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世界——再谈纪录片的声音

来源 :当代电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33297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任何征兆,有人喊了一声:“嘿,你!”这种方式的询唤正是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石之一,(1)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更简单的表述:为影片所言说(即感受到一部影片试图吸引我们,并向我们表述我们共享的这个世界)是纪录片的一个标志.从诗意式纪录片中轻声细语的“来看下这里吧”,到说教式纪录片中的“注意听着”,纪录片祈使句式的言说很少像著名的阿尔都塞式的“主体的召唤”那般充满对抗性,它更多是与特定形式的意识形态相联结,而较少涉及主体本身的建构.这种表达有别于大多数剧情片所具备的监视或监听的品质,而是让我们准备好面对一种独特的沟通形式.
其他文献
学界关于线上电影节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线上电影节与常规电影节之间的关系展开的.本文通过梳理线上电影节应“网”而生、常规电影节因“疫”上线的过程,证明线上电影节之于常规电影节,不(止)是单向度的辅助、补充、替代或救赎,而(更)是虚实相生的共同体.
目前学界对于“主旋律”概念的认识多有舛误,有必要进行概念史层面的考察.1987-1990年是“主旋律”概念的诞生及合法化时期.“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口号并非1987年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提出的正式方针,而是会后报道对会议发言的整合,从而导致“主旋律”概念自诞生起便多义.“主旋律”一词随后经历了从题材/影片向思想/精神的语义扩大,并在同“娱乐片”等概念的“主流之争”中成功突围,最终于1990年正式上升为电影生产的指导方针.“主旋律”概念的复杂演进,映射出彼时多元的文化氛围.
本文通过业内人士采访和网络公众问卷调查等途径,对后疫情时代国内线上影展的经验与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了驱动线上影展的核心要素,归纳了线上影展的主要模式,并结合笔者自身策展实践经验,对未来这一业态的进一步发展给出意见和建议.
从“自然即媒介”到“人体即媒介”,再到“媒介即基础设施”,显现了学界和业界对于媒介认知的观念与机制演变.伴随着政策导向、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的媒介基础设施内涵、外延还将继续演化.在此视域下观照,影像的传播呈现如下特征:在用户个体对影像管理权力的内容层面,形成了自由与束缚悖论化并存的“单景茧房”;在用户群体与媒介之间的影像传播形式层面,处于“液态环境”交互流动与边界消融“熵增困圆”的双重境地;在对未来影像传播的愿景层面,提出构建超级共享的“影像云”、实现“长尾效应”的开源理想.
比尔·尼科尔斯是当代西方纪录片理论界公认的最重要的一位学者.在这篇访谈中,尼科尔斯回顾了自己学术发展的历程,对一些重要的理论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就中国纪录片研究者比较关注的直接电影问题、索引性问题、动画纪录片问题等,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解答.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尼科尔斯在西方也遇到过某些质疑,但多年来他本人从未进行任何辩解或反驳.在这篇访谈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学术争鸣的理解,并第一次对那些批评的声音进行了分析和评论.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客观、完整地认识当代西方纪录片理论,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期刊
20世纪80年代的民营制片在国内学术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失焦的境况.本文选取这一时期的民营制片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首个冲破体制的“电影个体户”张刚及其拍摄的“阿满”系列喜剧进行解读,不仅可以重新发现国营制片背后被遮蔽的“游拍”体系、运营机制与制片策略,同时可以深刻介入到体制、政策、市场等错综复杂的时代场域,从而更加完整地还原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的制片生态.
2020年7月19日,我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翻译家郑雪来与世长辞.20世纪80年代,郑雪来开始从事电影理论、电影美学的研究工作,他以自由、理性的学术态度投入到一场又一场的学术大讨论中,与他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郑雪来还在电影学问题研究、电影美学体系建构等方面颇有建树,对当时的电影理论研究具有引领作用.
流媒体平台作为连通内容提供方和用户/观众的中介平台,在发展中,因为拥有了数据和算法而获得了数字权力.这种通过对信息占有而获得的权威以及通过进入平台的评级等手段完成的操控,使流媒体平台事实上控制了内容的生产和用户的观看.这种数字权力的集中,从表层效力看确实是多方共赢,但必须警惕其发展与深化之后形成的视听霸权.
“女性”是重要的书写立场,女性形象在百年间的嬗变折射着华语电影的历史流变乃至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随着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东方女性形象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也从扁平的他者符号转变为立体的凝视主体.当前我国女性电影蓬勃发展,聚焦女性生活与女性成长,塑造了一批经典的女性形象.但是在国际传播中还存在着问题,一方面是创作上缺乏国际视野,在深度广度上未进行更进一步的挖掘;另一方面是在接受上,客观存在文化隔膜和语境差异.
细察石凌鹤1933年《电影专刊》的影评写作,不难发现其中包含十分复杂和暧昧的内容,与其将之笼统概括为左翼阵地,不如说是意义协商的话语场.作为电影“新人”的石凌鹤的影评写作明显具有来自多重身份背景的“印象式”特征;重褒轻贬的行文倾向和润物无声的宣传策略成为了一种“得体而恰当”的工作方式;这些都与《申报·本埠增刊》的纯商业属性密不可分.石凌鹤在《电影专刊》的影评既与革命话语和商业文化合流的战斗方式相一致,又体现了普通文艺工作者在战乱祸患中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