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良文化”:中粮战略转型的强大助推器

来源 :企业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rby2897028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53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企业,主要业务包括“长城”葡萄酒、“福临门”食用油、“金帝”巧克力、“蒙牛”牛奶、“五谷道场”方便面等,自1994年以来连续15年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
  近几年,中粮集团党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国资委党委的决策部署,加快集团改革步伐,积极探索“新国企”发展之路。集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忠良文化”逐步深入人心,成为中粮战略转型和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忠良文化”建设的背景和主要思路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粮集团原有的政策性业务逐步被竞争性业务所取代,由一家单一的外贸公司逐步转型成为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的公司。近几年,中粮战略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主要业务从农产品初级加工转向下游精、深加工,从大宗产品转向消费品,商业驱动力从规模、成本领先转向品牌、渠道和研发。集团体制、机制越来越市场化。中粮的战略转型不仅对经理人和团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方式也需要随之作出转变。
  与此同时,中粮加大了重组、并购力度,先后有中土畜、中谷集团两家央企和深宝恒、新疆屯河、丰原生化等企业加入中粮,对团队融合和文化整合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此外,随着员工队伍中青年群体的比重不断加大(截至2008年底,35岁以下青年员工占集团员工总数的59%),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日益凸显出局限性,集团内部亟需新的沟通语言和沟通方式。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挑战,中粮集团党组认为,必须加强变革时期的思想引领;要通过重塑企业文化,推动集团精神层面的革新,统一经理人和员工的思想和步调,激发每一位中粮人的活力和创造性,为战略转型提供扎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党建是国有企业的宝贵资源,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有机结合起来。党建借助企业文化的新理念,更贴近企业和员工,增强党建的活力和亲和力;企业文化依托党建成熟的工作体系和党工团丰富的组织资源,更快地落地生根。中粮集团党组把企业文化明确定位为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是中粮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良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005年4月,中粮集团召开高层研讨会,经过充分研讨,确定了集团的使命、愿景、战略和企业精神,形成了中粮企业文化的主体内容。以这些内容为基础,经过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新的“忠良文化”体系,包括3个层面:
  精神层面:即集团统一的价值观,包括使命、愿景、战略、企业精神、品牌信仰等。
  行为层面:即价值观在经理人和员工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上的表现,包括“五步组合论”、“企业管理逻辑系统”、“行动学习法”、“团队工作法”、“战略思维”、“职业经理人”、“大中粮,无边界”、“高境界”等。
  物质层面:即价值观外化的各种具体形式,包括中粮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办公环境与宣传物品、群体性活动、仪式和内部流行语等。
  “忠良文化”要求中粮的经理人和员工做到又“忠”又“良”,即“高境界做人,专业化做事”。其主要内容分为两大方面:
  第一方面是“忠良文化”之“忠”,指的是职业道德和精神修养。主要内涵包括:
  (1)“放牛娃文化”,即作为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和员工,我们如何正确地自我定位。不把“经理人”与“股东”、“管理者”与“所有者”、“放牛娃”与“老板”的身份相混淆,摆正心态和位置,忠于职守,忠于股东对“经理人”的信任。
  (2)“阳光文化”,即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倡导简单透明、坦率真诚、自然本色、处以公心、与人为善、快乐做人的生活方式。
  (3)“团队文化”,即我们如何一起共事。倡导在共同的价值观和大目标下,人人平等、相互协同、相互分享、相互欣赏和相互包容。与此密切相关的是重组、并购过程中的“大中粮,无边界文化”,打破不同层级、资历、分工、区域之间的无形“边界”,“同一个中粮,同一个梦想”。
  (4)“两高文化”,是对经理人的品德要求。即树立“高境界”(把精神和理想看得更重,把组织的目标和大局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不碰“高压线”(将廉洁自律的一系列要求提炼为易懂易记的“中粮经理人十四条”,是经理人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第二方面是“忠良文化”之“良”,指的是专业能力,如何把股东托付的财产管好、经营好,为股东创造更大的财富。主要内涵包括:
  (1)“业绩文化”,即如何评判专业能力。专业与否,必须接受市场、客户的检验和股东、社会、同行(竞争对手)和同事等多维度的评估,最终体现为客户、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2)“学习文化”,即如何提升专业能力。除了培训、进修等常规手段外,更强调“干中学”,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专业能力,争做行业专家。
