对现在比较热门的“国学”知识有所了解,以利于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解读,从而让更多的人来参与讨论和传播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理论板块的教学可以同时适应三个层次护理学生的需要:第一是初学者,对初学者特别有用,因所讲的都是最基本最精要的传统文化知识;第二是对已有一定文史知识基础的读者,也有很大用处,因为它指引由此循序而进的学习途径与方法;第三是对学已有成的读者,也有很多的用处,可以通过探讨的方式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实践模块,主要通过茶艺课程、书法课程、中国古典舞教学、太极拳学习、禅坐、乞水奉茶仪式、中国传统礼仪教授等课程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实参与来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结语
高职院校护理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已成为学生能否实现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国学素养身份认同有助于高职院校护理学生的合理定位;有助于认识国学素养在学习实践中的不同表现;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护理学生的专业学习。通过基于人文素养的高职护理学生国学内涵建构的研究,探讨培养高职护理学生国学素养身份的认同感对于建构高职护理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是指学生对当前进行国学学习的我和对未来所要承担的职业角色中国学素养的确认和认同;是学生个体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岗位或职业所持有的核心素养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参考文献:
[1]楊镜,李天舒.拯救医患关系的良方[N].健康报,2007-04-06(3).
[2]宋广文、魏淑华,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80-85.
[3]何声钟,基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研究,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5):46.
[4]李小龙,《护士人文素养》,科学出版社,2017年8月.
【关键词】国学素养身份认同 高职护生 人文素养 国学内涵 建构途径
【项目成果】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青年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ZSB1700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91-02
中国医师协会的统计表明,90%以上的医患纠纷实际上是由沟通不当导致的,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医务人员“不会说话”。所谓的“不会说话”,绝不仅仅知识说话技巧层面上的问题,不是仅仅通过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就能解决的问题,实质上是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缺乏所致。因此,在医患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于高职院校护理学生中开展国学内涵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而且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从深远角度讲更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是通过理论和实践不断转换、变化的,是基于护理专业、未来护士职业和学生自我处境等构建的,具有持续和协商的特点。也就是说,护理专业学生国学身份认同由三个要素構成,即个人身份认同、处境身份认同和职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是指护理专业学生通过国学学习对自我价值的感受和学习行为的评价,包括学习投入和行为表现。学习投入指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专注程度。处境身份认同指的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环境、未来从事职业的社会环境的态度和期待,受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个人因素包括学生自身文化水平、学习观念和态度、传统价值观,以及个人经历等。家庭因素涉及学生家庭成员和所处地域及对学生未来职业的期许等。社会因素包含了人们对护理专业以及护士职业的认可程度和学习环境、课程设置以及对他们的支持、关心和帮助等。
由此可以说,护理专业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指护理专业学生对未来护士职业标准和社会(包括学校)和政策的期待和认可,其中包括具备国学素养职业价值观和护士职业归属感等。国学素养职业价值观指通过对国学中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部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内涵素质教育、人格教育,通过修身养性孕育出真正合格的“护理人”,并对将来所要从事的护士工作的情感指向,即热爱护士这一职业。护士职业归属感指学生意识到自己属于未来职业群体中的一员,积极将国学教育融入该职业有关的各项活动,是一种持续的强烈连通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涉及高职院校护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和信念,以及其对未来所要承担的职业角色的确认和认同。它是学生从事专业学习的心理基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效果和未来将从事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护理专业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建构途径研究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比较,其专业性质的特殊性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原因是在学习护理基本理论课程的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基本护理操作知识和技能,需经历思维方式的心理转化。那么,如何构建护理专业学生的国学素养身份认同,并提高其国学素养身份认同感呢?
1.强化国学教师职业制度建设,构建国学教师职业高价值追求的社会氛围
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往往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心理环境。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其国学素养身份认同程度取决于高校对国学教师职业制度的认可程度,认可度越高,国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就越大。因此,构建全民学习国学的社会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而且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从深远角度讲更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国学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优秀的中华文明,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激发国人爱国主义热情,树立爱国报国的思想,提升发展“软实力”;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利于“育人德为先”的养成教育。只有如此,高职院校学生方能对护理专业产生兴趣,对护士职业产生高期望值,并形成高稳定的从业心理。
同时,高职院校应围绕国学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在课程开发、设置、教学、评价等管理制度制定和师生行为规范建设时,应突出国学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协同性。二是利用道路命名、图书馆建设、学生食堂布置、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墙面和过道布置、学生活动场所、教师办公室布置等媒介或平台,强化宣传国内外著名教育家和本校具有国学素养优秀校友所取得的成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国学讲堂,通过国学课程的系统学习,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四是鼓励和吸引学生通过参加学生社团,并将根据护士职业特点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常态化,如举办反映当代护士风采的话剧表演、护理技能比赛等,增强学生对护士职业的情感和期望,提高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
2.坚持分类指导,提高不同群体学生的国学素养身份认同
护理专业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受性别、性格、家庭、年级和入学动机的影响。调研发现,护理专业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程度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年级和不同入学动机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身份认同的个别维度在男女生之间、在是否担任学生会或班级职务、不同性格、不同活动积极性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国学身份认同发展应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学素养身份认同教育。 一是根据学生家庭背景和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时疏导心理障碍,培育他们的国学素养身份认同。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学生,重在培养其自主人格学习的自信心、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及由自卑产生的个性局限性,发掘自身优势,提高个体职业行为倾向,提升国学身份认同;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重在培养其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及不断进取的精神。二是学校应将护理专业学生国学身份认同教育贯穿始终,并形成常态机制。围绕护士职业的内在价值、护士职业的内在性质及护士的权利与义务,开展形式活泼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护士职业的认知和感受,让学生在学习、反思中领悟并遵从社会对护士职业的期待,表现出相应的角色行为,从而达到思想上和行为上对护士职业的认同,促进学生身份认同的发展。
