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辩证法思想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ft9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是对自然规律加以认识和利用的的方法论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的根本性观点。自然界也可以有辩证法,这本身就是符合科学精神的论点,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加以重视和处理的文明表现形态。换句话说,这一文明的形式是在工业文明之后所必须经历的社会历史必然。由此可见,自然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互相作用的两个领域,必须要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全面发展,就是未来社会该有的生存与生活状态,本文利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资源动力,人类文明也会实现永续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生态文明 社会发展
  众所周知,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用以阐述自然界和自然科学辩证法的一部伟大著作,虽然在恩格斯写作过程中,一再向马克思请教关于自然观的问题,同时马克思本人也是大力支持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写作的,只不过当时马克思一直忙于资本论的创作,但这并不妨碍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部分的事实。它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有关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战略思想,而其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重中之重,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它关系到经济可持续的发展的前途,因此,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方面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把控着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而这一环的作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阵势。“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但相比之下,我们更需要绿水青山”,这二者矛盾吗?在笔者看来,它们并不矛盾,只是发展路上必经的隘口而已,完全是可以和谐统一的,但关键在于找对问题,找准问题,而不是急于去求答案,问题找对了,答案自然要多得多。任何问题进行简化,无非就是一个问题,一个关于“发展”与“保护”的问题,这是自始至终的一对问题,与其把它们看成一对问题,倒不如看成是相互联系著的、共同发展的的一对不可分离的因素,而它们则都隶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自然辩证法在这里的运用就是要用联系、发展、以及对立统一规律来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一味药方虽在19世纪就已经开出,科时至今日,与时俱进仍然可以“诊断治病”。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起源的基础,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基础就是来自于自然界,按照达尔文的说法,人是从自然界中产生,并一步一步进化而来,人在进化为人的过程中是从自然界中不断索取自身所需,顺应“适者生存”,到后来的人类社会逐渐生成,作为生物的人类具有了社会性,才称其为人。中国有句古话:“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确本该如此,更何况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向自然索取,这毫无疑问。自然辩证法在今天看来,就是要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论断来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征服。进而更好更快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而用于更好的指导美丽中国的建设步伐。而如何用自然辩证法思想去有效的指引生态文明的建设,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三点做起:
  第一,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这种关系并不是一种敌对状态,更不是尔虞我诈,而是像一种共生系统一样,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说的再具体些,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这种关系说起来简单,可真正实行起来,并且做到身体力行是具有很大难度的,观念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是深入骨髓的,不会轻易改变,这一工作的展开自其订立之日起,颇显艰难险阻之困顿。在笔者看来,要想实现这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做到尊重自然规律。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也不例外,有其自己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其自己的法则,这种法则不是人类所赋予的,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而人类要做的就是尊重和遵守这种规律和法则,在一定意义上尊重是遵守的大前提。其次,要协调好科学技术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固然是会推动经济发展的,固然是会带来经济红利的,固然是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可若要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这份代价未免显得太过于沉重了,多年以后,于子孙后代该如何交代。相反,我们换一种思路,科技的振兴反过来形成对自然的保护和合理开发,那这样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岂不更能持久。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只是想到该如何解释世界,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造世界”,如今我想应该再加上一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保护中改造世界,这个世界在这篇文章中暂且定义为自然界。最后,应该让广大人民提高这种保护的思想意识,政策固然可以靠强制力进行实施,但是这不持久,真正的可操作性是让政策深入民心,主动地接受。去农村地区进行宣传,露天公益电影的播放,相关主题文艺晚会的开展,在这一方面毫无争议是要与文化相结合的,这是一种总体性的体现,更说明了对自然的保护是一件系统的工程,在其中需各行各业尽心尽力,共建美好家园,始终秉记对自然的保护就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爱护。
