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如何进行政德教育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eno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德,即为政之德,既指以德作为治国的原则,也指为官者应具有的德行。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认识,在政德教育实践中为我们留下了彳艮多宝贵的遗产。西周康王时期的大盂鼎铭文中有“正德”二字(“正”通“政”,“正德”即“政德”),这是“政德”一词最早的出现。此后,政德思想经由历代思想家、教育学、政治家的不断丰富,贯穿于学术研究、人生修养、治国实践等方方面面,嵌入了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国家治理结构中。在实践中,历朝历代通过家训教化、学校教育、公文诏书、谈话著述、官箴劝诫等形式,传播政德思想,对国家治理产生了积极作用。

家训教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家训有十余万种,内容涉及修身处世、为学为政等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大量政德教育的内容。如,诸葛亮告诫子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南北朝时期颜之推认为要“以行为教”“以学为教”“以身为教”。他写的《颜氏家训》要求子女勤学、自律、重义、务实。“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够对旁人有益处,不能只会高谈阔论,否则就会浪费国家资财。

教育考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与道德密不可分,为学的目的在于成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担当治国平天下使命的君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汉唐以来,无论官学、私学,均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科书。国家选任官僚也以修习儒家经典所达水准为主要标准。正己修身、清廉为官、重义轻利等价值观通过学校教育的经典研读和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内化为即将入仕者的君子人格。此外,历代帝王也经常用策试、考试的方式促使为官者时刻坚守政德。秦代的《为吏之道》中就包含了要求官吏忠诚、清廉、审慎、喜善、恭敬的内容。汉代察举科目中包含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其要义就是“公、能、智、勇”等道德标准。唐代吏部有考功司,以“德义”“清慎”“公平”“恪勤”所谓“四善”来考核为官者的道德。

公文诏书


  西周时期,周公吸取商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修德配命”的观点。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将修德性、行德政作为重要的价值目标。帝王大臣往往将政德教化寓于传达政令的公文诏书中。汉唐以来,很多皇帝诏旨及政府文告中都包含阐述君民关系、以民为本等德治理念,评品官员道德品行等政德方面的内容。比如,汉文帝《匈奴和亲诏》:“朕既不明,不能远德,是以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畿之内勤劳不处,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远达也。”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陈情表》极陈孝亲之义。“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亦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敢废远。”感动了晋武帝,也成为后世培养官员“孝”“忠”德性的范本。唐太宗在《命皇太子知左右屯营兵马事诏》中先肯定太子李治“忠孝成德,志业光茂”,而后才是任命的内容。

谈话著述


  中国古代很多帝王重视德教,留下了大量教育官员修养政德的文字。《贞观政要》中有三分之一的篇章是记录唐太宗与大臣谈论政德的内容,既有对仁义、忠义、孝友、公平、诚信等正向品德的阐述,也针对奢纵、贪鄙等负面品德展开讨论。武则天专门著《臣轨》一书,其中包括了至忠、守道、公正、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等政德内容。朱元璋以严厉反贪著名,他也并非不教而诛。为唤醒官吏的良心,他亲自编写《醒贪简要录》,令所有官吏熟读。《康熙政要·论君道》中记载,康熙曾言:“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杜,必至于不可杜也。”教育官员要慎微慎小。史学著作、文学作品中的扬善抑恶,也是官吏政德学习的重要渠道。许多史学著作,如《春秋》《史记》,通过点评历史事件和人物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文学作品,如《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声、民意、民心,具有匡正时俗的功能。屈原、范仲淹、苏轼等人的作品也都具有政德教育功能。此外,中国特有的匾额和楹联也是传播政德的重要载体。上至皇宫,下至县衙的匾联,或申明施政宗旨,或以官箴劝勉,官员通过耳濡目染,受到教育。