  “忠良文化”的首要特征是“职业化”,即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之上的“职业经理人”精神,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官本位”意识。近几年,中粮集团一直致力于将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转化为更为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打造国企的“忠、良”兼备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为此,集团特意将“干部”的习惯称谓改变为“经理人”,并提出了“党员经理人”的响亮口号。
  “忠良文化”的另一个鲜明特征是“人性化”。在中粮的管理哲学里,“人”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强调战略的起点是“客户”而非“财物”,管理的起点是“员工”而非“制度”、“流程”,投资的起点是“股东”而非“项目”。与此相适应,“忠良文化”从内涵到传播的具体手段,都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性关怀。
  
  “忠良文化”传播的主要原则和作法
  
  中粮集团党组认为,企业文化不是外在的规范和准则,而是发自经理人和员工内心的一种“态度”。企业文化不是把一种东西强加给大家,而是把人性中有尊严、向上的、社会性的东西激发出来。好的文化应该自己带着翅膀飞、踩着轮子跑,自己在“人心”里生根、开花、结果。
  基于这一理念,“忠良文化”的传播有别于通常的宣传教育,而主要采用“体验营销”方式,“润物细无声”地传播新文化,即:对集团的日常活动重新进行设计和创新,把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让经理人、员工在活动中被感染、被打动,不知不觉地感受新文化,自然而然地认同和接受新文化。
  中粮集团主要对三类活动进行提升和创新,开展“忠良文化”的“体验营销”:
  一是创新会议模式,向各级经理人传播新文化。
  会议是企业里最常见的活动。中粮引入“行动学习法”理念,对传统的“会议”进行提升,将会议与研讨、培训等功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了“结构化会议”的新模式,从管理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由企业内部专家担任“催化师”或培训师,按照“导入(理念、分析工具和问题)”→“(小组)研讨”→“(呈现)催化”→“关闭”4个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作出决策。
  这种新会议模式将“学习文化”、“业绩文化”、“团队文化”、“阳光文化”等贯穿其中,强调所有参与者的平等、互动与分享。在会议形式上也做了很多变革,例如:不挂横幅设背板;不设主席台设发言席;小组讨论设纠偏员、计时员;小组讨论成果的呈现人并不一定是小组中职位最高的人,由小组成员推选甚至是现场随机抽取;发言不念稿,或用PPT作演示或即席发言,并限定发言时间;等等。
  这种会议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会议效率,更重要的是——把传统的“会议”提升为团队学习、团队决策、团队融合的有效手段。而且,会议形式上一些细小的变化,既向与会者传递了变革的强烈信息,又非常直观地体现了“忠良文化”的内涵。这种新颖的会议模式被经理人带回各自的团队,在各下属企业被快速地复制和推广,成为传播和展示“忠良文化”的最好方式。
  二是创新党建活动,向广大党员传播新文化。
  “优秀党日活动竞赛”。2006年以来,中粮集团每年都开展以“为党旗增辉,为中粮添彩”为主题的“优秀党日竞赛活动”,鼓励基层党组织创新党日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有的支部把党日活动与业务专题学习、技术难题攻关、提升业务能力等相结合;有的引入户外拓展、企业文化培训等内容,把党日活动与团队建设相结合;有的把党日活动与捐助希望小学、扶贫、支教等公益活动相结合等等。集团党群工作部不断总结、推广各支部的“最佳实践”,“优秀党日竞赛活动”一年比一年声势浩大,一年比一年内容精彩,既为基层党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找到了新途径,又很好地弘扬了“忠良文化”。
  “红色忠良预备队”。中粮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中,把党性教育与后备人才培养、“忠良文化”宣贯有机结合。培训内容既有党的历史和企业文化,又有优秀经理人在党旗下快速成长的经验分享。培训方式既有专家讲课,又有讨论与互动。培训的学员分成小队,每个队都有自己创意的队名、队旗、队训和队歌。每个培训环节都根据各队的表现进行打分。各队讨论成果呈现的形式也不拘一格,有“小话剧”、“小歌舞剧”、现场访谈等。培训中间还穿插了革命歌曲“红歌会”、“趣味运动会”等文娱活动。这些新颖的内容和方式非常受大家欢迎。
  三是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向广大员工传播新文化。
  “中粮嘉年华”,由原来的“职工运动会”改造而来,寓意是“今天是充满欢乐、欢笑的一天,在中粮的每一天都是人生旅程的美好年华”。“嘉年华”在体育竞技项目之外,增设了娱乐性、游艺性项目,大大增强了整个活动的参与性,使整个运动场成为欢乐的海洋。“入场式”成为最精彩的环节之一,各参赛队都以别出心裁的队名、队旗、口号、服装和造型,充分展示团队的风采、创意和团队精神。
  “新春FENG会”:由原来的“春节联欢会”改造而来,融合了“欢庆丰收,今天我们又来相逢;穿上盛装,放飞心情,我们一起FENG吧。”等多重寓意。整台联欢会由中粮人自己演身边的人、说公司的事、讲心里的话,亲切的内容不断引发台下观众共鸣。集团领导班子的节目是每次“FENG会”的亮点之一,总是能给大家带来惊喜,让现场观众捧腹大笑。
  “中粮妙烩”:由“职工书画摄影比赛”改造而来,寓意“妙人妙艺妙想妙趣大聚烩”。突破传统书画、摄影等形式,不管是文学作品、雕塑、蚀刻、剪纸,还是绣花鞋垫等手工作品,只要能传情达意,都可参赛。“妙烩”吸引了更多的员工甚至员工家属参与,参赛选手最大的81岁,最小的只有4岁。
  这三大品牌活动都有各自的定位和标识,既是集团上下都翘首期盼的“中粮人自己的节日”,也是传播“忠良文化”生动活泼的“大课堂”。
