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也困惑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e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玛格丽特·劳伦斯是加拿大文学史中最受关注的女作家之一。在其为数众多的作品中,她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背景,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问题,同时也展示了地方文学的威力和普遍性。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石头天使》,鲜明地向读者展现出一位性格倔强、不肯屈服于权威及世俗禁锢、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倔强 困惑 挣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玛格丽特·劳伦斯是加拿大文学史上优秀的女小说家之一。1960年,玛格丽特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约旦河这一边》。之后,她以其故乡尼帕瓦镇为原型而虚构的一个名叫马纳瓦卡的小镇为背景,创作了一组系列小说:《石头天使》(1964)、《火中人》(1969)、《笼中的小鸟》(1970)和《占卜者》(1974)。除此之外,她还撰写了许多散文、书评以及四部儿童读物。这些作品大多是以她本人的经历、情感和生活环境为背景而进行创作的,在加拿大当代文学领域得到了诸多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她曾两度荣获总督小说奖,多次荣获各种荣誉学位。1987年,玛格丽特·劳伦斯逝世,享年61岁。
  玛格丽特·劳伦斯以她侨居非洲的见闻为题材的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英国文学的影响。在英国文学史上,旨在反映非洲国家如何被欧洲人染指的作品多如牛毛,而这些作品几乎都将殖民主义在非洲的罪恶合法化。当然不排除少数描写非洲奇异风土人情、能够唤起读者向往的作品,对殖民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地抨击或者讽刺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在西非的盘剥和掠夺。但尽管如此,一些小说仍然情不自禁地流露着殖民者的优越感,把非洲当地人描写成为落后、不开化的愚民。所以,从内容上看,英国文学中反映非洲国家的作品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玛格丽特·劳伦斯的小说,多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与故事情节保持一定距离)更加客观、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在西非国家中的白人殖民主义者与当地黑人之间的隔阂与冲突。
  在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众多作品中,除反映殖民主义者对非洲当地黑人的压榨和剥削主题之外,还有一些小说是以加拿大为背景的,如《石头天使》、《上帝的玩笑》、《笼中的小鸟》、《火中人》和《占卜者》。这五部小说构成了一组系列小说,它们描述的故事都发生在名叫马纳瓦卡这一虚构的小镇上。而主人公均为一些独立意识很强的女性。她们当中有的是顽强苦斗的拓荒者;有的是冲破家庭束缚成为名作家的新女性;有的则是在事业和家庭的抉择面前陷入困境的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小说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经历。
