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子》中“不言之教”的隐性教育思想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whuoc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子“行不言之教”的隐性教育思想,不仅阐释了 “道法自然”,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自身的规律办事,教学中循序渐进;还强调了“不弃人”的关爱精神,力求创建隐性教育资源,做到“润物细无声”;最后,隐性教育不是“一发不可收拾”的,而是可以并且应该为我们有意识的调节和控制的。教育者应善用“以身观身”的方法,提高对隐性教育发挥作用的自觉性和敏感性,及时调节,从而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老子 不言之教 隐性教育 思想
  老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道家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其姓李,名耳,字伯阳,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传说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老子》。该书成于战国中、前期,基本上保存了老子的思想学说。老子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对中国两千年文化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1]。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崇尚显性教育思想,老子特立独行,提出“行不言之教”。在《老子》一书中,并没有对老子隐性教育思想的论述进行系统阐述,其他学者对老子“不言之教”隐性教育思想的专门论述也相当少,因此本文就老子的隐性教育思想做了一些探讨,以揭示其深刻内涵,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老子的“不言之教”内涵
  (一)《老子》中透视着的教育思想
  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亲身积极从事教育活动,奠定中国古代显性教育的里程碑不同,老子将自己的教育主张深深根植于其对社会问题的阐发和议论之中,并且与其哲学思想保持一致,具有极其深刻的含义。老子的隐性教育思想虽不像显性教育那般辉煌,阐述也不如儒家那样明确具体,但深究《老子》中的内容,仍可看到老子的教育思想。
  《老子》全书共81章,主要阐述以“道”为中心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但同时也包含着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在本书中,老子的教育思想一览无余。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道”及“人性论”;教育目的思想是“上士闻道勤行”;教育理念思想为“不言之教”;教育过程思想是“观、明、玄览”;教育方法思想为“自然无为”[2]。老子从人性本于自然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一套理想人格道德品质修养的方法,包括了不争、知足、贵柔等教育主张。
  (二)“不言之教”——隐性教育的代名词
  老子深邃的思想中对隐性教育的印证主要集中表现为老子“不言之教”的深刻内涵。所谓“不言之教”,是指教育者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为人们树立典范,通过身教来体现教育要求,使被教育者得到启示,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然而“行不言之教”并不是真的“不言”。老子认为,“言”应合乎自然原则,要“言”得少却“言”得精,合乎自然而无为。“悠兮,其贵言。”对于教导者来说,取得成功是轻松愉快、悠然自得的,受教育者则愉快地接受教育,欣欣然我们自然如此。这样的教学,教与学双方皆大欢喜。
  据《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记载,老聃送孔子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望汝切记。”此外,孔子与老子行至黄河之滨时,老子问孔子“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作为孔子老师的老子,除了以身示范之外,还通过言语教育。这正说明了老子的“不言之教”包含着两种含义:其一严格要求自己去做,自若其身,为天下表率;第二,“多言数穷”, 言是有限的,总有穷尽之时;虚为无限,永不穷蝎,所以“ 不如守中”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
  二、“不言之教”隐含的思想体系
  (一)“道法自然”———隐性教育的指导方针
  “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一个“道”是名词,指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意为说出的意思。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言语有限,要实现教育,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一词,所指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3]。即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按照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办事。“不知常,妄作凶”不了解常理,轻举妄动,就会招致凶险[3]。了解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对于教育者开展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具有“受教性” 的人的身心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发展速度的不均匀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等规律。由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这样一些自然天性,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 因” 其发展,而不能“ 逆” 而施教[4]。
  按照规律办事,并非只是消极地等待,“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教师的作用力)与(教师给予学生的空间)是相对的,两者配合才可产生利用之效。以人而言,“无”代表了创造发明之可能性,亦即在“有”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既定的模式,发挥创意与想象,由此推展文化的进步[3]。反观到教育层面,教师在培养学生时,除了自己的作用力之外,更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想发展空间。只有教师的作用力带给学生便利,给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在接受显性教育的同时受到良好的不强迫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二)循序渐进——隐性教育的原则
