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良好习惯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ye8879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是以培养同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当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同学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效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同学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同学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同学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假造数据,真实反映自身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耐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 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同学耐心耐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胜利往往在于能否掌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和能否从细微处捕获事物的实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同学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坚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同学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同学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干实现科学实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同学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家长会有意识地引导小朋友自身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存地将答案告诉小朋友,惟恐小朋友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將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同学。或者同学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小朋友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同学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同学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协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同学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干使同学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耐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议“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同学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同学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同学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同学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和时捕获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笼统出事物的实质。
  四、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同学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实际中,大多数小同学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小朋友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小朋友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小朋友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久而久之,小朋友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同学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同学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同学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同学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 “备课是一种学习、提升、修炼的过程,是一种力图完善、精益求精的过程,是一种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过程,它需要每一个教师用心、用情、用力打造。所谓用心,就是要静下心来并潜心去备课;所谓用情,就是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备课;所谓用力,就是要施展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去备课。”  【关键词】 备课 知识结构 学法教法 教学资源 预设生成  曹晓红在《备课三感———用心、用情、用力》中这样写道
本文研究了狗25%Ⅲ度皮肤烧伤复合重度冲击伤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和形态学变化,以及骨髓巨核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血小板数在伤后1—5天显著减少,第7天有所恢复;血小板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力了教育的变革,教育的变革首先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养,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做学习型、导向性的导演和导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作为21世纪的年轻教师,我庆幸,我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
“老师,班上有两位同学在吵架了。你快去制止吧!”一位学生着急的科任老师报告。“去找你们的班主任!学生吵架了,那是班主任的事,与我无关”。那位科任老师漠不关心地回答道。这真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将其意思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方式。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掌握些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更有利于我们对语言转换正确
班集体的自我管理,是指在学校良好教育环境的积极影响下,依据教育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所进行的,独立自身的创造性的班级管理活动。这种自我管理的方式,可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