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提问技巧活用举例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ang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循循善诱。高质量而又有效的提问能够发挥引领、激发、牵动的作用。笔者近期深入细致地研读了一些语文名师课堂提问技巧,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一:这是钱梦龙老师在教学鲁迅《故乡》小说时的提问片段。
  师: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
  生(略作思考):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
  师(启发):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
  生(进一步思考):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的实现也是靠人的不懈奋斗。
  师(追问):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
  生(水到渠成):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实践行动,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只要我们为之奋斗,持之以恒,心无旁骛,便有了希望,就有实现的可能。
  这就是钱梦龙老师的“深题浅问”艺术。钱老师在这里将“深问”变成“浅问”,从“路”的基本义着眼,引申出“路”的比喻义,再启发学生思考“路”和“希望”之间的联系。通过追问,学生自然理解了《故乡》最后两句蕴含着的深刻哲理。
  运用一:这是我在教学鲁迅《社戏》这篇小说一文时的提问片段。
  师:那夜的戏好看吗?从文中哪儿能看出来?
  生:其实并不好看,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
  师:豆子真有那么好吃吗?
  生:也是一般,因为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
  师:课文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生思索探究。)
  许多文本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教者对这里精心设问,巧妙追问,有序推进,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精读,于无声处听得惊雷,于平常处见得深意,这是教师的智慧,是高明的提问。
  例二:这是郑桂华老师在教学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一文时的提问片段。
  师:生活中,如果向他人介绍“一家人散步”这样的事,一般会怎么说?
  生:我和家里人一起去散步。
  师: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这样写好吗?
  生:这样写很庄重、严肃,既写出了“我”的爱心,充满自豪感,又写出了“我”的责任心,中年人勇于担当。
  师:对,这样写就是“举轻若重”。我们可以从文中再找出类似这种写法的句子。
  这就是郑桂华老师的“换位轻问”艺术。郑老师的提问贴近学生实际,自然而质朴。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表述与课文进行比较,进而明白了“举轻若重”的写法。
  运用二:这是我在教学唐朝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的提问片段。
  师:设想一下,你在离家很远的一所学校读书,某一天,天色已晚,大雪纷飞,你要送别远道而来探望你的母亲,看着她渐行渐远,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会很不舍,默默地注视眺望着母亲。
  生:我会担心,雪天路滑,愿母亲平安到家。
  生:我会想,什么时候我也可以回家啊!
  师:那么,我们由己及人,“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蕴含诗人哪些情感呢?(生讨论交流。)
  由于边塞诗送别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离得太远,教者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诗人在漫天风雪中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为友人归途担忧、为自己归期不定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
  例三:这是于漪老师在教学郑文光写的《宇宙里有些什么》说明文时的提问片段。
  生(师让学生自由提问):课文里有这么一句话:“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万万”写成“亿”不是更简洁吗?
  师:是吗?用“万万”好呢。还是用“亿”好呢?
  生:我觉得“万万”读起来响亮,顺口。
  生:“万万”听起来比“亿”多,有强调作用。
  师: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了汉字重叠的好处,它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
  这就是于漪老师的“设疑反问”艺术。于老师在这里机智地设疑反问,激起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进而让学生意外地獲得了“汉字重叠的好处”这一知识,同时还保护了提问学生的自尊心。
  运用三:这是我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文言文时的提问片段。
  生:(先让学生质疑)“婴闻之”中的“婴”是什么意思?
  师:“婴”是晏子的名,这里用名自称,不过,文中为什么又称他为“晏子”呢?
  生:“子”是我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
  师:很好。那么为什么楚王先直呼其名“晏婴”(楚王闻之,谓左右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后又称晏子为“圣人”(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呢?(生探究研讨。)
  教者在这里由晏婴的自称说到尊称,再由楚王先瞧不起晏子到后来对他的高度赞扬,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古代人物称谓的常识,更明白了楚王的前倨后恭、仗势欺人、自取其辱和晏子的聪明机智、能言善辩、不卑不亢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例四:这是宁鸿彬老师在教学王愿坚小说《七根火柴》一文时的提问片段。
  师:《七根火柴》主要写了两个人——卢进勇和无名战士,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结合课文内容,想想无名战士在什么情况下珍藏了七根火柴?他当时怎么想的?