位于山西平遥的平遥县衙内景,悬挂着“明镜高悬”的匾额。

官箴劝诫


  “箴”,是规谏和告诫的意思。官箴最早是指官吏对帝王所进的箴言,据《左传》襄公四年记载,周武王時,太史辛甲“命百官,官箴王阙”,即要求文武百官用箴言来诫武王过失。唐朝以后,官箴逐渐演变为官吏的道德及行为准则。官箴多阐述官员修养和从政经验,内容虽因作者经历会有所侧重,但政德必含其中。宋代吕本中的《官箴》、元代张养浩的《为政忠告》、清代陈宏谋的《五种遗规》、清代汪辉祖的《学治臆说》等著名的官箴中都有很多政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吕本中的《官箴》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张养浩在《为政忠告》中阐述了包括从政自修、执政为民、为政清廉、施政有道、执政有节等政德思想。
  (选自《学习时报》2020年4月6日)
其他文献
后期生活于天津,不再沉浮于政界的梁启超,焕发出了自己最大的激情和动力,全身心投入到终生牵挂的教育事业中。除了看书写文章,他还极为热心地为诸多高校和社会团体讲课演说。  梁启超是个绝对典型的性情中人,本就健谈好热闹,再加上对年轻人的热忱和关心,演讲起来和写书一样有开头就难有结尾。其实他中年之后身体状况始终不好,但是经常开始时信誓旦旦地和家人朋友说好不讲或是“讲完这几场就停住”,不过架不住学生们的一再
期刊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闻鸡起舞”的励志故事,故事的主角分别是刘琨与祖逖。  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与刘备同宗,都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爱国将领,著名诗人。年轻时曾与兄长刘舆(字庆孙)并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是著名的政治文學团体“金谷二十四友”中的一员。这个团体以石崇(与王恺斗富的那个)为首,包括陆机(三国时大破刘备的陆逊之孙)、左思(以《三都赋》导致
期刊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提到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加个“佳”字,称其为“中秋佳节”。这个“佳”字加得很有道理和意义。  按照传统的历法,农历八月居秋季之中,故日“仲秋”,“仲”即居中的意思。八月十五既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节”或“仲秋节”。这一天,月亮显得最亮、最圆,月色也最美。正如清明要踏青、扫墓,端午要挂艾草、喝雄黄酒,重阳要登高
期刊
“白昼秋云散漫远,霜月萧萧霜飞寒。”又是一年霜降时,处在这个秋末冬初的季节,放眼远眺,江南的深秋依然满眼绿意,桂香菊魅,秋风逶迤,爽而不寒,与家乡黄河流域那千里沃野,枯叶蝶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相比,常常让我有一种季节错落感。唯荷塘里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衰而不败,才让我觅得一丝“霜降”来临时的萎约枯黄,和生命从繁华走向萧瑟的沧桑禅韵。  “晓向高楼凝望。远树枝枝红酿。睡起眼朦胧,道是芙蓉初放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强调:“干部要想行得端、走得正,就必须涵养道德操守,明礼诚信,怀德自重,保持严肃的生活作风、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特别是要增强自制力,做到慎独慎微。一个人廉洁自律不过关,做人就没有骨气。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  的确,领导
期刊
魏文侯问狐卷子曰①:“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  “子贤足恃乎②?”对曰:“不足。”  “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  “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  “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  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此五者于子,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③,而丹朱放④。子贤不过舜⑤,而聱瞍拘⑥。兄贤不过舜,而象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⑦。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
期刊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  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  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慇懃。  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歠指下春。  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唐]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一、关于作者  这首茶诗的作者刘言史,生平事迹扑朔迷离。总结起来,大致有三不详。  第一,是他的名字不详。 
期刊
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广为流传,很有教育意义。京剧中有名的《将相和》,就是根据他们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写《史记》时,设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合传的形式对二人的事迹进行了记述,像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等成语均出自或源自其中。廉颇、蔺相如生活的时代背景  廉颇、蔺相如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疆域包括今天的陕西东北部、山西的中部和东部,以及河北的东南部
期刊
萧颖士是唐代名士,以过人的才华闻名于世。然而,据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萧颖士除了才华出众之外,还颇有节操与识见。可以说,他是一个高风亮节、有胆识、有抱负的人。  萧颖士的节操,体现在他敢于拒绝权贵方面。  萧颖士担任集贤殿校理时,当时的权相李林甫想召见他。李林甫权倾天下,别的官员恨不得想方设法巴结他,但萧颖士却很有风骨,他看不惯李林甫那一套,就拒绝了召见。李林甫因此非常生气。过了一段时间,李林
期刊
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永州北郭有步曰铁炉步,余乘舟来,居九年,往来求其所以为铁炉者无有。问之人,曰:“盖尝有锻者居,其人去而炉毁者不知年矣,独有其号冒而存。”  余曰:“嘻,世固有事去名存而冒焉若是耶?”  步之人曰:“子何独怪是?今世有负其姓而立于天下者,曰:‘吾门大,他不我敌也。’问其位与德,曰:‘久矣其先也。’然而彼犹曰‘我大’,世亦曰‘某氏大’,其冒于号有以异于兹步者乎?向使有闻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