  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第一部小说《石头天使》写得较早,与后面的几部小说相比,这部小说少一些试验性的写作技巧。但它却是主题与技术结合最完美的一部,尤其是在女主人公海格的塑造上,更胜出其他几部小说。也因此,《石头天使》被公认为是玛格丽特·劳伦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以倒叙的手法描写了一位九十岁高龄、个性鲜明、固执而不肯轻易服输的女性——海格太太。故事由海格用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她一生中最后几个星期的生活,同时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形成一块一块蒙太奇式的拼贴,过去与现在结合在一起,看似无序的叙述中体现了一个鲜明个性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人生轨迹。小说情节分别以现在和过去两条看似分离却又相互融合的线索入手,展现了女主人公海格在“现在”和“过去”两个时间段的生活中的困惑。在“现在”的时间段里,海格是一位九十岁高龄的老太太,忙于事业的儿子希望她住进养老院接受照料,但她却固执地拒绝离开自己的家;在“过去”的时间段里,海格从回忆十六岁的美好年华开始,展现了她的人生经历,进而将两个时间段汇合。在这样两个不同的时间段里,海格始终处于矛盾的困境之中,不能自拔。年迈的海格与她六十多岁的儿子和儿媳一同居住在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位于温哥华的家里。那里是她一生的全部,承载着她一生的经历和心血。如今她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成为了儿子和儿媳的负担。当儿子和儿媳要将她送进医院的时候,她心中充满了愤恨与不悦,认为他们对她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
  二 海格第一次陷入困惑
  海格出生于马纳瓦卡小镇上一个富有的苏格兰商人家庭。母亲生她时难产而死,她便在专横高傲的父亲教育下长大。父亲是位吃苦耐劳的成功商人,却因祖辈相传的孤傲个性而冷酷严厉,加之小镇苏格兰长老会严格的宗教气氛,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海格形成了独立高傲、不屈不挠的个性。自幼年丧母之后,海格的童年便充满了分离与残酷:她能够得到的唯一的女性照顾来自于一位阿姨,而阿姨却更加疼爱海格的弟弟;父亲瞧不起女性的温柔照料,经常对海格和弟弟们施以武力。于是这些就使海格在心中对传统的女性特征产生了抵触和厌恶。迫于父亲的经常暴力相对,海格不得不强健自己的体魄,来抵制父亲的武力。在她的性格中,继承了家族遗传来的傲慢,同时也继承了对懦弱外表的愤恨。这样的个性给了她坚强、反抗、独立、永不服输的优点,却也给了她母性缺失、爱心冻结的弱点,由此造成她认识自我的困惑与人际关系的失败。当她的弟弟——丹由于患上肺炎马上就要死去的时候,另一个弟弟——马特让她穿起妈妈的衣服来安慰丹时,海格拒绝了,因为她厌恶母亲的温柔与谦和。在她拒绝延续目前的温柔与谦和的同时,她也失去了自我的潜质,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由于继承了家族的傲慢,海格不允许自己表达可能让别人认为懦弱和温柔的情感。渐渐地,海格越来越像“石头天使”,心中充满着骄傲和固执,宛如马纳瓦卡墓地用纯大理石雕成的天使。同时,这个形象与那些温柔纤细、弱不禁风的贤妻良母的妇女形成强烈的反差。海格的困惑就在于,她与“石头天使”的不同之处就是她能够看清周围的世界,而且能以自身为出发点去看周围的世界,并且把自己牢固地禁锢在家族的傲慢当中。
  三 海格再次陷入人生的困惑
  作为女人,海格自然不能摆脱嫁为人妻的命运。中学毕业后,海格进入女子学校学习了两年,她本想去教书,却遭到父亲的反对,只好呆在家里记账。后来,海格因为婚姻问题与父亲反目:父亲看不上她看上的布拉姆·希普利,她便赌气非布拉姆不嫁。在不顾父亲的激烈反对嫁给了比自己大十四岁的农场主布拉姆·希普利后,海格从此挑起了服侍丈夫和繁重农活的双重重担。海格与布拉姆生了两个儿子:马文和约翰。而海格的第二次困惑则来自于她自己的家庭。为了重新找回自己,坚持自己的个性独立,不在婚姻生活中丧失它,海格不断地寻找着自由。为此,她决定携次子离开平庸粗俗的丈夫,离开农场。可以说,海格的逃避产生于她对丈夫和婚姻的一种和谐感。因为孤傲的个性意识使她意识到其中潜藏的丧失独立的危险,于是她撇下患病的丈夫,携次子约翰到温哥华为一个富有家庭当管家,同时,她也在积蓄她的“力量”,让自己更加独立,增强生存的能力。然而,独立的意识并没有让海格感受到自由,她仍旧束缚在家族的傲慢与对丈夫情感的矛盾当中。直到丈夫去世,海格也没有向他表达过自己的情感。同样,也正是因海格对自己情感的束缚和禁锢,严重影响了她与小儿子约翰的关系:海格否定自己的女性特征,否定自己对约翰的母爱。就像自己的父亲习惯用物资财富来衡量人而拒绝海格对普通人的追求一样,海格也拒绝了儿子约翰对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女儿的追求。而她对儿子的拒绝间接导致了儿子的早逝。从此,海格背负起了沉重的情感的债务——对丈夫的情感封锁和对儿子的愧疚。这让海格的内心和性格严重扭曲,并且严重影响了她与她一直忽视的大儿子——马文之间的关系。情感的债务,让海格再一次深深地陷入困惑之中。
