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经济的核心是内容经济与受众经济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sl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决定受众的多寡,受众决定内容的生产,内容与受众,真是一对不解之缘。传媒经济自有史以来,其理论与实践可以说就是围绕着内容与受众在展开,而从更深层次来讲,我们又可以说,受众是传媒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起点。传媒能产生经济行为,能形成经济价值,是因为觉察有受众所需求内容的市场,由此而驱动内容的生产。没有受众需求,传媒经济则无从谈起。作为现代新闻业滥觞标志的《威尼斯新闻》的产生,其缘由盖因在此。
  然而,受众是多么难以捉摸!尤其是伴随着受众的现代化,受众的“分众化”,受众的不确定性愈来愈强。于是,关于受众的研究,虽然是随传媒产业兴起而伊始(尽管早期或许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经验,一种对经验的总结与反思),不断也有种种的探索与成果,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介问世之后,受众研究在更大的规模和更大的深度上展开,硕果累累,但能形成理论体系、有独创性的受众研究成果,尚堪称凤毛麟角。
  美国学者菲利普·南波利的《受众经济学》就是一部堪称凤毛麟角的受众研究杰作。该书开创性地以“受众经济学”的理论创意,建构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并以超越性的理论深度,论述了受众产品市场的重要元素及其相互的关系,展开了一片新的开阔的理论视野。尤其是抓住受众研究中十分关键的“受众调查”问题,扎实细密地解析了预计受众——被测受众——实际受众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新媒介技术是如何影响受众的行为模式的;新技术对受众调查的影响及其面临的新挑战等,为我们寻求减少受众不确定性的途径提供了有相当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该书中不断涌现的闪光思想:“受众市场发展的动力”;“目标受众作为一个经济产品有更多的用途”;“替代性商业模式很可能取代传统的在媒介内容中插播广告信息的方式,以及以推测的受众曝光水平向广告商索取广告费的方式。可能成为未来主宰的替代性模式有,以消费者行为为基础而不是以受众曝光率为基础的价格结构;更强调以收集和买卖媒介消费者个人信息为主的商业模式;更多依赖受众而不是广告商为媒介内容买单的商业模式”等,对传者把握未来受众市场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也会给予怦然心动的启示。也正因为如此,该书在美国出版以后,也得到了众多美国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如,美国西北大学传播学教授、资深副院长詹姆斯·韦伯斯特(JamesWebster)评价道:“这部材料详实的著作为2l世纪未来媒介的运作带来了新的曙光。”
  现在,得益于世界传媒经济大会主席、国际著名的传媒经济学家罗伯特·皮卡特教授(RobertG·Picard)的推荐,陈积银君的精心翻译,《受众经济学》这部佳作得以与中国的读者见面了,这真是中外传媒经济学术交流的一件幸事,必将对我国传媒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尤其是对受众经济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陈积银君在执教西北师范大学之前,曾在上海大学传媒经济研究中心学习、工作,并且是这个研究团队中的青年才俊。无论是已出版的《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研究》、《中国传媒经济研究1949—2004》、《现代传媒经济学》、《传媒经济是舆论经济》,即将出版的《中国传媒经济思想史》等理论著述,还是“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传媒新经济·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国际论坛等盛会,其中都有陈积银君倾注的智慧与汗水。
  当我手捧这部译稿,边读边构思序文的时候,陈积银君在学生时代就孜孜以求的身影,总是随着译稿的翻动在我的眼前浮现。作为一位年轻的传媒经济学者,这部译稿更令我为他日益坚实的攀登脚步而高兴。作为师友,我衷心祝愿并深信他有更多的耕耘,更多的收获。是以为序!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在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专家咨询组这几年,我一直负责审读《河北农民报》。审读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我觉得,一张好的报纸,应该认真遵循自己的办报宗旨和方针,牢牢把握自己的办报方向,努力面向读者,服务读者,不断赢得读者,从而使报纸本身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河北农民报》作为一张面对全省广大农民的报纸,始终坚持围绕“三农”做文章,因而深得读者喜爱,他们的一些办报理念、办报思路,很值得同行加以借鉴。    一
期刊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是新闻界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它直观地说明了新闻与历史具有某种同质的属性因此,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式纪念式的报道,也早已是新闻界屡试不爽的手段然而,把历史事件当做常规的新闻题材,用新闻的视角观照历史事件,组织经常性系列化的报道,使之成为报纸的拳头产品,继而将其打造为一张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却是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新闻创新  从历史事件中发掘新闻,当是对穆青老人新闻
期刊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是营销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环节,营销信息借助大众传媒工具传达到人群中,再经由群众之口,造成“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  在以往的营销方式中,商家把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的信息的制定和发布上,在新的传播环境和营销环境中,人际传播的重要开始突现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双向性强,反馈及时
期刊
2l世纪的今天,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在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的研究者。作为与现代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特殊行业——广告,它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在广告文案创作方面最典型的现象即“诗化”的广告文案出现——它是对传统文学艺术的创新利用,在形成民族品牌个性时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实现传统人文情怀与信息传播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广告信息的有效传
期刊
信息市场对时尚的要求越来越多,作为人们信息导航标的媒体,理所当然将林林总总的时尚信息纳入报道范围,纷纷以时尚为主题大展拳脚,成为引导时尚的主力军。报道的内容越来越时尚,行文言论越来越时尚,媒体的包装越来越时尚,一个“时尚”伴随着媒体之争的时代已经悄然无息地蔓延开来。  报纸作为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主要的一种传播媒体,毫无例外地将时尚作为报道内容的重要板块。刊登各种时尚信息之余,几乎所有综合类报纸还推出
期刊
我国是一个拥有9000万农业人口的国度,河南南阳是一个拥有900万农业人口的大市。根据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农村电视观众占据观众总量的61%;农村人每天看电视时间为166分钟,比城里人长46分钟,这些数据表明电视媒体传播的信息对农村观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据调查,全国只有1%的电视台开办了农村栏目,其中省级电视台中有1/3没有开设农村栏目,近20%的地市级电视台没有一个农村栏目。
期刊
所谓DV视听传播,是对用DV机拍摄的音像符号进行传递的过程。在认识DV给视听传播乃至社会变革方面带来了何种冲击时,有一种激进视角倾向于把DV奉作先锋、解放者的地位,并相信DV的出现已经并必将撼动业已存在的传统视听模式,譬如电影、电视,并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手段。这种乐天的观点认为,DV的出现“使得用影像语言记录一些事情,变得像用笔写字语言一样容易”①,DV已经“打破了主流媒体影像的话语空间”,②并呼
期刊
王守国,男,1961年生,文学硕士,传媒经济博士,大河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出版学术著作九部,发表论文八十余篇,获省部级学术奖七项,其他奖二十余项。2001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培训,2005年入选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2006年入选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系全国青联七届委员,全国青联首届社科联谊会理事,河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新闻真实性是一个常谈常新、历久弥新的课题。
期刊
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适应社会变化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曾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日联合举行的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中,两国小朋友所表现出来的独立生存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中国学生表现出的挫折感和对挫折的承受力都不及日本的学生。另外,当今报纸上大学生受骗被拐卖的文章愈来愈多……这些事例反映了中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
期刊
刘保全老师是一位勤奋多产的学者。他1960年被选飞行员入伍到空军部队,后改行从事新闻、宣传、秘书等工作,1979年从部队转业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工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曾历任新闻学院资料室主任、北京高校情报资料研究会理事兼人大分会主席、“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评审专家、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近些年来,刘老师曾先后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80余篇,约计700万字。他参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