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麦克白的悲剧命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ngda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麦克白的悲剧成因,认为麦克白夫人的挑唆和女巫的预言只是麦克白悲剧成因的外在因素,而麦克白内在的野心和欲望的无限膨胀才是最终导致其毁灭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麦克白 悲剧 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麦克白》与《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被并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然而,和其他三部悲剧相比,《麦克白》的悲剧特性更为“纯粹”。这部剧本的突出特色是主人公麦克白并非正面人物的代表,而是一个泯灭人性的野心家。剧中讲述的是麦克白——中世纪苏格兰的一名将军——在成功抵御外侵归来的路上,偶遇三个女巫,女巫预言他会成为国王,于是,麦克白在夫人的怂恿和教唆下杀害了国王邓肯,篡夺了王位。其后,为了掩人耳目,麦克白不得不实施了一系列血腥的屠杀:他先后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儿子。而这接二连三的弑杀也使得麦克白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十恶不赦的暴君。最后,这位苏格兰新王落得了个孤立无助并在新的内战中被杀的下场。表面上,麦克白的被杀成全了一种正义,他本是自作孽、不可活。但读者并不会为此拍手称快,而是在痛恨其凶残的同时,又给予怜悯,正如别林斯基所说:“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是一个坏蛋,但却是一个具有深刻而强大的灵魂的坏蛋。因此,他唤起的不是反感,而是同情……”这也正是莎士比亚创作《麦克白》这一悲剧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揭示人性中善与恶的冲突与较量;麦克白的悲剧就在于他的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吞噬了其善良的天性。
  二 麦克白悲剧命运解析
  麦克白的悲剧命运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麦克白自身的心中欲望——对王位的渴求——驱使的必然结局,即内因;另一方面是麦克白夫人的煽动与荒原女巫的预言蛊惑的结果,即外因。然而,唯物辨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麦克白的悲剧决不仅仅是“让妻子的怂恿和预言的告知给诱惑的犯罪”,而是其在外因的鼓动下自身决定铤而走险、自觉选择的命运。
  1 外在因素
  首先,超自然因素的影响。《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是麦克白悲剧命运的一种昭示。布拉德雷曾这样评论《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
  “莎士比亚在本剧中如此频繁地使用这些超自然因素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帮助激活对隐藏在人心里而毫无觉察其影响的力量的隐约的恐惧感。”
  因此,《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不仅仅是为了烘托全剧的神秘诡异的气氛,更是麦克白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此外,赫士列特认为,在《麦克白》中,“超自然势力不可抗拒的压力以双倍的力量激荡着人类感情的浪潮。麦克白自己被命运的狂力所驱策,像一只船在风暴中飘荡。”因而,女巫在一定程度上操纵了麦克白的命运,可以说,女巫的预言是麦克白悲剧命运的一个致命的诱惑,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女巫能够通晓自然和预测未来。因此,当女巫的前两个预言,即麦克白将成为葛莱密斯爵士和考特爵士应验之后,麦克白对自己终能称王深信不疑也在情理之中。