3.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提升国学学习与护理技能的协调统一性
在课程设置上,应在重视国学精读、泛读、文学欣赏、心灵体验、修行等国学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发和增设国学教育实践类课程,将理论学习与教学技能掌握相协调统一。一是改变传统教师讲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微格教学,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试讲试教国学课程中的经典篇章,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二是举办国学实践,主要通过茶艺课程、书法课程、中国古典舞教学、太极拳学习、禅坐、乞水奉茶仪式、中国传统礼仪教授等课程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实参与来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三是组织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课程阶段学习的感悟和体验,增进学生对国学的认识,同时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到日常生活中的控制力与应变力;四是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类型国学内容的护理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对国学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护理操作实践技能。实践表明,只要学生获得行之有效的专业操作技能,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国学学习成就感和自豪感,也就有利于学生坚定国学学习的信念,并形成自己对未来护士职业的价值观,也就有利于学生形成国学素养身份认同。
4.改革实习机制,增强国学学习与社会实践关联性,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国学身份认同感
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社会实践就是素质教育实习,是学生国学身份认同形成的一个最重要途径。然而,现行的学生社会实践机制滞后,实习效果低下,主要反映在素质教育实习未能贯穿护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且时间过短;高职院校未能建立起社会实践教师教育共同体,缺乏建立科学稳定的实习关系,教师缺乏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热情;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力量单薄,一个班主任要负责几个班同学的实习指导和管理,且社会实践学生分散;实习内容狭窄、方式简单,仍是围绕自身专业开展,无法认识与专业实践的区别,进而很难体验更多社会工种的不同。
由此,必须改革教育教学实习制度。延长社会实践时间至一年,并分时段贯穿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全程;整合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合作资源,构建教育共同体,发挥各自优势,开展顶岗实习,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与社会团体的联系互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国学素养与专业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护士职业核心价值;改革社会实践内容和方式,形成“提前给出任务——学生小组集体设计方案——组织落实——同学互评——指导教师总结提炼”的链条式实践路线。通过小组集体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通过课堂展示,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通过同学互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总结提炼,强化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这样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多能性,有助于学生树立和强化终身从事护士职业的信心和意志,从而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国学素养身份的认同感。
三、现代化传播推广技术及国学坊学生活动中心设立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护士的人文素养教育,李小龙于200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图书《护士人文素养》,讲述了人文和人文科学、人文护理,护士的职业道德美,护士职业形象美,护士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新的护理模式要求现代护士不但要有过硬的护理专业技术只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国学内涵对护士人文素养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培养护士彬彬有礼的形象,还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关爱病人保护病人隐私,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尊重和自尊。现代化传播推广技术对高职护生国学素养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利用微信、微博、人人通、易班、贴吧等公众平台,贴近学生生活通过优秀篇章或者博文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国学素养。
根据调查问卷发现:当代护理学生认可并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说明开展国学坊学生活动中心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护生对国学诸多基本知识概念模糊,对中国文学知识、基本历史知识掌握较为薄弱;护生文化常识不够,阅读量低;护生在以前学习生活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多样化但不够深入全面,但是有更为强烈的主体性要求。通过此次调查,基本上了解了护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掌握度,并且大致了解到学生愿意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更愿意以什么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学坊学生活动中心应运而生。
国学坊活动中心分为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让护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丰富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秉持普及国学知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宗旨,理论模块开设《国学论谭》这门课程共计10个课时,护理学生对现在比较热门的“国学”知识有所了解,以利于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解读,从而让更多的人来参与讨论和传播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理论板块的教学可以同时适应三个层次护理学生的需要:第一是初学者,对初学者特别有用,因所讲的都是最基本最精要的传统文化知识;第二是对已有一定文史知识基础的读者,也有很大用处,因为它指引由此循序而进的学习途径与方法;第三是对学已有成的读者,也有很多的用处,可以通过探讨的方式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实践模块,主要通过茶艺课程、书法课程、中国古典舞教学、太极拳学习、禅坐、乞水奉茶仪式、中国传统礼仪教授等课程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实参与来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结语
高职院校护理学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已成为学生能否实现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国学素养身份认同有助于高职院校护理学生的合理定位;有助于认识国学素养在学习实践中的不同表现;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护理学生的专业学习。通过基于人文素养的高职护理学生国学内涵建构的研究,探讨培养高职护理学生国学素养身份的认同感对于建构高职护理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生国学素养身份认同是指学生对当前进行国学学习的我和对未来所要承担的职业角色中国学素养的确认和认同;是学生个体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岗位或职业所持有的核心素养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参考文献:
[1]楊镜,李天舒.拯救医患关系的良方[N].健康报,2007-04-06(3).
[2]宋广文、魏淑华,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80-85.
[3]何声钟,基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研究,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5):46.
[4]李小龙,《护士人文素养》,科学出版社,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