  2008年下半年,中粮集团首次开展“集团团委书记候选人公开竞聘”,针对以“8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的特点,组织了为期一个月竞聘活动。第一轮以“网上答题”形式“海选”,产生20强;第二轮以“无领导小组讨论”、“命题策划”、“才艺表演”等环节产生10强;第三轮决赛,由集团经理人组成的“专家评委”和青年代表组成的“青年评委”同时打分,并通过内网向全集团现场直播。一些选手所在部门的同事还临时组织了“亲友团”助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借助竞聘活动,既发现了一批青年才俊,又从多个方面传播了“忠良文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对上述三大类活动进行创新外,中粮集团还精心设计了几个充满趣味、便于流传的“文化小仪式”,将“忠良文化”巧妙地融于仪式中,用这些小仪式随时随地传播新的文化理念。例如,会议开场时独特的问候语和手势,看似简单,却蕴含了“忠良文化”中的“自信、快乐、欣赏伙伴、团队至上”等理念。
  
  “忠良文化”建设的初步成效与体会
  
  中粮的新文化建设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已经初见成效。
  一是让更多的经理人和员工了解、理解集团的使命、愿景和战略,集团所倡导的价值观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和接受,大家的目标越来越统一,心越来越齐,集团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二是“职业经理人”精神和市场化的思维方式在集团越来越普及,内部语言也越来越统一。大家谈的都是“客户”、“市场”、“核心竞争力”,说的都是“经理人”、“团队”、“领导力”。
  三是促进了团队融合和协同。有了共同的目标和语言,内部沟通更容易、更顺畅了。新的团队加入中粮后,也都被中粮的新文化所吸引和打动,首先从文化上被“中粮化”。
  四是增强了集团党建工作的活力和亲和力,越来越多的青年员工被吸引到党、团组织周围,国企的政治优势发挥得更充分了,“党员经理人”的先进性和基层党组织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五是打破了传统国企相对沉闷的氛围,中粮内部开始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开放和充满活力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虽然经理人和员工的工作强度比以前普遍加大了,但大家都心情舒畅,干劲十足。
  六是提升了中粮的声誉和品牌形象。中粮新文化经过一些口碑相传,在企业圈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羡慕”。中粮内部独特的氛围和经理人、员工的精神面貌,让很多到中粮指导工作的上级部门领导耳目一新,交口称赞。外部的这些积极评价和肯定反馈回来,又进一步激发了中粮人的自豪感。
  2004年到2008年,中粮资产总额从598亿元增长到1 313亿元,增长120%;营业收入从446亿元增长到1 050亿元,增长135%;利润总额从16亿元增长到76亿元,增长380%。2007年、2008年连续进入中央企业业绩考核A级行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多方面的原因,“忠良文化”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回顾“忠良文化”的建设历程,中粮集团党组有三点体会:
  一是企业文化要从“心”做起。经理人和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既要从企业战略出发,服务战略落地,又要深入分析、理解经理人和员工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激发经理人和员工的自我驱动力。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将心比心、以心贴心。没有了“心”,企业文化也就失去了“魂”。
  二是企业文化要从“头”做起。中高层经理人不仅仅是企业文化的“布道者”,更是企业文化的示范者和推动者,甚至是企业文化的人格化代表。中高层经理人的“言传”很必要,“身教”更重要。“忠良文化”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取得今天的成绩,与集团中高层经理人的率先垂范和大力推动是分不开的。特别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集团所有的重要文化活动,他都以普通一员的身份积极参与,带头践行新的文化理念,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周围人。
  三是企业文化要从“小”做起。企业文化既要“大处着眼”,突出导向性和引领性,又要“小处着手”,从企业的日常活动和身边小事抓起,让文化看似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变“灌输”为自然“渗透”,在“化”字上做足功夫。
  在2009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粮集团党组结合新一轮战略反思,提出了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的新目标和新的发展模式。这既给中粮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课题。下一步,“忠良文化”要在现有基础上,强化“客户至上”、“创新”和“协同”等内涵,为建设“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罗志荣)
其他文献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这是多么美好的夜色,天海一片澄清,半轮银月斜挂,皓色千里无云。  这是多么宁静的夜晚,大海安澜,偶有阵阵凉风袭面。  这是热带的海洋,是我们航行在阿拉伯海和亚丁湾海域身边的风景。  但,我们无暇看风景。  海盗猖獗,美景蒙垢,那片海不再宁静。亚丁湾——成了船员心头不安的祸源。  山有恶虎兮,偏向行;海有巨浪兮,弄潮情。      将向虎山行  2010年12月,
期刊