麦克白出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从来没见过这样阴郁而光明的日子。”这就暗示出,在麦克白内心世界中“黑”与“白”并存。“女巫的话其实就是麦克白的潜意识上升成为语言”,换句话说,就是女巫的预言与麦克白内心的欲念一拍即合。然而,麦克白要成为未来的君王,正常的途径是行不通的,为此,女巫的第一次预言为他的悲剧命运拉开了帷幕。然而,当麦克白杀害邓肯篡位之后,他并未感到满足和快乐,反而诚惶诚恐,生活在担心和恐惧之中。为了巩固弑君攫取的的王位,他决定 “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来使它巩固。”由于女巫的预言中提到班柯的子孙将来会继承他的王位,而且班柯也对他产生了怀疑,因此,麦克白便把矛头指向了班柯父子,再次大开杀戒。但事与愿违,班柯之子成功逃亡,这令麦克白万分恐惧;而宴会上班柯的鬼魂,又几乎使他精神崩溃,他的语无伦次的解释更是暴露了他的罪行。无奈,麦克白只好求助于女巫。于是,女巫又发出第二次预言,因之前的预言一一实现,所以麦克白对女巫的预言更坚信不疑。这样,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儿子又成了麦克白的刀下鬼……一连串的血腥谋杀俨然使得这位昔日的将军变成了恶魔,此时的麦克白可谓众叛亲离,可他还是寄希望于女巫的预言。但多行不义必自毙,麦克白最后惨死在麦克德夫的剑下。大体上说,女巫的预言都应验了,但预言最终和麦克白的期望却是相反的,它不但没有给他带来荣耀,反而带他走向了毁灭。由此我们说,如果没有女巫当时的预言,就没有后来的弑君篡位、杀人成性的麦克白,女巫的预言是麦克白命运悲剧的一个重要的导火索。此外,剧中的其他超自然因素,如鬼魂和恐怖反常的自然现象等,这些超自然因素不仅是莎士比亚烘托悲剧气氛的创作手法,而且是主人公的悲剧恐惧心理的象征和外化,并为麦克白的悲剧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其次,麦克白夫人的影响。在麦克白的悲剧发展中,麦克白夫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麦克白夫人有着超人的胆识和谋略,但她的野心和残忍却把麦克白和她自己带进了万恶的深渊,无法自拔。当得知女巫的预言之后,麦克白夫人的“魔性”便开始苏醒,她要借助丈夫来实现自己成为王后的欲望。因此,她在丈夫犹豫不定的时候,极力怂恿和蛊惑丈夫:
  “你本是葛莱密斯爵士,现在又做了考特爵士,将来还会达到那预言所告诉你的那样高位。”
  当麦克白在谋杀邓肯之前焦虑不安之际,麦克白夫人又将了丈夫一军:
  “难道你把自己沉浸在里面的那种希望,只是醉后的妄想吗?……从这一刻起,我要把你的爱情看作同样靠不住的东西。你不敢让你在行为和勇气上跟你的欲望一致吗?你宁愿像一头畏首畏尾的猫儿,顾全你所认为生命的装饰品的荣誉,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随在‘我想要’的后面吗?”
  同时,为了煽动丈夫犯罪,她甚至说:
  “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要是我也像你一样,曾经发下这样的毒誓的话。”
  而在麦克白害怕刺杀失败而会承担恶果的时候,麦克白夫人又说:
  “我们失败!只要你集中你的全部勇气,我们决不会失败!”
  如此残忍疯狂、自信的女人,碰到麦克白这样对权贵狂热而意志不坚定的人,其结果必定是二人合谋弑君。换言之,如果麦克白已经藏下了篡位的野心,那么夫人的鼓动无疑是其弑君的重要诱因。因此,我们说,麦克白夫人是凭着她自己的贪婪阴辣的魔性,鞭策和唤起了麦克白心中的野性,并给予了他追求权势的决心和力量,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2 内在因素
  麦克白悲剧的内在因素实质上是麦克白内心的正义与邪恶力量相冲撞的结果。首先,麦克白是一位骁勇的将军,他有着出众的军事才能和善战的勇气:
  “英勇的麦克白,真称得上英勇,不以命运的喜怒为意,挥舞着他的血腥宝剑,像个煞星似的一路砍杀过去,直到了那个奴隶的面前,也不打个躬,也不通一句话,就拿剑从他的肚脐上刺了过去,把他的胸膛划破,一直到下巴上;他的头已经被麦克白割下来挂在城楼上了。”
  这正是对麦克白的生动写照,他浴血奋战,屡获战功,连邓肯都感到他的“功劳太超越寻常了……一切的报酬都不能抵偿”他的“伟大的功绩”。正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巨人才具有夺取“王冠”的资历和勇气。在当时的年代,“肯定自己就意味着统治别人,有野心的人都垂涎王冠”,因此,麦克白在自己立下赫赫战功后,野心日益膨胀并不足为奇。同时,这位英雄是重视名誉、有操守的,“要是命运将会使我成为君王,那么也许命运会替我加上王冠,用不着我自己费力”。由此看来,起初他并不希望通过非正当手段来达到自己称王的目的。