  生:他想每一根火柴都能给更多的同志带来光明和温暖。
  生:他想这火柴能点燃革命的烈火。
  师:无名战士这么想又做了什么?
  生:他把火柴并排摆着,夹在党证里,用硬硬的纸包好,放在腋窝里。
  生:腋窝里最不容易受潮,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时候,全想着别人。
  师: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生(异口同声):无名战士!
  这就是宁鸿彬老师的“生花妙问”艺术。“生花妙问”不是“碎问”,也不是简单的“递进问”和思维的“发散问”,而是围绕“主问题”多角度多层面的“联问”。
  运用四:这是我在教学杨朔散文《画山绣水》一文时的提问片段。
  师:关于是否要改名,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为什么要改名儿呢?就让这极美的江山,永久刻下千百年来我们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吧,这是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的。”你们觉得该不该改名?
  生:还是不改好。
  生:每个名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引人遐想。
  生:“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精神。
  生:“寡妇桥”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
  生:“望夫石”“新娘岩”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
  生:他们是桂林人民生活、感情的一种反映。
  师:也就是说增添了人文美。可是,这些故事毕竟凄惨啊!
  生:悲剧不也是一种美吗?
  教者抓住“桂林山水改不改名”这一文本资源进行拓展延伸,从内容、情感等角度展开交流,层层深入,使学生了解了这些山名的人性美、风情美、悲剧美,进而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不忘昨天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追求明天的美好。
  名师提问艺术的案例就像一粒粒璀璨的珍珠,让人久久赏玩不已。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提问时,语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善于把握时机,问出课堂对话的精彩生成,问出学生生命的丰厚成长。这应是语文教学的正道。
其他文献
选取第一批34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调查、网络调查等方法,对其就业信息服务开展情况及Web2.0技术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Web2.0
语文课堂教学中难免出现反面人物形象,这是语文重要教学资源,旨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从反面人物形象中学到更多的道理,反面人物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反而更深刻,具有很高的教育审美价值。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针对语文课中反面人物形象的教学进行简要评述,为有效促进教学互动,更好开展反面人物形象教学提供借鉴。  下面就语文课中反面人物形象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丰富联想,认识反面人物形象  在语文课中
农业部保护性耕作考察团一行 10人,于 2003年月 11月 7到 20日在澳大利亚进行了农业及保护性耕作专题考察.通过考察,对澳大利亚农业及保护性耕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汉字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历史,由口口相传的时代进入了文字记录的时代。文字是工具,它可以传承一代又一代的经验和知识,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可以承袭先人留下的智慧。一个有文字的民族,可以更早地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汉字为我们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字已经不单纯的是一种书写工具,它能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我们通过教会学生学习汉字,理解汉字,可以让学生在汉字中找到自
几何画板是一款适用于数学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它能够动态地展现出函数、图像的形成过程,所以利用几何画板解决数学问题变成了数学教学研究中的热点,也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对新
从旅游业的增值信息服务提供入手,分析了移动通信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的应用。旅游业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确保了旅游服务体系的建立,优化了旅游项目,二者之间的融合将成为一种
在社交平台急速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发展迎来新的挑战.在回顾数字参考咨询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总结了前期数字参考咨询工作的服务特点,结合国内外社交平台发展特点和实际应用
在介绍海宁查氏“兄弟三翰林”查慎行、查嗣庭、查嗣瑮生平的基础上,考述了查慎行昆仲在藏书与刻书方面的主要活动和成就及其藏书、抄书、刻书、著述之流布,并分析了查氏三兄
竞争情报服务工作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了高等学校科研人员对竞争情报的需求特点及图书馆员的服务方式,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
为深入了解博弈论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笔者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研究样本从发表年代分布、期刊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