2011年2月26日,著名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齐鲁泉城济南,迎来了250位来自全国机械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党政领导、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代表。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全国政协提案委副主任、中机联党委书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
期刊
从北疆的延吉高速到南国的南宁铁路枢纽,从东海之滨的京沪高铁到天府之国的成绵乐客运专线,中国中铁五局二公司近3 000名员工正拼搏奉献在全国十几个省市的30多个工地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祖国基础建设增光添彩。    峥嵘岁月  近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中国中铁五局二公司从建处时300台架子车起家,广大干部职工怀着为共和国经济振兴的远大志向,高举“开路先锋”旗帜,转战南北,驰骋东西,谱写了一曲曲雄伟
期刊
班组是多元经营企业构成的基本单位,其点多线长、经营分散,安全、生产,经营质量要求高,决定了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改进和加强班组思想政治工作,为安全、经营、效益目标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多元经营  要求加强班组思想政治工作  安全生产经营稳定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班组群体。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这是由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不会因为企业制度的改变
期刊
去年以来,重庆望江公司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国兵器装备集團公司“211战略”为牵引,坚持以“四讲”活动为总抓手,努力探索党建工作融入经济中心之路,在激发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上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为促进企业获得集团公司授予的“622战略”贡献奖、胜利实现今年“双过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公司党委也在今年“七一”被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授予“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八级强震猝然来袭,美丽的川西大地满目疮痍。  情系四川,大爱无疆。党中央、国务院及全国各族人民以最快速度齐助川西抗震救灾。作为灾后重建的一个重大交通项目、四川省第一条城际高速铁路——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北起绵阳的江油市,南至乐山市,全长323.19公里,列车设计运行时速250公里,单向运输能力每年8 000万人次,建设工
期刊
如何通过“三省吾身”和“直言诤谏”,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对于提高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修养,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很有必要。    为什么“自我批评难,批评更难”?  自我放松,借口掩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开放程度大大加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形形色色的诱惑也大量涌入,很多意志不坚定、目标不明确的同志渐渐迷失自我,失去了轨迹和方向。在追名逐利的驱使下,不少人忘记了最初的原则和立场,自
期刊
目前,大学生由于成长历程相对简单,而社会环境变化却十分惊人,导致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过程相对缓慢,还常常出现不适应的感觉,这种现象应该予以矫正。    青年人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胸怀祖国,积极投身于国有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之中,立志在国有企业岗位成才,建功立业。但是,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由于特定的生活背景、学习经历等原因,许多观念与国有企业所特有的环境不相适应,成为了在自身成长
期刊
安顺供电局将思想政治工作切入安全管理,创造性地提出“刚柔相济抓安全”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出一条有效预防人为责任事故的切入路径,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南方电网公司在治企方略——南网方略中提出了“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这一理念包含着“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理念,把可能发生事故的人、物、事、时等诸多因素置于受控状态,把静态的、被动的、滞后的安全管理变成动态的、主动的、超前的安全管理,是
期刊
近年来,650所陆续分配进入了不少大学生,在岗位上刻苦钻研并得到很好发展的也不为少数,他们当中有的已经成为科技战线上的领军人物,也有的成为行政线上的出色管理者。可以说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使绝大多数年轻知识分子,立足本职,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正逐渐成长起来,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也日趋成熟,形成了良好的科研环境。由于社会多元化的日趋形成,一个人在一个岗位工作一辈子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甚至是很多中年人不可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