  第二,开展新能源建设,大力推进可再生资源的研发
  毛主席讲要实事求是,要踏实苦干,更要脚踏实地。问题有了,那就得找对策,时间是宝贵的,不能够在重大问题上模棱两可,犹豫不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制定出最优化的方针政策,这才是基本之道。民营经济现在看来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处,不仅体现在就业率和经济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今后更应该在新能源等与此相关的设备生产方面做出更突出的贡献,那国家在这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包括:在政策方面的利好、在税收方面的支持等等。其次,除了企业的问题之外,起主导作用的政府要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事实证明:政府的方针政策是可行的,是有成效的。在沿海城市的广大农村地区,森林的保护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植被的覆盖率明显是增加了的,成片的森林在中国沿海地区蔚然耸立,这就是“金山银山”。本来经济的发展就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加以促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这是大环境下所孕育的产物,也是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所达到的发展阶段,由不得在此阶段有所停留、有所顾虑,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要经历这个阶段的,而谁在这个阶段处理得好,未来的发展道路就会更加顺利。当务之急,加快企业转型,让污染企业加速整治,不要害怕眼前的得失,因为未来的生态红利是巨大的,而且,作为企业更应该有一种担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才能过走的长久,否则就如同大多数的中国企业一样,如昙花一现,倏忽而已。   第三,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主动力,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首先,让人民意识到过去的不良的发展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莫大的破坏,现在要抓紧恢复与修复,树立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然观。像生活垃圾的处理要分类,现在农村的广大地区实行垃圾桶分类处理工作,就是要做到让老百姓有这种意识,所以把工作做到位、做到细致。像建筑垃圾的处理,农村河流的保护,都是各地要抓紧加以处理的棘手事件。观念的改变太不容易了,所以要加强村民自治中的自我教育的环节,真正的将保护环境落实的实处,真正的做到身体力行。其次,要提倡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做到到某地旅行,随手带走自己的垃圾,不要在名胜古迹上乱写乱画,对此相关部门可以加大罚款的力度,让出行者始终保持一种绿色游玩的红色警戒,当然这只是要提高广大出行者的意识而已。共享单车的出现,尽管在管理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可他确实为保护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既然这一出行方式的发明出发点是好的,那下一步是不是应该加强整治,让这一绿色工程继续发光发热呢。降低公交的收费,完善公交车上的环境,让乘客有更好的乘坐体验,各地区开辟公交线路,减少乘公交车出行拥堵的情况,让人们接受这种出行方式,实实在在感受到这种出行方式所带来的便利,这样对于环境的保护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再次,加快“双气”工程的覆盖率,让清洁能源进入千家万户,有的地方的相关调研返回来的数据表明:老百姓不愿意接双气的原因是价格太贵。那么如何降低价格,这是有关部门的事情,这个事情解决了,也就是老百姓的重大关切解决了,那自然这个工程就能推展下去了。最后,要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个可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因为在当下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新奇事情的出现,人们总是愿意去尝试,而这其中往往伴随着对环境的破换,我想,在诸多工程中,这一条的推进是最慢的,也是最可靠的,因为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了,带来将是整个社会发展观念的改变,那影响将是巨大的。
  今日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正铿锵前行,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理念也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尊重生活,尊重自然,健康的活着,做有意义的事。”在保护自然的道路上势必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具体到个人要身体力行,最重要的是保护环境这种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原理武装大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这一对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却又紧密联系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用实际行动去描绘一幅美丽中国的新画卷,
  【参考文献】:
  【1】许国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J].人民论坛,2019(09):54-55.
  【2】吴启迪.不忘初心 创新发展 面向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新时代——在中国自然辯证法研究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12):3-9.
  【3】李润虎.“中国自然辩证法智库论坛”第一次会议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12):119-120.
  【4】李本洲,李东升.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理论月刊,2018(12):35-41.
  【5】丘亮辉.自然辩证法在一些历史的关键点上影响了社会[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05):100-105.
  【6】陈伟.新时代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9(03):1-12.
  【7】许国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J].人民论坛,2019(09):54-55.
  【8】李娟.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40年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02):33-42+158.
  【9】张友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作为[J].红旗文稿,2019(05):22-25.
