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演在传统南音中的创新作用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音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古泉州府的一种优美、典雅、古朴的优秀乐种。它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南音流传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香港、澳门、台湾及南洋诸国闽南华侨聚居地。随着人们对南音审美需求的变化,南音不再只是一成不变的形式。如何让舞美、灯光为其所用,让演员轻松自如地驾驭其中,更让观众视听愉悦,这就对“导演”在传统南音中的创新和起到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导演的职能就是挖掘即将展现之艺术的精髓,前瞻后仰,高角度、全方位地为该艺术服务。本文所要论述的便是人类音乐史活化石之称的泉州南音与近现代才为人所知的导演者之间的关系,并以南音乐剧《邂逅·丝韵》为例,论述“戏剧”的导演对于传统音乐如何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创新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南音;导演;创新作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能亘古弥留并仍在延续的,便是国之瑰宝!物质的、非物质的,在当今这个绚丽的艺术舞台上竞相绽放,泉州南音便是其中之一。泉州南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晋唐时期,其保存了中国古代音乐诸多遗响,专家认为它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泉州南音有着“宫廷雅乐”和“御前清曲”的贵气,也有着“万灶貔貅戈甲散,千家罗绮管弦鸣”的基底。而导演和导演的艺术创造,则像一条默默流淌的暗河,涓涓细水地隐含在古老戏剧演出的大河之中,直到近现代才为人所倚重。本文所要漫谈的便是两者之间该如何相辅相成,以及导演对于传统音乐如何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呈现所起的作用。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岛,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历史悠久,周秦时代就已开放,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正是这么一座曾经辉煌内外,后又偏安一隅的历史名城孕育和守护着一个古老的乐种——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源于汉、唐时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古泉州府的一种优美、典雅、古朴的优秀乐种。它历史悠久,群众喜闻乐见,人们又称其“弦管”,也叫“南管”“南曲”,东南亚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因为它是故乡的音乐而又称其为“乡音”。南音流传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香港、澳门、台湾及南洋诸国闽南华侨聚居地。泉州南音主要由指(指套)、谱(器乐曲)、曲(散曲)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主要乐器分别是横抱曲项琵琶、十目九节洞箫、三弦、二弦、拍板等。这些乐器的名目及图型,在隋唐的“九部乐”“十部乐”或敦煌壁画及《韩熙载夜宴图》中都有记载。南音演奏时,左侧琵琶、三弦,右侧洞箫、二弦,执节拍着居中而坐,古乐研究者认为它是汉相和歌“丝竹更相合,执节者歌”的宝贵遗存。
  据史料记载,唐禧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王潮率军入闽,其弟王审知后为闽王,重视宴庆、祭祀中的各种礼乐,而福建的民间音乐不能满足其要求,便稷植唐代《大曲》中的“遍”“破”等宫廷演奏音乐入闽,这些宫廷音乐在泉州根植后逐渐形成了南音。“南音”一词古代就有,泛指音乐或南方音乐,而它作为一个乐种的名称,则是1952年泉州成立“泉州南音研究社”后才出现的。
  1993年,笔者通过层层考核,进入福建艺术学校泉州南音班学习,开始与南音这一古老而又深沉的乐种进行了近25年的耳鬓厮磨。
  早在学生时期,用不同形式演绎传统南音中不同故事内容的想法就不断地在撞击着笔者的思绪。年少轻狂,懵懂无知,纵有诸多想法,也常因为知识、经验和表达上的欠缺而一一不得实现。弹指一瞬,心中那颗一直跳动着的种子,终于2013年勃然萌发。
  2013年9月,当笔者跨入上海戏剧学院大门的那一刻,心中豁然开朗。专业课程、名师讲堂、作品研讨、观摩采风,时间将无数讯息转进渴望的心田,不断的研习与课堂实践让笔者的导演思维逐渐清晰。导演是什么?导演是剧作思想的揭示者和舞台演出艺术的创造者,是舞台艺术的灵魂人物。导演的任务是准确地揭示剧本的思想内涵,并将这种思想内涵赋予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最终在舞台上体现出来。
  前苏联导演尼·奥赫洛普科夫曾经说过:“导演应该积极地、富于创造性地帮助演员。归根到底,就是应该向他提出更高限度的任务,而不是那些只要演员‘方便’就行的东西。”方便,是的!对于传统艺术,除了亘古不变的固守和创新的纷争外,“方便”也是舞台演出形式单一、演员滞殆的原因之一。笔者前面说过,自己从事南音已近25个年头,对于传统,心存敬畏,对于创新,亦毫不犹豫!用先辈遗留下的瑰宝,展示现代南音一輩的风姿,是笔者历来的索求。然,笔者很清楚南音演员“不动则雅,动则死”的尴尬。怎么让演员“动”起来却还能“活”,这是对笔者身处导演一职的最大考验。
