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教学论也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人类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财富和技能,必须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索学习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发展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在课堂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索,才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一、创设民主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只有实现教学民主才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索,而教学民主的实现依赖教师角色的顺利转换。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激活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在课堂上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用平等、尊重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如“谁想说?” “谁还有不同的建议和想法?”等,这样教师自觉充当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做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此外,教师要真诚评价激励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即使是学困生,也不能放弃他们,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热情引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学生始终处于鼓励、关怀和热爱的学习气氛中,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二、注重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许多发明创造正是由质疑问难开始的,从解疑入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有这样的例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修完?列出算式:30÷(30÷10+30÷15)=6(天)。我给予肯定,接着提问:如果把工作量改为90千米、180千米又该怎样计算?学生先列式:90÷(90÷10+90÷15),180÷(180÷10+180÷15)。接下来,我让学生动笔算以上三个算式的结果。学生计算完后,疑惑地发现三个不同的算式结果都是6天。这时有很多学生满脸疑惑,我乘机问道:“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老师,这三道题工作量都不同,为什么合作的时间都相同?”我没有回答问题,只是表扬他:“问题提得真好,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最后汇报:工作量虽然变了,但两队各自工作的时间没有变,工作时间不变,只要工作效率不变,最后的合作时间就不会变,还有的学生说:“因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相同的倍数,所以商不变。”更有甚者认为两队的工作时间不变,把工作量60千米、90千米、180千米都可以看作单位“1”,用1÷( + )=6天,学生精彩的回答,令人叫绝。不仅解决了疑问,还恰到好处地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工程问题,把整数应用题自然过渡到分数应用题,真可谓水到渠成。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为学生创设一个质疑的情境,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思考,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三、提供独立思考机会,促进合作学习
在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中,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时间,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探索,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人人积极参与,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例如,教学“通分”一节课,首先出示了三组数让学生比较大小:(1) 和 ;(2) 和 ;(3) 和 ,前两组数大家很快比较出谁大谁小,后一组数的比较,学生陷入深思,经过思考,一部分学生得出了比较结果,正当另一部学生急于探求其中的奥妙时,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 和 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大小呢?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化成同分母;(2)化成同分子;(3)把这两个数分别与1比较,再比较大小;(4)化成小数;(5)画图。经过进一步讨论,他们认为(1)(2)两种方法更有普遍适用性,然后引导大家学习课本内容,懂得了什么叫“通分”。这样教学,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由于“通分”这个概念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出的,学生创造得多,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习,学会了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作者单位: 福建省诏安县深桥镇中心小学 )
□责任编辑:周瑜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创设民主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只有实现教学民主才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索,而教学民主的实现依赖教师角色的顺利转换。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激活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在课堂上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用平等、尊重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如“谁想说?” “谁还有不同的建议和想法?”等,这样教师自觉充当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做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此外,教师要真诚评价激励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即使是学困生,也不能放弃他们,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热情引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学生始终处于鼓励、关怀和热爱的学习气氛中,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二、注重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许多发明创造正是由质疑问难开始的,从解疑入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有这样的例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修完?列出算式:30÷(30÷10+30÷15)=6(天)。我给予肯定,接着提问:如果把工作量改为90千米、180千米又该怎样计算?学生先列式:90÷(90÷10+90÷15),180÷(180÷10+180÷15)。接下来,我让学生动笔算以上三个算式的结果。学生计算完后,疑惑地发现三个不同的算式结果都是6天。这时有很多学生满脸疑惑,我乘机问道:“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老师,这三道题工作量都不同,为什么合作的时间都相同?”我没有回答问题,只是表扬他:“问题提得真好,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最后汇报:工作量虽然变了,但两队各自工作的时间没有变,工作时间不变,只要工作效率不变,最后的合作时间就不会变,还有的学生说:“因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相同的倍数,所以商不变。”更有甚者认为两队的工作时间不变,把工作量60千米、90千米、180千米都可以看作单位“1”,用1÷( + )=6天,学生精彩的回答,令人叫绝。不仅解决了疑问,还恰到好处地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工程问题,把整数应用题自然过渡到分数应用题,真可谓水到渠成。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为学生创设一个质疑的情境,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思考,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三、提供独立思考机会,促进合作学习
在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中,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时间,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探索,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人人积极参与,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例如,教学“通分”一节课,首先出示了三组数让学生比较大小:(1) 和 ;(2) 和 ;(3) 和 ,前两组数大家很快比较出谁大谁小,后一组数的比较,学生陷入深思,经过思考,一部分学生得出了比较结果,正当另一部学生急于探求其中的奥妙时,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 和 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大小呢?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化成同分母;(2)化成同分子;(3)把这两个数分别与1比较,再比较大小;(4)化成小数;(5)画图。经过进一步讨论,他们认为(1)(2)两种方法更有普遍适用性,然后引导大家学习课本内容,懂得了什么叫“通分”。这样教学,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由于“通分”这个概念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出的,学生创造得多,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习,学会了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作者单位: 福建省诏安县深桥镇中心小学 )
□责任编辑:周瑜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