  其次,麦克白对权势的渴望蠢蠢欲动。女巫的预言在麦克白心中激起了涟漪:
  “这种神奇的启示不会是凶兆,可也不像是吉兆。假如它是凶兆,为什么用一开头就应验的预言保证我的成功呢?我现在不是已经做了考特爵士了吗?假如它是吉兆,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中引起可怖的印象,使我毛骨悚然,使我的心完全失去常态,扑扑地跳个不住呢?想象中的恐怖远过于实际上的恐怖;我的思想中只不过偶然浮起了杀人的妄念,就已经使我全身震撼,心灵在胡思乱想中丧失了作用,把虚无的幻影认为真实了。”
  麦克白之所以心中忐忑不安,是因为女巫说中了他的“心事”,触动了他心中的邪念,而这与心中坦荡的班柯的“无动于衷”形成鲜明对比。
  再次,麦克白具有双重的性格,正如其夫人所说:
  “我为你的天性忧虑;你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与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希望用正直的手段达到你崇高的企图;一方面不愿意玩弄奸诈,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夺。”
  由此可以看出,麦克白天性中善良与邪恶并存,但其意志力是薄弱的,他禁不住外界的诱惑,所以,最终导致了其悲剧的发生。偶遇女巫之后,麦克白心中的“魔鬼”与“良知”已经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同时,“比起伟大的灵魂,野心更容易侵扰卑琐的灵魂,就像比起宫殿,火更容易在草房点燃一样”,再加上麦克白夫人的极力怂恿,最终,麦克白心中的邪恶战胜了他的善良,他决定“要用全部的力量去干这件惊人的举动”。篡夺王位之后,等待麦克白不是预想中的快乐,除了恐惧,更痛苦的是其灵魂所受到的折磨,他不断地产生幻听:“不要再睡了,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麦克白再也得不到睡眠。”铲除班柯之后,他又不断产生幻觉,甚至看到了班柯的阴森的鬼魂……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麦克白,良知并没有完全泯灭,他的灵魂深处还潜藏着人性的力量,而正是这种人性的存在使他陷入痛苦的深渊之中。然而,满手血腥的麦克白已经无法回头,他不得不继续以暴力和犯罪来掩饰旧的恶行,直至其良知被野心和欲望所吞噬。到了最后,他已经习惯了杀戮,凶残成性,没有任何的事情能够触及他的悲伤,甚至对于夫人的死,他都无动于衷:“她迟早总归是要死的,我迟早总归是要听到这个消息的”。此时的麦克白已如行尸走肉,他正一步步走向毁灭,在生命的最后,他顿悟到:“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一位伟大的英雄就这样因为欲望的驱使而陨落了。
  三 结语
  麦克白的悲剧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巨人走向幻灭的全过程。麦克白悲剧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女巫预言的诱惑和麦克白夫人的教唆所致;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实际上只是麦克白悲剧的催化剂,即外部因素,最终它们都是通过作用于麦克白这一主体人物,即内部因素——外因通过作用于内因——才导致了麦克白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崔会拥、冯秀茹:《〈麦克白〉的悲剧人物分析》,《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 黄丹:《〈麦克白〉一部超越的悲剧》,《民风》,2008年第11期。
  [3] 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 莎士比亚,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 Bradley,A.C.Shakespearean Tragedy[M].London:Macmillian.Co.Ltd,1965.
