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就需要研究基层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基础性、重要性,探索发展基层民主的条件,努力搞好基层民主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基层民主; 基础性工程
中图分类号: D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1-0028-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基层民主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始终是我们党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基层民主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局中地位显要,是其基础性工程。
一、关于基层民主
所谓基层,就是最低层次,它除了指基层政权外,还指群众性的基层组织,如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此外还有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基层组织。基层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直接面向人民群众,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处于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之下。这正如学者张志荣教授所说:“基层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政权。因为除了政权组织外,还有基层的党组织、其他国家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等”[1]。由此,基层民主就是指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以及国家企业事业单位的基层组织中依法自主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选举和监督干部的活动。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广泛的实践。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基层民主问题。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正是通过深入基层,发动人民群众翻身闹革命,才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建国后,我们党正是通过发动农民群众,才取得了土地改革的全面胜利;正是通过发动工人群众,才得以迅速恢复工矿生产。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给人民以切实的物质利益,而且“要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但应该使每个车间主任、生产队长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而且一定要使每个工人农民都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2]。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基层单位在经济上的自主权越来越大,人民群众个人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基层民主问题也就越来越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也要求“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对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作了进一步发展:发展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二、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从江泽民的“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发展基层民主,……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在文字表述上差别不大,它们都强调“基础性”,都意识到基层民主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极端根本性。但是,从内涵上来讲,“基础性工程”的表述是对“基础性工作”的巨大发展,它不仅包含“基础性工作”的应有之意,还寓意深刻地告诉我们,基层民主不仅仅是“工作”,而且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一项浩繁的工程,需要我们持续地、不懈地去维护、建设、发展。
1.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起点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人民争得民主权利并努力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民主权利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辛苦努力,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同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努力进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在此基础上,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2007年党的十七大则把“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响亮地提了出来。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视,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识在逐渐加深。
“基层历来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和试验田。”“民主精神的培育、民主素质的锻炼、民主实践的操作,都是在基层产生、在基层发展、在基层得到检验的”[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重视基层民主建设,切实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而人民当家作主需要体现在具体的事情上,赋予人民决策和处理具体事情的权利。只有人民群众的心声能够被倾听,利益能够被维护,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才是顺畅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基层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可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起点。
2.基层民主是提高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的需要
“现代政体区别于传统政体的关键乃在其民众政治意识和政治介入的幅度……传统政体的制度只需要组织社会上少数人的参与,而现代政体却必须组织广大民众的参与[4]”。 “当公民享有一系列允许他们要求民主参与并把民主参与视为一种权利的时候,民主才是名符其实的民主”[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会得到切实的发展。
政治参与,简而言之就是公民参与政治,是一种“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6],强调自愿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需求逐渐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人逐步开始主动地、自愿地关注自己的政治诉求。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自由性、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提高了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判断能力、政治表达能力等。人们的这种参与政治的诉求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渠道得以表达。但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就是地大人多,这种国情决定了现实政治生活不可能满足每个公民任何层级的直接民主。在这种情况下,基层民主恰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基层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人们可以自主地行使自己的权利,表达自己的心声,自主地决定选择张三还是李四作为自己进一步参与政治的代表等等。
3.基层民主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手段
列宁曾经指出,“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7]。毛泽东发展了列宁的这个观点,不仅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矛盾,而且把矛盾分成两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各项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我们面对的绝大多数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福利分配问题等,并且这些矛盾大量地存在于农村和城市社区等社会基层。
