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大鼠表皮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作用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yi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大鼠表皮干细胞(E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作用。

方法

分离获得饲养1~3 d的新生SD大鼠表皮基底层组织,利用快速贴壁法消化、分离获得ESCs,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ESCs的形态。ESCs的培养基为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SFM),然后按照不同密度ESCs进行分组处理(A组:0.1×107/ml, B组:0.3×107/ml, C组:0.5×107/ml, D组:0.1×106/ml),每组加入含20 ng/ml的bFGF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计数,连续观察7 d;培养7 d后利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标志物巢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

结果

成功分离得到SD大鼠ESCs。bFGF诱导后,A组和B组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的数量第1~6天均较C组和D组多(P<0.05);第7天A组较其他三组多(P<0.05);C组第3天组内比较细胞数量最多(P<0.05);D组未出现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巢蛋白和NSE检测均呈阳性。

结论

bFGF有助于诱导ESCs向神经细胞的分化,而且该诱导作用与细胞的培养密度存在一定关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可调锁扣TightRope微创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8年1月无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2例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8~71岁,平均43.7岁。32例采用可调锁扣TightRope微创重建喙锁韧带(TightRope组),30例采用传统双Endobu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胸腰椎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1月— 2017年11月重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双节段胸腰椎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12例;年龄26~62岁,平均43岁。损伤节段:T11~T12 28例,T12~L115例,L1~L210例,L2~L311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14例,B
目的探讨尺神经原位还纳与前置在经尺骨鹰嘴入路钢板治疗C2、C3型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6月— 2017年1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3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19~56岁,平均41.2岁。AO分型:C2型15例,C3型8例。均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内固定。11例行尺神经松解前置术(前置组),12例行尺神经松解原位还纳(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围术期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 2017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47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的骨折所致DV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栓累及的部位进行分组,累及腘静脉及其以上静脉的血栓为近端血栓组(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38~89岁,平均67.8岁。骨盆髋臼骨折3例
脊髓损伤(SCI)后常并发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出现便秘、大便失禁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发生机制与中枢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肠道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肠道微生物构成改变、神经递质含量异常有关。评估方法主要是未有统一标准的评分及影像学方法,采用的治疗手段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笔者从NBD的发生机制、评估方法、治疗手段及护理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以期为发生机制的
钝性心脏损伤(BCI)是创伤死亡重要原因。损伤类型多样而临床类型各异,心肌挫伤可无特殊表现或仅有心律失常,多见为心动过速;较重者可出现传导阻滞直至心力衰竭。冠状动脉损伤时则可出现心绞痛。心脏震荡多在球类运动员胸部遭撞击后诱发心室纤颤和心搏骤停。心内结构损伤多出现缺氧和心杂音。心脏破裂时多有心脏压塞[影像学发现血和(或)气心包],或为大量血胸伴休克。心包疝则多为突发心源性休克。BCI由于表现多样,因
股骨交锁髓内钉已成为成人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治疗的金标准,由于股骨周围肌肉丰富,术中骨折往往难以复位并维持,如何快速微创地获得良好的复位是手术的关键及难点。近年来,张英泽教授发明的顺势双反牵引器提高了骨折复位的效率,但其仍需过多地依赖C形臂X线机。笔者将顺势双反牵引器与超声联合起来应用于股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中,探讨其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效果。
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但对于围术期管理仍缺乏临床规范或指南。为加强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围术期的规范化管理,由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损伤疾病预防与控制学组和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基础研究学组共同组织专家,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以会议讨论和调查问卷形式,制定了"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围术期管理临床指南"。本指南从入院评估、入院诊断、合并症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后纵韧带骨化(OPLL)成骨作用的影响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分别构建野生型pcDNA3.1-BMP2(WT)、突变型pcDNA3.1-BMP2(37G)、突变型pcDNA3.1-BMP2(190T)和突变型pcDNA3.1-BMP2(37G/190T)表达载体并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在脂质体介导下,将构建载体导入小鼠胚
目的探讨搭载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氧化石墨烯(GO)纳米纺丝纤维膜对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制备PLGA/GO纳米纺丝膜并物理吸附BDNF,采用扫描电镜观察PLGA/GO纺丝膜的微观结构。采用ELISA测定BDNF在PLGA/GO纺丝膜上的搭载效率和释放曲线。将NSCs接种在PLGA/GO和PLGA/G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