  [6] 杨振喜:《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麦克白〉悲剧性分析》,《时代文学》,2009年第24期。
  [7] 曾艳兵:《语言的悲剧——〈麦克白〉新论》,《外国文学》,1999年第4期。
  [8] 张泗洋:《莎士比亚引论》(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9] 尤·什维多夫,朱富扬译:《莎士比亚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10] 王诺:《外国文学——人学蕴涵的发掘与寻思》,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赵淑元,女,1978—,吉林公主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英语教学法,工作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是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之作。本文以《五号屠场》为例,探究了黑色幽默创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五号屠场》 黑色幽默 反英雄 荒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黑色幽默”,是用冷漠、诙谐、调侃的嘲讽态度,对待现实中一切荒谬、丑恶、残酷、虚伪等阴暗的“黑色”东西,是把荒诞悲凉的人生看成痛苦的玩笑,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让人感到笑语背后隐藏
期刊
摘要:罗格·齐灵渥斯是美国作家霍桑《红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一直被看作是一位心理阴暗、冷酷、偏狭、复仇欲望强烈的卑鄙小人。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齐灵渥斯的前半生是努力、勤奋、平和、幸福的,符合伦理学关于善的理念。只是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巨变,使他失去了方向,致使他在后半生走向了善的对立面。最后当仇人逝去,仇恨亦不复存在,齐灵渥斯内心深处的善重又复苏、回归。这是一个复杂的心路历程,是由他自己的个人
期刊
摘要:《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人们一般将之视作杰克·伦敦的自然主义小说典范。本文拟从人兽、生物遗传、环境决定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角度分析小说中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 杰克·伦敦 自然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加剧,法国社会各种哲学思潮风起云涌。受实证主义、遗传学
期刊
摘要:玛格丽特·劳伦斯是加拿大文学史中最受关注的女作家之一。在其为数众多的作品中,她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背景,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问题,同时也展示了地方文学的威力和普遍性。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石头天使》,鲜明地向读者展现出一位性格倔强、不肯屈服于权威及世俗禁锢、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倔强 困惑 挣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玛格丽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与心理分析理论,选取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代表作《女勇士》中母亲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食物与饥饿意象展开分析与讨论。进而揭示华裔女性尤其是华裔母亲长期受压制的欲望与身份寻求的困境,以便深刻认识和理解第一代华裔女性的生存状态及母女关系。  关键词:《女勇士》 食物意象 女性饥饿 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美籍华裔女作
期刊
摘要: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常常探索人类生活的各种问题,尤其关注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人类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的意义,充满了冲突与悖论。本文运用新批评相关理论来研究其两部宗教小说中精巧的悖论建构,以期有助于深入探讨其小说创作的复杂性与艺术价值,展现出其小说的精神境界的矛盾性,从而观照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启迪人们剖析和超越自我,寻求生存的意义与灵魂的家园。  关键词:宗教小说 悖论建构 戏剧效果 艺术
期刊
摘要:乔治·艾略特本人过着离经叛道的私生活,可惜在女性观上却一直趋于保守:她认同女性身上的美德,其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都被刻画为拥有美丽外表和崇高心灵的动人形象;她认为婚姻仍旧是女性最完美的归宿。其小说既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种种不公的遭遇,同时又强化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作用。这就是艾略特小说中独特的女性意识。同时,本文还着重挖掘了其背后所隐藏的宗教追求以及道德精神。  关键词:女性意识 超验诉求
期刊
摘要:《李尔王》中的“愚人”是贯穿整部戏剧的一条重要线索,他的存在帮助剧中的李尔王更清楚地认识了自我和现状,也使剧外的观众更清晰地掌握了作者的思绪和整部戏剧的节奏。因此,愚人的存在搭建了观众—角色—作者三者间思维相通的桥梁。  关键词:《李尔王》 愚人 桥梁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李尔王》的背景是17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农村的圈地运动
期刊
摘要:艾伦·金斯堡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揭露和批判了战后美国社会的反生态实质,具有生态主义思想倾向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然而,金斯堡的现实主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它打上了深深的后现代文化烙印,成为了后现代语境下异化的现实主义。鉴于金斯堡诗歌创作的生态主义思想内容,生态美学成为了考量这种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异化的现实主义的合理视角。  关键词:垮掉的一代 生态美学 异化的
期刊
摘要:艾伦·金斯堡的《嚎叫》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垮掉一代的代言人,金斯堡在这首诗作中喊出了反叛美国所代表的主流文化的主要声音,呈现了一幅民族的疯狂和绝望的精神画面——在人类中心主义文化引领下,工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异化和危机。  关键词:生态批评 《嚎叫》 精神危机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间,许多美国诗人开始摆脱传统,不再认为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