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仁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l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仁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处,也是孔子追求的人类最高的道德伦理规范。孔子把仁视为人类的美德,不仅是因为仁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光环,而且在于仁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仁爱思想内涵中关于个人修养进行阐述,指出仁爱思想对自身的完善、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仁爱;现实意义
  一.仁爱思想的内涵
  (一)仁爱的本质内涵---爱人
  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涵。《论语·颜渊》中谈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爱人是成为仁者的一个必备条件,同时爱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即“爱亲”和“爱众”。
  1.爱亲
  爱人首先是从爱亲开始的。人在成长时,最先接触的群体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他们的关心与爱护下茁壮成长,尔后去接触更多的社会人。《论语·学而》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见仁的根本在于孝悌。
  关于孝一方面要做到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敬父母不仅仅是让他们衣食无忧,重要的对父母的敬爱之心。犬马也能养,父母也可以养,但两者的区别之一就是“敬”字。在今天看来孝敬父母不是给父母多少物质财富,而应该多关注父母的心理感受,让父母愉快的安度晚年。
  不仅讲孝也讲悌,《论语·学而》里面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尊敬兄长,兄长也是个人成长中重要的一个角色,与我们朝夕相处,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去爱他们,建立一种和谐的手足之情,做到这些也算是父母的一种孝了。
  2.爱众
  爱众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推广,来爱更多的人,有自己的朋友以及接触的人。“泛爱众,而亲仁”。《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从孔子所说的话看出,不问马先问仁,把人放在了首要地位,每个人都是有生命的、平等的,不能只爱自己最亲近的人,而忘记去爱身边的其他人。人生活在一个家庭中,更重要的是生活在一个社会中。马克思讲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不管自身是否愿意,人与人已经建立了某种联系,所以学会爱别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爱是相互的,只有给予了别人爱,别人才会用爱去与你相处,才能巩固两者的和谐关系。
  (二)施行仁的根本途径---忠恕之道
  关于忠《论语·雍也》里面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可以帮助别人能立,自己想达,便也帮助别人达。忠更多的是对自己本身的要求,表达了对待别人的一种态度和精神。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
  关于恕《论语·卫灵公》里面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迫给别人。一个仁者不仅会修善自己,同时也可以为别人考虑,即换位思考。恕更多表达了对别人的理解、尊重、体谅和宽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不一定喜欢,一味的强加给别人,也不利于两者之间人际关系的维护。
  (三)施行仁的外在表现---礼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恭”、“慎”、“勇”、“直”等都是人类的美德,但这些美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为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美德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之道,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具有了美德,同时又知道实现和践行美德的方法,这是仁者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礼既是行动守则,也是一种“度”。
  二.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仁爱”思想与个人修身
  1、自爱
  君子要自修其身,自爱其身,将自己修养成为品德高尚,德性极好的正人君子。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效率的社会,高节奏的生活,给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压力,事业、就业、爱情等。可是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压抑,迷茫与困顿,轻生自杀的人屡见不鲜,“仁者,爱人”,要求爱别人,尊敬别人,可前提是首先是要爱自己,只有自己健康的生活,才能更好的去爱别人。
  2、严于律己
  孔子讲“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就得不断的完善自身,严格要求自己。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深受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自制力不强的人放弃了对自身人格的塑造,成为物质世界的富有者,精神世界的匮乏者,把自己塑造成了畸形的人格,失去了做人的真正意义,孔子说过:“君子谋道而不谋食”,一个人要严于律己,遵循大道的发展方向,超越功利主义思想,做一个有道德,有思想,有自制力的人。
  (二)“仁爱”思想与人际关系
  1、孝悌之道
  仁爱思想的根本在于“孝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要求弟子们在做学问时先学会做人,孝悌是根本,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不尊敬兄长,道德素质低下,即使拥有再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一个空虚的人,甚至他可以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破坏社会的和谐,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与悌才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孔子特别强调个人的修养。
  2、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个人都会经历从出生到死亡这样一个阶段,从幼儿到年老的这样一个过程,会有一个感同身受的体检,现在经常会探讨一个话题,“老人摔倒了扶不扶,公交车上让不让座”,其实仔细想想,当这些成为一个话题时,是否应该感到可悲。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常怀感恩之心,去尊敬长辈,爱护晚辈,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这也是人所应有的基本修养。
  3、平等待人
  孔子在“仁爱”思想中也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比如忠恕之道,换句话说也就是换位思考。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可以看到许多人不会爱人了,就从大学生来看,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在他们那里忠恕之道没有起任何作用,也没有换位思考,单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扪心自问,做到了吗?人与人生来是平等的,用宽己之心待人,相信自身会快乐,他人也会快乐,和谐的社会气氛有助于人健康的成长与生活,近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仁爱”思想与人和自然的关系
  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物极必反这个道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有一天自然界对人类进行报复的时候,才发现对自然的利用是要有节制的。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这与今天所说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相似之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钓鱼的时候不用长绳系多钩而钓,射鸟的时候不射停止在巢中之鸟。这都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既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又没有对后人的需求产生危害,这不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状态吗?