“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疏导各种矛盾的‘茬口’”,“各种社会现象都通过基层反映出来,各种社会问题都在基层最先表现出来,各种冲突也可能最先在这里酝酿、爆发”[8]。面对各种矛盾,人们在处理方式上只有两种选择:暴力或妥协。使用暴力的方式,矛盾双方必然两败俱伤;使用妥协方式,矛盾双方将是双赢结局。权衡利弊,使用妥协方式处理矛盾必是人们的首选。那么,如何妥协?最有效的就是民主。对此,毛泽东早在50年前就告诉我们,“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9]。既然人民内部矛盾主要地、大量地来自基层,那么有效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就将更多地有赖于基层,基层民主就会是人们处理矛盾的有效方式。
4.基层民主是监督基层干部的有效手段
尽管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各级政府行政干部的素质越来越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办事效率也越来越高,但是,相对于其他层级政府的行政干部来讲,我国基层干部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他们的来源更加宽广,素质参差不齐,面对的行政环境也相对松懈,这导致他们在行政过程中随意性更大,渎职、贪污等违法问题不断出现。基层干部直接面向人民群众,他们的形象如何往往直接代表了各级人民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如何克服基层干部行政的随意性,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责任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基层民主在监督基层干部方面有两个优势。一是由于基层干部绝大多数都是由群众直接选举出来的,只要基层民主建设搞得好,人民群众手中的选举权运用得当,基层干部的权力授受过程完全能够控制得很好;二是基层干部工作对象是人民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处于人民群众的舆论监督之下,基层干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是否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在人民群众那里直接会有反馈,因此,基层民主的监督作用更大,更直接。基层民主的监督形式可以有很多,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是其监督的重要内容,另外还有诸如民主评议、意见箱等,形式多样。可以说,基层民主建设状况与基层干部监督力度是正比关系。无数事实证明,“缺乏有序有效的基层民主的客观结果是,基层干部既免受民众约束压力,也脱离中央的监督管理”[10]。
三、搞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的建议
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既然是工程,就需要建设、维护和发展,需要为此付出长期的、不懈的努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而搞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途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我们仅提如下四个建议。
1.要坚持以人为本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一切奋斗和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而人民群众更多的是分布在各个基层,处于各个基层组织和基层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因此,无论是基层政府,还是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是企事业单位的基层组织,它们在基层民主建设中要以人为本,眼中要有“事”,但更要有“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1]。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基层民主自身才会更好地发展,才会有利于坚持和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才会有利于正确地反映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才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那种光顾高喊民主口号,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熟视无睹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不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范围之内。
2.要继续不断改革、完善政治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在探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政治局面的有效途径。尽管近几年中央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依然存在的诸如机构庞大、效率低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滥用权力等问题制约了政治体制改革,降低了其改革的力度。当前“下情不能上达”、“上情不能下达”的现象依然部分地存在,这说明我们仍然要在改革、完善民主政治体制上下功夫。
基层民主需要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来畅通政治沟通渠道。温家宝曾指出:“群众通过基层的直接民主形式管理好一个村,将来就可管好一个乡,管好一个乡以后,将来就可管好一个县、一个省,真正体现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12]。但是,没有完善的政治沟通渠道,没有良好的民主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理想的基层民主的出现,和谐的社会局面也因此可能仅仅是一种向往。基层民主建设,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完善政治体制。
3.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需要我们的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搞好基层民主也需要我们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紧紧抓住了发展这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更加显示出其勃勃生机。
发展是多方面的,基层民主建设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发展。经济发展是第一需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基层民主建设,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支撑,其基础确定是不牢的。如果群众中大多无衣无食,或者疾病缠身,指望这样的群众实行真正的民主,那是幼稚的。除了经济发展之外,基层民主建设还需要政治发展作为支撑。大河有水小河满,如果整个政治环境不是民主的、政治制度不是完善的甚至有很大缺陷,作为整个政治民主大厦一部分的基层民主的发展必然是不健全的。总之,基层民主建设需要我们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力搞好发展。
4.要始终注意保持稳定
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一方面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另一方面,民主也是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生产,保持稳定的工具。邓小平早就告诫我们:“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13],“中国人这么多,底子这么薄,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稳定压倒一切”[14]。
上面说过,当前我国依然存在着许多可能激化的矛盾,并且这些矛盾大量地存在于基层,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影响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因此,我们要发展基层民主,但应该注意配套工作,循序渐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15]。那种为民主而民主,为民主而不顾其他的做法是危险的,可能会因此酿成“民主”灾难。
总之,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新提法,其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基层民主需要我们把其当作一个工程去建设,需要我们为此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志荣,杨海蛟.基层民主与社会发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2.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3][8]习近平.基层民主越健全,社会越和谐[N].人民日报,2006-09-25(2).
[4][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83.
[5][英]戴维赫尔德.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98.
[6]周作瀚,张英洪.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和参政权[J].政治学研究,2007(02):11-12.
[7]列宁全集(第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8l-282.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10]任仲平.论基层民主与社会和谐[J].云南社会科学,2007(3):1-6.
[11][1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5,28.
[12]潘多拉.扩大基层民主大有可为[J].法律与生活,2007(1):13-15.