  美国戏剧教育家贝克在他的《戏剧技巧》一书中说过“动作是激起观众感情最速捷的手段”。南音的表演形式要改变,“动”是必然,但是必须“动”得适然,“动”得合理,更要让演员“动”得舒坦。
  2015年7月,笔者应单位领导要求,构思并导演一台南音专场。2003年,泉州南音乐团申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时,由北京聘请一位知名导演,为赴联合国汇演作专场排演。这应该是泉州南音第一次由非南音人士以导演的身份对南音进行的全面包装和整合。那次的成功毋庸置疑,南音的申报也最终圆满。2013年,泉州南音乐团再次由外来导演介入,完成一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专场。两台专场相隔十年,可见一般人对南音这一传统音乐的敬畏,也反映南音对于现下舞台趋势的慢热(其实当下一些大操大办的舞台表现形式笔者也非全然苟同),现在,笔者身兼演员、编剧、导演,如何呈现出一台领导满意、自己释然、观众也喜欢的南音专场,笔者诚惶诚恐。
  上述两台专场笔者皆经历其中,两位导演在灯、服、道、效、化上的运筹,和对演员情绪上的引导,给予笔者诸多经验,取其精华,在于南音的了解上,笔者优于上述两位导演。书山曲海,笔者不想重复南音无情节、无故事形态片段式的演唱,笔者要做一台有故事的、情节连贯的、“音”“画”“意”相结合的南音乐剧,于是,《邂逅·丝韵》诞生了。   《邂逅·丝韵》以闽南人熟悉的《陈三五娘》为载体,对传统的南音曲目进行筛选并对个别曲目进行章节处理,节选了《陈三五娘》故事里的“灯下邂逅”“暗惹相思”“投荔传情”“互述衷情”“决意私奔”这五个故事场面,配以相对的曲目将男女主人公相遇、相慕、相思、相随最后私奔的故事娓娓道来。演出在南音四大名普之一的《梅花操》中拉开帷幕。弟子焚香,先生净手,于琴案前调弦整音,诸弟子垂首静立,待先生弹毕,弟子上前恭恭敬敬地接过琵琶作序幕的开始,最后以先生的怡然品茗,欣然环视众弟子为演出的结束,意在让观众了解到泉州南音的世代相承和南音人的清逸淡雅。借用灯光投影的形式将每场的主题映于后区幕条之上;辅以南音人耳熟能详的南音清唱曲《元宵十五》第一句唱词“元宵十五,阮共君亲相见”或纯器乐合奏、或哼鸣、或女声吟唱的形式作为主线贯穿全场;再以表演唱、琵琶弹唱、传统清唱、洞箫音配画、现代与古装隔空对唱等表演形式演绎。简洁雅致的舞美、富有诗意的灯光、淡雅轻柔的服装再加上演员们浓淡适中的妆容,轻柔地把观众带入了我们的南音故事之中,使其在与南音的邂逅中得到视觉上和听觉上的享受。让南音不再只是一成不变的形式;让舞美、灯光为其所用;让演员轻松自如地驾驭其中;更让观众视听愉悦,这就是“导演”在传统南音中所起到的作用。
  导演的职能就是挖掘即将展现之艺术的精髓,前瞻后仰,高角度、全方位地为该艺术服务。笔者脱离以往的演员身份,以导演的意识重读南音。从构思到文本,从文本再到舞台呈现,用导演的思维和视角去审视整场演出,舞台上的一切因为有导演这么个人物而更加有条不紊。越是传统的就越值得用心去呵护,越是在舞台上得到认可的就越值得借鉴。当导演出现在传统艺术中,就表明该传统艺术正在与当下舞台趋势进行融合,其产生效果虽视导演者的艺术修为和文学修养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该传统艺术仍在探索恒传之路,仍在为服务当下观众而努力。
  从一些客观的反映来看,《邂逅·絲韵》还是比较成功的,不足之处定然会有,不足则修之、改之,唯有行动起来,才有前进的可能。任何艺术形态都不能固步自封,“走出去,请进来”是发展的必然路程,泉州南音在“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两方面都还是局促了些,舞台艺术是一个集体的呈现,任何一个岗位的欠缺都将影响到整体演出效果,全方位、多岗位地培养人才是当下传统艺术最迫切的任务。但愿《邂逅·丝韵》不再像前两台南音专场一般“昙花一现”,而是通过对导演一职的认识与认可延伸到 其他,如演员的表现能力、舞美人员、灯光人员的专业化配置以及服装、化妆的跟进等,如此这般,传统的泉州南音何愁没有煜煜衍生的前景。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有些少数民族生活在我国西部偏远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这种局面也直接导致了其在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同时,落后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便形成了一个闭塞的循环。而想要打破这种局面,必然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发展教育事业是帮助民族地区摆脱落后现状的重要手段,其中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地位,语文是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性语言,也是今后
【摘要】自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举办“高职院校中国舞技能技巧大赛”以来,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舞蹈专业连续在4届的中国舞技能技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和教育部颁发的三等奖的好成绩。作为指导老师,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我们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就我这几年参加这项比赛后的感触和对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几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探索做一总结。  【关键词】以