  人类可以利用自然,在利用自然界时应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以牺牲自然作为发展的代价,这个代价是沉重的。孔子仁爱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与自然合一,具有一致性。在今天看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孔子仁爱思想对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树立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8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
  [3]《我们共同的未来》[R],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7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不仅对传统的产业结构造成了极大冲击,也对高校新专业的设立和传统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大的挑战。历史学专业实践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探索和构建历史学人才培养的地域化和创意化应用型新模式。  【关键词】:文化创意;历史文化创意人才;地域化;应用型  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出现、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不仅对传统的产业结构产生了极大地冲击,而且对高校相关学科和
期刊
【摘要】:从古至今腰带是人类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知道古代服饰不用纽扣而是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后来发展到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带就叫腰带。在各个历史时期,腰带的名称和形式也各不相同。腰带还是区分等级地位的重要标志,官阶高下、地位尊卑的象征,不同的人它们的腰带是有很大的讲究的,我们从腰带也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政治地位,而且还成
期刊
【摘要】:儿童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s)是指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或躯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是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之一。国内外对于儿童与青少年期的情绪障碍研究较多,而对于年幼儿童情绪障碍的研究较少,但是临床上接受咨询的幼儿情绪问题并不少见。本文归纳总结了对幼儿情绪障碍的诊断,归因,治疗,同时着重介绍了国外流行的“绘画疗法”和“叙事疗法”这两种治疗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探究王安石“义在利中“的功利思想,从“政事”的角度阐释义利,认为为国家,为人民谋利即为以;从“为己”“为他”的角度认为“为己”是“为他”的前提,义利并不冲突,义在利中,取利要遵义,在对义利新解的基础上探究王安石“义在利中”的功利思想在当代的价值。  【关键词】:义在利中;功利;当代价值  一、王安石“义在中利”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王安石作为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主持了在中国历史上
期刊
【摘要】:对历史进行评价涉及到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评价历史的主体对评价历史的事件、人物的评价包含着评价主体的主观价值维度和评价客体的事实维度。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决定了在评价历史中的价值维度,评价客体的客观性决定了在评价历史中的事实维度。对历史进行评价面临看似事实与价值两重维度的矛盾,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准确把握评价的事实与价值两重维度。  【关键词】: 评价历史;事实;价值  近年来,在涉
期刊
【摘要】:古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承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桥梁,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但传统村落保护的形势仍然很严峻。因此,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古村落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文化;文化传承  1古村落  “古村落”一直以来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在国内,通常“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比较接近“古村落”的意思,这些地方的建筑遗产和文物古迹能够比较完
期刊
【摘要】:“妈妈,我要回家”,这么一句看似不经意间发自孩子内心的话语,然而,在一些场合却能折射出社会中一些领域所处的现状。现在,由于小学老师把很多作业的监督工作交给家长,然而由于部分家长知识水平有限,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家长。因此,这些家长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学校附近的课后辅导班,更有些家长由于自身在外,将孩子全托在课后辅导班中。但是,这些家长殊不知现实中的课后辅导班无论在教学质量还是在饮食营养上都
期刊
【摘要】:在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哲学家都探讨过异化问题。例如,黑格尔阐释的客观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观、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俨然已经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揭露异化现象的队伍中,马尔库塞绝对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更是将资本主义社会各领域的异化现象描述得淋漓尽致,并加以批判。文章将从经济、政
期刊
【摘要】:纵览法国入侵之前阿尔及利亚语言的总体局面,柏柏尔语和阿拉伯语互相包容、共同存在。在法国殖民者入侵阿尔及利亚后,其所实行的“分而治之”的语言同化政策给阿尔及利亚的语言格局带来了直接变化,柏柏尔语和阿拉伯语出现了此长彼消的趋势,法语则在行政、媒体、教育等领域最终占据了主流语言地位。而法国殖民者语言同化政策起因于以法国为中心的推论及其内在的文明优越感。三种语言共存的格局阻碍了阿尔及利亚独立后阿
期刊
【摘要】:在黟县现存的古民居中,悬挂大量古楹联,这些古楹联起到了文化传承,教育后人的作用。已有研究成果不少,但其中甚少涉及的蕴含托物言志,交友方式,丰富哲理,培养人才方面,因而,有必要对此四方面的黟县楹联举例,分析其教化意义。  【关键词】:黟县;楹联;徽州  安徽黟县始建于公元前221年,历史上属于古徽州地区。境内连绵群峰与黄山融为一体,独特完美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黟县享有了“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