[13][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5,331.
[责任编辑:刘慧婷]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基层民主; 基础性工程
中图分类号: D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1-0028-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基层民主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始终是我们党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基层民主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局中地位显要,是其基础性工程。
一、关于基层民主
所谓基层,就是最低层次,它除了指基层政权外,还指群众性的基层组织,如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此外还有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基层组织。基层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直接面向人民群众,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处于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之下。这正如学者张志荣教授所说:“基层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政权。因为除了政权组织外,还有基层的党组织、其他国家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等”[1]。由此,基层民主就是指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以及国家企业事业单位的基层组织中依法自主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选举和监督干部的活动。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广泛的实践。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基层民主问题。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正是通过深入基层,发动人民群众翻身闹革命,才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建国后,我们党正是通过发动农民群众,才取得了土地改革的全面胜利;正是通过发动工人群众,才得以迅速恢复工矿生产。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给人民以切实的物质利益,而且“要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但应该使每个车间主任、生产队长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而且一定要使每个工人农民都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2]。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基层单位在经济上的自主权越来越大,人民群众个人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基层民主问题也就越来越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也要求“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对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作了进一步发展:发展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二、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从江泽民的“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发展基层民主,……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在文字表述上差别不大,它们都强调“基础性”,都意识到基层民主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极端根本性。但是,从内涵上来讲,“基础性工程”的表述是对“基础性工作”的巨大发展,它不仅包含“基础性工作”的应有之意,还寓意深刻地告诉我们,基层民主不仅仅是“工作”,而且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一项浩繁的工程,需要我们持续地、不懈地去维护、建设、发展。
1.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起点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人民争得民主权利并努力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民主权利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辛苦努力,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同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努力进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在此基础上,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2007年党的十七大则把“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响亮地提了出来。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视,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识在逐渐加深。
“基层历来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和试验田。”“民主精神的培育、民主素质的锻炼、民主实践的操作,都是在基层产生、在基层发展、在基层得到检验的”[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重视基层民主建设,切实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而人民当家作主需要体现在具体的事情上,赋予人民决策和处理具体事情的权利。只有人民群众的心声能够被倾听,利益能够被维护,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才是顺畅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基层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可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起点。
2.基层民主是提高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的需要
“现代政体区别于传统政体的关键乃在其民众政治意识和政治介入的幅度……传统政体的制度只需要组织社会上少数人的参与,而现代政体却必须组织广大民众的参与[4]”。 “当公民享有一系列允许他们要求民主参与并把民主参与视为一种权利的时候,民主才是名符其实的民主”[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会得到切实的发展。
政治参与,简而言之就是公民参与政治,是一种“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6],强调自愿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需求逐渐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人逐步开始主动地、自愿地关注自己的政治诉求。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自由性、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提高了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判断能力、政治表达能力等。人们的这种参与政治的诉求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渠道得以表达。但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就是地大人多,这种国情决定了现实政治生活不可能满足每个公民任何层级的直接民主。在这种情况下,基层民主恰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基层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人们可以自主地行使自己的权利,表达自己的心声,自主地决定选择张三还是李四作为自己进一步参与政治的代表等等。
3.基层民主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手段
列宁曾经指出,“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7]。毛泽东发展了列宁的这个观点,不仅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矛盾,而且把矛盾分成两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各项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我们面对的绝大多数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福利分配问题等,并且这些矛盾大量地存在于农村和城市社区等社会基层。
“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疏导各种矛盾的‘茬口’”,“各种社会现象都通过基层反映出来,各种社会问题都在基层最先表现出来,各种冲突也可能最先在这里酝酿、爆发”[8]。面对各种矛盾,人们在处理方式上只有两种选择:暴力或妥协。使用暴力的方式,矛盾双方必然两败俱伤;使用妥协方式,矛盾双方将是双赢结局。权衡利弊,使用妥协方式处理矛盾必是人们的首选。那么,如何妥协?最有效的就是民主。对此,毛泽东早在50年前就告诉我们,“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9]。既然人民内部矛盾主要地、大量地来自基层,那么有效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就将更多地有赖于基层,基层民主就会是人们处理矛盾的有效方式。
