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脑膜瘤的影像学分型及显微手术治疗

来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w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天幕脑膜瘤的影像学分型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31例天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按影像学资料分型:前内侧型(Ⅰ型)、前外侧型(Ⅱ型)、内中型(Ⅲ型)、后内侧型(Ⅳ型)、后外侧型(Ⅴ型);根据肿瘤生长方向分为幕上型、幕下型、幕上下型。依据肿瘤分型选择合适手术入路。结果31例中,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3例,Ⅳ型8例,Ⅴ型12例;幕上型6例,幕下型19例,幕上下型6例;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23例,Ⅱ级5例,Ⅳ级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31例术后随访3~18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7(IL-27)对急性中耳炎(AOM)中肺炎链球菌的清除作用以及其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肺炎链球菌感染建立急性中耳炎小鼠模型。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在感染肺炎链球菌前12 h耳后注射200μL的浓度为5μg/mL的IL-27;对照组在感染肺炎链球菌前12 h耳后注射200μL的浓度为5μg/mL的PI3K特异性抑制剂2-(4-吗啉基)-8-苯基-4H-1-苯并吡喃-4-酮[2-(4-morpholinyl)-8-p
目的调查湖北省襄阳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变应原谱的分布,为襄阳地区AR防治提供依据,为我国AR的变应原频谱分布特征提供有益补充。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就诊的1000例拟诊为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印迹定量检测法测定患者血清总免疫球蛋E(IgE)及特异性IgE(sIgE)抗体的分布,以确定变应原;分析阳性变应原的分布情况;年龄与变应原阳性检出率的关系。结果襄阳地区1000例拟诊AR患者中,血清sIgE检测呈阳性反应907例,总IgE阳性936例。血清sIgE检测结果分析:吸入性变应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pHFS)合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MVD治疗的11例pHFS合并PTN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现10例与椎动脉压迫密切相关。11例术后随访2~4年;面部抽搐术后即刻治愈9例,延迟治愈2例;面部疼痛术后即刻治愈10例,明显缓解1例。术后发生后组颅神经损伤1例、听力下降1例,无面瘫、脑脊液漏、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pHFS合并PTN病人责任血管常较复杂,与椎动脉压迫密切相关,MVD治疗安全、有效。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e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作为治疗LDD的一类微创术式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Mcafee等[1]考虑到后路经椎板间/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posterior/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TLIF)和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期刊
目的探讨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0例巨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按Simpson手术切除标准分级: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1例,Ⅱ级8例,Ⅲ级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颅内感染及癫痫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脑膜瘤。术后随访8~3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病情加重病例。结论经额底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型嗅沟脑膜瘤,效果良好。
目的探讨Rosa机器人辅助下立体定向颅内活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进行颅内占位立体定向活检术的3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没有发生导航故障,所有程序都如期完成。33例进行76个靶点穿刺活检术,术后未发现颅内出血,术后无癫痫发作。33例活检阳性率为100%,其中胶质瘤2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例,血管畸形2例,转移性腺瘤1例,生殖细胞肿瘤2例,间变性脑膜瘤1例,炎性脱髓鞘1例。21例胶质瘤中,检测出IDH-1突变6例(28.6%),MGMT
目的:分析胸椎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后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1月在我科行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57例胸椎单发半椎体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末次随访时是否出现冠状面失代偿分为失代偿组(n=7)和对照组(无任何继发畸形,n=50).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以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时年龄、Risser征、主弯Cobb角、近端固定椎(UIV)倾角、UIV偏距、远端固定椎(LIV)倾角、LIV偏距以及LI
自从1987年完成首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以来,微创手术已经在各个外科领域迅猛发展.由于脊柱局部解剖复杂且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脊柱外科对于精准的要求更高.传统手术需要广泛暴露,无辅助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时偏移1 mm以上的概率可达37.5%[1],其原因可能是术中无法实时观测器械或螺钉与相关解剖标志的位置关系.即使有术前CT、术中透视甚至导航等多种辅助手段,置钉的失败率仍高达4.1%~28.9%[2].因此传统脊柱手术十分依赖医生经验,而且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微创手术需要术中透视来辅助定位,给医生与患者带来
期刊
目的:使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前路枕骨髁螺钉的相关置钉参数,探讨前路枕骨髁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宁波市第六医院共50例枕颈部形态正常者的上颈椎螺旋CT扫描图像,男30例,女20例,年龄42.2±8.6岁(23~68岁).排除感染、肿瘤、解剖畸形、骨折脱位、退行性变及严重骨质疏松,将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枕骨及寰椎进行三维CT重建后,模拟前路置入直径3.5mm的枕骨髁螺钉,测量进钉点至枕骨髁内侧缘及寰枕关节面的距离、螺钉与舌下神经管的最短垂直距离、进入枕骨髁骨质内的钉道长度,再用3
目的:对比分析O型臂X线机与C型臂X线机引导经皮置钉在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0年9月30日于我院接受UBE-TLIF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23~80岁(58.9±12.8岁).根据术中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导航设备的不同分为O臂组(27例)和C臂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