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者应有的姿态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bz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学期我听了不少语文课.授课教师有的来自名校,教龄较长,典型的成熟型教师;有的刚毕业不久,虽然没有上过公开课,但能通过教育主管部门招聘考试,一路过关斩将,其实力自当不可小觑.rn听完课,我习惯与授课老师进行简单沟通.首先提出推崇之处,诸如教学有方法善引导,有重点善强化,有思路善板书,重问题设置且有梯度等.
其他文献
没有任何征兆,有人喊了一声:“嘿,你!”这种方式的询唤正是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石之一,(1)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更简单的表述:为影片所言说(即感受到一部影片试图吸引我们,并向我们表述我们共享的这个世界)是纪录片的一个标志.从诗意式纪录片中轻声细语的“来看下这里吧”,到说教式纪录片中的“注意听着”,纪录片祈使句式的言说很少像著名的阿尔都塞式的“主体的召唤”那般充满对抗性,它更多是与特定形式的意识形态相联结,而较少涉及主体本身的建构.这种表达有别于大多数剧情片所具备的
期刊
咏春拳电影是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功夫电影子类型,在功夫片的发展历程中占有一席之地.21世纪初的华语影坛上,《叶问》系列、《一代宗师》和《师父》等当代咏春拳电影的公映,使在当代跨文化语境下研讨此类影片的文本策略具有了新的可能性.当代咏春拳电影一方面在故事层面围绕咪春宗师的传艺经历展开叙述,形成不同影片文本之间的互文和竞争,另一方面在文化表述层面为其自身在跨文化语境下的接受预留了空间.而咏春拳本身的文化内涵及其特征,同样参与着当代咏春拳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意义生成.
本文以国片复兴运动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在五四运动落潮之后,国片如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母亲形象,并借助这种形象完成了家国一体新叙事的建构.在国片中,母亲不再是困于家族伦理的礼教母亲,家庭也不再是游离于民族国家之外的家庭.国家和家庭之间开始形成一种新的关系.
2021年10月15-17日,“后疫情时代的再生产:中国电影的新主流化探索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召开.会议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社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协办.全国三十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期刊
电影的国际传播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文交流的核心要素.成龙电影的国际传播,在开启中国故事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叙事流动空间中,将中国语言文化塑形于影像,传递给世界,为中文国际传播提供了可延展的影像空间.本文从中文国际传播视域观照成龙电影,从“连接:国际意见领袖与成龙电影的国际影响力”“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与成龙电影的\'中国印\'”“共享:跨媒介场景与成龙电影的中文国际传播应用”等方面深入挖掘成龙作为国际意见领袖的东西方连接作用、成龙电影中体现出的国家意识和中华文化内容,进而探索运用成龙电影进行中文国际
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路径.电影借助其复杂而综合的符号系统,能够向国际传达更立体的、多层面的中国文化表征,而西方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评分与解读也是考察“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有力切入点.本研究基于IMDb与豆瓣网用户对中国电影评分数据与影评文本的海量抓取、统计、编码与对比,对西方观众眼中的中国电影在类型优势、文化折扣与文化溢价三方面做出了实证分析,不仅洞察了中西方在叙事惯习与偏好上的区别,更借此透视了中西方文化思维的深层差异,从而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提出了具有创见性的实用建议.
为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全面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成全学生多元发展需求,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全面剖析、科学预判,优化创新学校现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作业管理等系列举措,既回首过往,提炼经验,更面向未来,顺势而为,积极应变,力求让“双减”在侨谊校园落地生根.
期刊
作业不仅连接着教师与学生,也沟通着学校和家庭.作业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教师如何通过设计高质量的作业和有效管理来提升教学品质?学校又如何保障作业的改革顺利持续进行?这些都成为“双减”之下我们必须面临的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期刊
[设计理念]rn本节写作指导课的训练点为“语言描写”,是根据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专题开发的内容.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首先呈现学生习作中语言描写存在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通过对教材中经典片段的分析,指导学生运用写作知识写好人物语言的提示语;接着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最后布置课后练笔,巩固所学.
期刊
[教学目标]rn1.知识目标:知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要求,懂得万众创新对青少年的要求.rn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议题的分析和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n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中国科技创新任重道远,增强忧患意识,自觉培养创新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