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的高原上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shuda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麻莱是长江黄河源头一个藏族同胞聚居的牧业县。
  平均海拔4700米的曲麻莱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长江发源的唐古拉山脉和黄河发源的昆仑山脉坐落在这里。在茫茫的高原上,有各拉丹东雅拉达泽可可西里唐蕃古道等雪山耸立荒旷奇丽的风采;曲麻莱大气含氧量相当于平原地区的一半,寒季最冷的时候气温在零下四十多度;50年代曲麻莱全县面积大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1万多人……
  张迈老人是1952年第一批走上这片茫茫高原的工作队员,也是曲麻莱人民卫生事业的创始人和县医院的第一任院长。在西宁一所绿荫覆盖的庭院里我拜访了他。高原的阳光斑斑驳驳跳跃在张迈老人满是疤痕的脸上,他无法伸直的右臂就像敬爱的周总理那样平平端着。面对这位为高原奉献了全部青春的古稀老人,面对着他颤颤微微捧出的一块镶嵌在紫檀木底座上的一发亮晶晶的子弹,我似乎重新读到了一个神圣时代的经典故事。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现代青年一再重温的故事。
  张迈他们那一次上江河源头是1952年的8月。100多个人100多匹马,后面还跟着100多峰骆驼和200多头牦牛组成的运输队,从西宁出发沿着古老的唐蕃古道走在茫茫的高原上,其间在翻越丹巴(大阪)山跋涉约古宗列曲时还和四处流亡的马步芳的匪兵有过几次激烈的交火。等到穿过龙马峡谷到达色吾沟驻地已经是这一年的10月下旬了。张迈说他就是从那时起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茫茫的高原:天地茫茫,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一条河又一条河……除了野驴黄羊藏羚羊野牦牛,有时骑着马一连走上五六天也见不上一个人影!工作队和担任护卫任务的骑兵支队在几次战斗中倒没有多少伤亡,可是在翻越5000多米的昆仑山口时,一些干部、战士却因为严重的烟瘴(急性高山不适症)而长眠在茫茫的高原上。
  张迈既是工作队员又是随队医生,而更重要的,他还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河源藏胞因为长期遭受马匪的血腥镇压而仇视汉人,张迈他们的职责就是尽快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藏族同胞的帐房中去,在少数民族地区打开工作局面。张迈学会了几句简单的藏语后就开始一个人穿行在茫茫的高原上。他骑着马,肩背红十字药箱和一支沉重的步枪奔走在牧民的帐房之间。张迈每次出发总有一发子弹是揣在贴胸衣兜里的。灭绝人性的流亡马匪对工作队员异常残暴,张迈宁肯把这最后一发子弹留给自己也不愿活着落进马匪手中。
  张迈刚到曲麻莱的第二年5月,就有了一次迷路的经历。5月的曲麻莱仍是一个狂风呼啸、雨雪纷飞的寒冷季节。一次,黄河源头的多仓部落发生了人畜共患的黑疫。听到这一消息,张迈顾不上等候前来迎接的藏族向导就出发了。他带了三天的干粮,灌了满满一水壶白酒,顶着滚滚黄沙走了三天依然没有看到多仓部落的帐房。他白天就着泉水咽一把青稞炒面,夜间捡拾牛粪升起篝火,然后蜷缩在山坡岩洞里睡上一觉。第三天夜里飘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第五天下半夜有七八只饿狼围住了张迈栖身的岩洞。惊恐万状的马挣断缰绳跑了,张迈端着步枪站在篝火后面,火苗弱了就添一片牛粪,野狼近了就打上一枪。对峙到天明张迈大吼一声一扣扳机把剩下的一排子弹全部打了出去,丢下两三具尸体的狼群仓皇逃窜,不大一会儿就消失了。张迈拔出藏刀剜下两块狼肉,然后走进茫茫雪原。那一场大雪掩埋了所有可以当作路标的东西。日子一天天过去,始终找不到一户人家。两块烧得半生不熟的狼肉也快吃光了,为了节省食物他一天只进一次餐,为了不在旅途上病倒他啃一口狼肉再喝一口白酒。每过一天张迈都要在枪托上刻下一道清晰的痕迹。在刻下第十四道时,在一座高高的山冈上忽然有一队逶迤而来的马帮!此时的张迈已经无力大声喊叫,他掏出带着体热的最后一发子弹压进枪膛对着明亮的天空扣动了扳机……
  大难不死的“曼巴(医生)”张迈一下子成了多仓部落藏族同胞心目中的吉祥之神。张迈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走进一顶贫苦牧民的帐房。一些贫苦牧民扎针服药之后病情很快好转,他们不再相信“汉人医生的药是毒药针是毒针”的鬼话,他们说:“曼巴张迈没来之前,我们多仓部落已经死了43个人,曼巴张迈来后多仓部落没有再死一个人,曼巴张迈就是我们多仓部落的‘向奇三化(菩萨)’啊!”张迈离开多仓部落时,几个青年牧民自动骑马相送,他脖子上的哈达挂了十几条。