  四 海格晚年的困惑
  约翰去世后,海格与长子马文及其妻子同住。海格喜欢次子约翰,不喜欢长子马文。马文小时候每次干完妈妈分派的家务活后,都要向妈妈报告并等待妈妈的表扬,可海格心里明白却就是不肯表扬一句。马文17岁参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当伐木工、搬运工,默默地生存着,并和妻子默默地照顾着母亲海格。而海格认为马文缺乏她心目中值得骄傲的独立精神,缺乏她苏格兰家庭世代相传的傲气,便一直和马文夫妇格格不入。这又是石头天使母性缺失的盲目性,使她看不到马文身上真正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种苏格兰人的坚强与加拿大人的务实相结合的加拿大个性。这时的海格的内心是痛苦的、饱经沧桑的,但同时又是骄傲的。海格的“石头天使”形象始终都伴随着她的生活,带有反叛的傲慢,使她难以容纳和接受自己的年迈,甚至死亡的现实。海格第三次陷入了困惑与挣扎之中。她强迫自己不放弃骄傲、不放弃兴趣,保持清醒的头脑、豪壮的情绪。虽然身体老了,但她在精神上依然是不屈不挠、勇敢而坚毅的。她的目光仍旧炯然有神,灼热的生命力仍旧燃烧着她。身体的感官也不时提醒着她还没有完全老去,她还会不时感觉到感官的愉悦,比如对颜色的偏好、对质地的喜爱等等。儿媳妇做的食物也不时地调动着她的味觉。海格对生活的态度十分坚定,这使得她更加不能接受身体由于年迈而产生的变化——皮肤的皱纹、肌肉的松弛,这些也在时不时地提醒着她的年龄。海格再次陷入焦虑,陷入困惑。
  五 结语
  虽然小说以海格的宣泄而告终,但结尾并没有给读者太多启示。主人公在小说中的角色体现,让劳伦斯在笔下展现了特别的力量。作者以自己坚定的声音,生动地给我们讲述了马纳瓦卡镇人们的生活态度。海格这一悲剧化的角色,正像她来自于《圣经》当中的名字那样,徘徊在旷野中。海格这个名字与《圣经》中记载的海格相同,但劳伦斯强调的是《圣经》中的海格与她笔下的海格都具有悲剧性。倒是书名《石头天使》的所指颇具象征意义,是马纳瓦卡系列小说都用的书名方式。所谓石头天使是一尊纯白大理石天使雕像,海格的父亲在其妻亡故后花重金从意大利购来,置放于亡妻坟头。但他这样做并非出于对亡妻的思念,而是出于炫耀他的富有。天使本来是爱的化身,但这尊雕像却塑得冰冷无情,甚至没有眼睛。劳伦斯用这尊雕像做书名,自然将其固有的冰冷与盲目同海格的性格联系起来,这尊石头天使便是海格的象征。她像“石头天使”那样,徘徊在马纳瓦卡的墓地之中。小说的开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满头白发、面容衰老、身躯肥胖笨重的老妪,她陷入一生最后的困惑之中,性格严重扭曲,内心依然挣扎。这一切都在小说的情节当中恰到好处地得到了展现。然而,海格并不是一尊人性完全泯灭的石头天使,除了具有独立自强、勤劳务实、聪明能干等好品质外,她也有多愁善感、妥协脆弱的一面,这使得这个文学形象更复杂、也更真实。例如:海格和父亲的关系。孤傲的性格使二人水火不容,但父亲坚决不让海格当教师时,她于愤怒中妥协了——留下来为父亲管账;结婚后,海格与父亲断了来往,但她又盼父亲来她家看望外孙,而她自己则坚决不去看父亲;结果是,父女感情两败俱伤。离开丈夫时,海格很平静。但无数个难眠之夜,她都难以驱除对丈夫的思念,然而她又本能地排斥这些柔弱情肠,并拒绝承认这就是爱情。海格不流泪,但书中强调的是她不在人前流泪,她也有独自伤心、唏嘘不已的时候。海格后来的转变并非巨变,玛格丽特·劳伦斯在书中只是点到为止:这位老太太到死都没有流泪,到死都在固守着她本性中独立孤傲的阵地。
  
  参考文献:
  [1] Buss,Helen M.Mother and Daughter Relationships in the Manawaka Works of Margaret Laurence.Victoria:University of Victoria Press,1985.
  [2] De Beauvoir,Simone,The Second Sex.New York:Vintage Books,1952.
  [3] Laurence,Margaret.The Stone Angel.McClelland and Steward Limited,1968.
  [4] Woodcock,George,Introducing Margaret Laurence’s The Stone Angel.ECW Toronto,Ontario,1989.