【摘要】操不同语言的两个民族相遇时,首先会在语言上互相影响,而且一般是强势语言会对弱势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略弱势语言的存在及其意义。本文从借词的角度探讨弱势语言美洲原住民的语言对强势语言现代美国英语的影响,着重阐述现代美国英语中直接借用原住民语言的词汇及其历史根源、从其他国家语言借用却有着原住民语言根源的媒介词、以奇努克语言为代表的在特定地区和时期出现的原住民语言与美国英语混
【摘要】当代艺术的划分目前尚未确定一个最为准确的标准,不过,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代艺术的种类、方式、特点越来越丰富、大胆。有学者认为,艺术从没像今天这样,集中展示了人类本身无限自我超越的能力和潜能,显示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无穷可能性及冒险性。还有学者认为,当代艺术是“丑”是“毛骨悚然”是“无病呻吟”。回观艺术史,从现代主义开始,艺术形式发生了重大转折,艺术家们更希望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表现当下
【摘要】挪威伟大作曲家格里格,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无法泯灭的优秀作品。在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钢琴小品无疑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同时,作品中所包含的音乐知识,如结构特征、艺术特征、情感表达等更能让后世加以学习应用,其精神力量与艺术魅力极高。在此,作者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学习和解析以获得自身提高。  【关键词】格里格;钢琴小品;音乐结构;创作手法;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
【摘要】根据相关实践探索发现,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生态建设智慧结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文化屏障,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能够有效继承发扬哈尼族优秀文化,彻底解决以往强势文化所带来的众多消极影响,借助哈尼族民族文化实现生态屏障建设最佳成效。本文主要以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为例,针对屏障与生态建设展开深入化研究分析。  【关键词】屏障;生态建设;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  【中图
【摘要】近年来,各地的“民族风情园”景区蓬勃发展,游客可于此有限的“观光场域”内感受无限的民族文化。满族的民俗旅游也备受关注,但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民俗文化旅游所展现的历史与文化其实是当代的重新建构。本文运用文化变迁、民族边界等理论,讨论发展旅游业与提高民族认同、建构民族边界、传承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作用。  【关键词】满族;民俗旅游;民族认同;建构边界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戏曲作为中国的国粹,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许多元素在中国古典舞发展过程,特别是舞台表演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古典舞剧目在表演过程中大量运用戏曲元素来表现舞蹈的神韵和阴柔之美。本文以北京市第五十中学金帆舞蹈团专场演出”京艺求精”的剧目《镜像梨园》为例,分析中国戏曲元素与古典舞的融合与具体应用。  【关键词】戏曲元素;古典舞;融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J7
【摘要】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于2014年底开始着手本馆馆藏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对馆藏古籍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全面了解了本馆现存古籍的种类、数量、版本、存藏及破损情况等信息,并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对未来古籍保护及利用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古籍普查;古籍保护;古籍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古籍是记载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摘 要】为了解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后续研究提供启示,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的512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幼儿园和师范院校是主要研究力量但缺乏核心作者;该领域研究形成九大研究热点,二孩家庭中大孩的心理健康维护是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趋势。针对当前研究现状,可以通过加强“校-园”协同,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质量;通过加强“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