4.基层民主是监督基层干部的有效手段
尽管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各级政府行政干部的素质越来越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办事效率也越来越高,但是,相对于其他层级政府的行政干部来讲,我国基层干部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他们的来源更加宽广,素质参差不齐,面对的行政环境也相对松懈,这导致他们在行政过程中随意性更大,渎职、贪污等违法问题不断出现。基层干部直接面向人民群众,他们的形象如何往往直接代表了各级人民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如何克服基层干部行政的随意性,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责任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基层民主在监督基层干部方面有两个优势。一是由于基层干部绝大多数都是由群众直接选举出来的,只要基层民主建设搞得好,人民群众手中的选举权运用得当,基层干部的权力授受过程完全能够控制得很好;二是基层干部工作对象是人民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处于人民群众的舆论监督之下,基层干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是否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在人民群众那里直接会有反馈,因此,基层民主的监督作用更大,更直接。基层民主的监督形式可以有很多,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是其监督的重要内容,另外还有诸如民主评议、意见箱等,形式多样。可以说,基层民主建设状况与基层干部监督力度是正比关系。无数事实证明,“缺乏有序有效的基层民主的客观结果是,基层干部既免受民众约束压力,也脱离中央的监督管理”[10]。
三、搞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的建议
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既然是工程,就需要建设、维护和发展,需要为此付出长期的、不懈的努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而搞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途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我们仅提如下四个建议。
1.要坚持以人为本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一切奋斗和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而人民群众更多的是分布在各个基层,处于各个基层组织和基层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因此,无论是基层政府,还是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是企事业单位的基层组织,它们在基层民主建设中要以人为本,眼中要有“事”,但更要有“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1]。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基层民主自身才会更好地发展,才会有利于坚持和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才会有利于正确地反映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才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那种光顾高喊民主口号,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熟视无睹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不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范围之内。
2.要继续不断改革、完善政治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在探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政治局面的有效途径。尽管近几年中央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依然存在的诸如机构庞大、效率低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滥用权力等问题制约了政治体制改革,降低了其改革的力度。当前“下情不能上达”、“上情不能下达”的现象依然部分地存在,这说明我们仍然要在改革、完善民主政治体制上下功夫。
基层民主需要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来畅通政治沟通渠道。温家宝曾指出:“群众通过基层的直接民主形式管理好一个村,将来就可管好一个乡,管好一个乡以后,将来就可管好一个县、一个省,真正体现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12]。但是,没有完善的政治沟通渠道,没有良好的民主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理想的基层民主的出现,和谐的社会局面也因此可能仅仅是一种向往。基层民主建设,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完善政治体制。
3.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需要我们的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搞好基层民主也需要我们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紧紧抓住了发展这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更加显示出其勃勃生机。
发展是多方面的,基层民主建设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发展。经济发展是第一需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基层民主建设,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支撑,其基础确定是不牢的。如果群众中大多无衣无食,或者疾病缠身,指望这样的群众实行真正的民主,那是幼稚的。除了经济发展之外,基层民主建设还需要政治发展作为支撑。大河有水小河满,如果整个政治环境不是民主的、政治制度不是完善的甚至有很大缺陷,作为整个政治民主大厦一部分的基层民主的发展必然是不健全的。总之,基层民主建设需要我们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力搞好发展。
4.要始终注意保持稳定
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一方面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另一方面,民主也是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生产,保持稳定的工具。邓小平早就告诫我们:“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13],“中国人这么多,底子这么薄,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稳定压倒一切”[14]。
上面说过,当前我国依然存在着许多可能激化的矛盾,并且这些矛盾大量地存在于基层,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影响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因此,我们要发展基层民主,但应该注意配套工作,循序渐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15]。那种为民主而民主,为民主而不顾其他的做法是危险的,可能会因此酿成“民主”灾难。
总之,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新提法,其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基层民主需要我们把其当作一个工程去建设,需要我们为此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志荣,杨海蛟.基层民主与社会发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2.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3][8]习近平.基层民主越健全,社会越和谐[N].人民日报,2006-09-25(2).
[4][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83.
[5][英]戴维赫尔德.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98.
[6]周作瀚,张英洪.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和参政权[J].政治学研究,2007(02):11-12.
[7]列宁全集(第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8l-282.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10]任仲平.论基层民主与社会和谐[J].云南社会科学,2007(3):1-6.
[11][1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5,28.
[12]潘多拉.扩大基层民主大有可为[J].法律与生活,2007(1):13-15.
[13][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5,331.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