  [5] 王丽莉:《马纳瓦卡的石头天使——玛格丽特·劳伦斯〈石头天使〉中海格的艺术形象》,《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作者简介:刘莉,女,1971—,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与教学,工作单位: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汤亭亭小说《女勇士》中姑姑的死亡意象在这部小说里不是孤立地对姑姑死亡事件的再现,而是家族秘密的象征和文本隐喻,是华裔美国人对先辈传统记忆的巩固和提升。作家对待死亡的态度被巧妙地编织进这一死亡意象中,它作为富有意义的隐喻媒介,展示了生命体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华裔美国人对遥远中国的理解和传统经验的总结。无名女子代表了自由意志和对幸福生活的勇敢的追求,是后代移民的精神信仰。  关键词:汤亭亭 《
期刊
摘要:20世纪,东西方传统诗歌的表现技法都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特点,伴随西方的诗艺革新,中国的九叶诗人也相应调整审美方式,呈现出与西方现代派诗人相近的诗艺追求,体现出精神的契合,具体表现为:表达客观化,思想知觉化,联想自由化,意象陌生化,语言奇特化和风格的化用。  关键词:九叶诗人 西方现代派 诗艺 借鉴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无论对于东方还是西方,到了20世纪,传统诗歌
期刊
摘要: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以哈利·安斯特朗(绰号“兔子”)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深刻探讨了宗教、道德、性、家庭等社会问题。出现在第一、三、四部书中的鲁丝是唯一使哈利难以忘怀的人物。本文将以第一部《兔子,跑吧》为重点,从精神分析层面探讨鲁丝这一形象,诠释女性在当时美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兔子跑吧》 鲁丝 虚无 回归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从故
期刊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欢乐之家》主人公丽莉悲剧的心理根源。着重探讨了丽莉在婚姻问题上的补偿心态,指出丽莉的悲剧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外,其自卑以及由此引起的自我否定是不可忽视的内在根源。  关键词:自卑 补偿 婚姻 自我否定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20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许
期刊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长篇小说《秀拉》中的女主人公秀拉是一位叛逆、勇敢、另类的女性形象。一直以来,她都是读者和评论者争论的焦点。而本文认为,秀拉是一个敢于背叛故乡、敢于背叛传统生活方式、敢于挑战困境和强势、敢于欣赏自己的人。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秀拉 致敬 理由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秀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长篇小说《秀拉》中的女主人公。莫里森这位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艾丽丝·沃克的书信体小说《紫色》中黑人女性主题的分析,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的生存困境,探讨了其受害根源,指出了黑人女性的解放是任重而道远的,并为黑人女性昭明了一条通往自我解放的途径——依靠黑人女性之间的姐妹友谊和支持获得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从而更加有力地反对双重压迫,获得彻底解放。  关键词:黑人女性 种族歧视 性别歧视 解放 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历史题材、“文革”题材和新时期题材在哈萨克族小说创作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来论述新时期哈萨克小说的题材特色。  关键词:新时期 哈萨克族 小说创作 题材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能够更广泛、更深刻、更全面、更形象地表现社会生活。中国哈萨克小说题材广泛,进入新时期以来,哈萨克族作家的审美需求也不断提高,他们从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选
期刊
摘要: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是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之作。本文以《五号屠场》为例,探究了黑色幽默创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五号屠场》 黑色幽默 反英雄 荒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黑色幽默”,是用冷漠、诙谐、调侃的嘲讽态度,对待现实中一切荒谬、丑恶、残酷、虚伪等阴暗的“黑色”东西,是把荒诞悲凉的人生看成痛苦的玩笑,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让人感到笑语背后隐藏
期刊
摘要:罗格·齐灵渥斯是美国作家霍桑《红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一直被看作是一位心理阴暗、冷酷、偏狭、复仇欲望强烈的卑鄙小人。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齐灵渥斯的前半生是努力、勤奋、平和、幸福的,符合伦理学关于善的理念。只是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巨变,使他失去了方向,致使他在后半生走向了善的对立面。最后当仇人逝去,仇恨亦不复存在,齐灵渥斯内心深处的善重又复苏、回归。这是一个复杂的心路历程,是由他自己的个人
期刊
摘要:《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人们一般将之视作杰克·伦敦的自然主义小说典范。本文拟从人兽、生物遗传、环境决定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角度分析小说中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 杰克·伦敦 自然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加剧,法国社会各种哲学思潮风起云涌。受实证主义、遗传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