  作者简介:邹怡(1997-),女,汉族,籍贯:陕西省渭南市,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字幕翻译在影视行业中显得愈发重要。成功的字幕翻译不仅有助于观众理解影片内容,还能促使影视产品产生巨大的商业效益。然而,就目前国内翻译的研究结果来看,字幕翻译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科学的翻译标准和翻译理论作为指导。本文试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的视角,对动画片《逗鸟外传:萌宝满天飞》成功的字幕翻译进行个案研究,希望能引起翻译界对字幕翻译的重视,并为今后字幕翻译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
期刊
在贡山县城北的独龙江公路起点,耸立着一座指路牌:“通向全国最后一个未通公路的少数民族—独龙族聚居区的公路—独龙江公路。”这条全长96公里,穿越高黎贡山的公路,是专门为生活在独龙江流域的4000多独龙族同胞修建的,仅按山岭重丘区简易公路设计和建设投资计算,受益人口人均高达3万元。就是这条五彩路,一头连接着祖国内地,一头连接着全国56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独龙族。  独龙江和独龙族的变迁,是怒江傈僳族自治
期刊
【摘要】:识别和描述在多数组织中,已经逐渐变成服务大客户的重要内容,并且还可以为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和企业带来明显效益。本文针对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大客户描述和识别进行分析。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 大客户 描述与识别  在现阶段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局势下,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大量的商机,但是由于市场变化,企业想要在这种竞争行列中占据领先地位,就需要提升经营手段。客户关系管理工作是一个大型投资项目,关乎到企
期刊
【摘要】:值班律师制度作为“审判中心”改革有序推进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落地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协同制度,其本体范畴的薄弱,法律帮助有效性的流失是造成基层法院律师辩护全覆盖实施难的症结所在。本文以基层法院刑事审判辩护律师全覆盖实施的困境和路径为视角,提出现阶段将其纳入法律援助制度的轨道,完善值班律师制度,优化法律援助制度对相关试点工作及改革取得长足实效具有意义。  【关键词】: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值班律师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艰巨现代化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向现代化政党转型,是一个政党继续保持其执政地位与实现国家善治的必经之路。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政党现代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认清现状的情况下探索政
期刊
【摘要】:伴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升。体育赛事节目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围绕体育赛事节目形成了全方位的产业链,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快速增长点。面对层见迭出的网络盗播问题,体育赛事节目的法律性质和保护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司法实践中的处理方法也存在诸多问题,体育赛事节目在著作权法中寻求保护显得相当困难。从体育赛事节目研究出现的问题,法律性质和保护建议展开论述,有望可解决当前问题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举足轻重,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在全世界范围内宣传本国文化。旅游资料作为一种直接面向各国游客的宣传资料,注定了它会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景区的旅游资料通常涵都是引经据典,文化意象在其间随处可见,如何正确英译这些文化意象成为宣传我国文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期待视野是姚斯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读者的重要性,充分考虑读者的审美倾向等因素,同时又提
期刊
【摘要】:当今印度是一个拥有10亿人口,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新兴大国,并且被普遍认为是将来世界多级格局中十分重要的一级。不过拥有上百个不同民族与宗教的印度在独立之初,其发展前景并不被外界看好。当时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印度这样一个民族众多,宗教复杂的国家分裂与内乱是大概率事件。不过从印度独立70多年来的历史上来看,虽然宗教冲突、民族矛盾、分裂势力一直存在,但是印度还是维持了其统一局面,并且随着印度的国际
期刊
【摘要】: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各项机制的建设完全,乡村振兴成为了当前比较重要的话题,开展“1+2”党建引领机制助力乡村振兴,坚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将金融服务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更好的发展“三农”政策。在党的正确指导和带领下,坚持走习近平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深入党的各项工作,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核心力量, 探索实践中推动乡村建设,带领人民群众不断谱写乡村振
期刊
【摘要】: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在随后发的一系列文章中,路德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神学思想,其中对文本最重要的是“因信称义”,基于这个思想,路德延伸出了禁止行乞原则,并发动了一场旨在消除乞讨群体和改变救济穷人方式的济贫改革。然而,禁止行乞原则不是济贫改革的等同物,而是济贫改革的一个步骤。笔者认为,路德的“禁止行乞”原则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德国的行乞者数量,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