  张迈两次遇熊都是在黄河源头的麻多肖格返回色吾狗驻地的半路上。一次是在一座大山上忽然犯了急性高山不适症:头痛胸闷,眼前一阵阵发黑,身上一阵阵发冷,心跳加快。送行的藏胞阿吾尖措赶紧燃起牛粪烧了一大搪瓷缸子开水给张迈灌上,看见脱离了危险的“曼巴”张迈依然不能骑马,于是急忙返回麻多肖格喊人。张迈就近在山坡上找到一个温暖的洞穴美美睡了一觉,觉得恢复了体力,走出洞穴爬上马背却看到一头巨大的黑熊摇摇摆摆朝洞口走来。张迈这才明白自己刚才是在熊窝里睡了一觉,他赶紧打马疾奔脱离了危险的处境。
  另一次遇熊张迈再没有这么幸运了:骑着马的张迈恰恰和一头外出觅食的黑熊打了个照面!惊马一个直立把张迈摔在地上。他一面躲避着黑熊的扑抓撕咬,一面勇敢地用藏刀和石块刺打黑熊。在生死决斗中张迈的藏刀终于刺倒了凶猛的黑熊,而张迈的脸上和身上也被黑熊抓得血肉模糊,并且造成两耳骨膜破损和右臂粉碎性骨折!
  张迈一直到1992年退休方才返回西宁。在此以前,妻子儿女都在西宁,张迈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趟。张迈他们的无悔青春化作了高原藏区的第一所学校第一个邮电所第一个储蓄所,70年代后期又开始化作通往外面世界的第一座大桥第一条公路……一身残疾年事已高的张迈至今惦念着有朝一日要重返曲麻莱看望曾经血脉相连的藏族同胞。我看得出张迈的灵魂已经永远留在那茫茫的高原上了。
其他文献
在历史教育中渗透环境意识,可健全教育对象的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确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社会责任感与文明价值观。
最初认识炳灵寺,不是佛,不是菩萨,更不是喇嘛和尚,而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关于炳灵寺的花儿:  寺沟里麻了着雨来了,  身带地草帽儿忘了。  半路上遇见尕妹了,  手拿的礼当儿忘了。“寺沟”又叫大寺沟,由于著名的炳灵寺石窟位于这条山沟里,故得此名。这一首花儿是少年放羊时,从老羊倌那里学来的。  第二首关于炳灵寺的花儿是在20年前的一部以花儿为题材的电影《黄河飞渡》中学到的一首《白牡丹》令:  左边的黄河
期刊
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作者资源的开发需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即建立健全作者档案:建立出版社自己的“马家军”;培养新作者;包装作者;包装概念;培养忠实的读者。作者资源的维护
'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学者们对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的界定有多种观点,主要是:邓大才,把90年代外出务工者叫做第二代打工者,把2000 年以后的农民工认定为第三代打工者;
期刊
著名出版家,原国家出版局副局长、国家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顾问、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顾问、新
~~雪天遭遇八只饿狼@赵光
期刊
随着地方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张,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结合我国当地政府的债务现状及实际情况,并且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分别从借债、用债、偿债三个环
黎锦熙先生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并且主要从事师范教育。他15岁时考中秀才,不久考入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22岁毕业。1913~1914年先后任湖南省立第四、第一师范历史教员,与杨昌济、徐特立同事,毛泽东
期刊
百年前在江苏宜兴城内东珍珠巷狮子巷口一个大杂院中出生的徐铸成,因着一个偶然的机缘,从此不离不弃、以半读半工的形式参与报界,终于成长为一个以“办一张绝对独立的民间报”为
民间读书报刊群体对于建构当代全民阅读社会有着重要贡献。当代出版人应该关注民间读书报刊群体,与其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