  《老子》第六十四章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合抱的大树,是从小芽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土堆起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底下跨出的。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隐性教育是慢慢渗透的,学生通过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等各种因素,在各种暗示、有意识或无意识、情景效应等方式下接受教育的。老子的循序渐进教学思想正是对隐性教育原则的深刻解读[5]。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老子无意推广“德行”(如仁义)。因此,在这里的德应指禀赋。早些准备,不断累积禀赋;不断累积禀赋,就没有不能克服的事。人的禀赋并非封闭自足,而须在生命历程中依循“道”的启发,进行动态开展,亦即不断在做“深根固柢”的工作。“为学日益”,在老子眼中,探求知识,除了用功与恒心之外,别无他法。学生在学校受教育,就是不断积累,不断前行的经历。因此,教授者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反者道之动”,遵循个人发展的渐进性规律,是老子对于隐性教育的观点之一。   在教学中,老子要求教者和学者都要树立“ 难易” 的观念,要从思想上重视这一过程,在付诸行动时不可跟等,而是要遵循“ 图难于易, 为大于细”的原则,扎扎实实从细微处开始,经过点滴积累,汇涓成海,最终成就大功[6]。假若违反这一规律,急于求成,不切实际地盲目进取,只会导致失败。老子用“ 跤者不立, 跨者不行” 即为了求高而踞起脚跟,为了求快而跨步前行,这都是不能长久坚持下去的,形象地说明教学中希图一墩而就而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法是完全错误的。
  (三)“无弃人”———隐性教育下的正向师生关系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意思是圣人常善于挽救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能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可见,老子不仅从总体上注意到“不言之教”的重要意义,还具体地关注到了师生关系这种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老子也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圣人自己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心。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以使人人都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守信。这段话本是讲治国者对待人民的态度,但也可以应用到教师对学生应持的态度,即教师首先要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的做到“无弃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隐性教育有正向和负向之分。正向的隐性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负向的隐性教育则产生消极的影响。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的师生观在于首先基于学生自身的潜质,区别对待,不刻意引导学生往自己不愿的方向发展。
  “无弃人”是教师敬业精神的表现,更是教师关心学生的体现。在“善救人”“无弃人”思想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们产生一种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陶冶人们的情操。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希望,不抛弃学生,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言行等。
  (四)以身观身——警觉隐性教育的效果
  《老子》第五十四章中提到“以身观身”,从我的自身去观察别人,从我的邦国去观察别的邦国,而能够知道他人的情况,通过此种方法知道天下的情况。在教育中,隐性教育的效果也是可以通过对个别学生的观察而推知其他学生。也就是用“以身观身”的方法来警觉隐性教育的作用效果。“以身观身”的方法——通过学生某些具体的细节行为表现来体察隐性教育在学生内在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知道现在仍能在实践教学中借鉴。正因为有正向感染和负向感染的功能,因此我们应加强隐性教育的顺向功能,而尽力避免其逆向功能。
  参考文献:
  [1]杨昌洪.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P59
  [2]张传燧.解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P56~64
  [3]傅佩荣.解读老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P1~120
  [4]吴红兵.“行不言之教”析义—老子的教育思想发微[J].社会科学动态,2000(2)
  [5]陈玲.老子“不言之教”的隐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3)
  [6]米靖.老子论教育[J].中国道教,2001(6)
其他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
为扩大Typhoon FLA 9500激光扫描仪的应用范围,将磷感磷屏放置在Fluor stage荧光凝胶扫描台上,利用Phosphorimaing程序进行扫描,清除磷屏的磷感信号,实现磷屏重复利用。这一
摘要:新课改要求对初中学生进行优良的素质教育,成功的音乐课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音乐理论基础,而且还要让学生感知到音乐的多种美。本文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一主题,从课堂导入、课堂实践、科学表达、学生互动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音乐课堂 教学效果 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身心愉快,掌握审美知识,具备审美观念,把学
新春伊始,职业教育传来福音:今年起宁夏采取多项举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将告别“缺钱少人”的状态,转而成为教育领域的新热点。“十五”职业教育昂首阔步从2000年到2
期刊
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教学方法主要是品评、朗读、背诵。通过品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逐步提高学生
我首先简单介绍几个年轻批评家的情况。蒲鸿,是我正在带的研究生,已经毕业的研究生有段君和盛葳,近年来进入了批评家队伍,都很努力。鲍栋读研的时候我已经到清华来教书了,他是王林
为加强学生对分光仪调节和使用的理解,结合光路分析,对平面镜和望远镜主光轴之间夹角与十字像在分划板上位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证明了“二分之一”调节法在分光仪
目的:探讨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2例白内障患者采取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患者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92例患者的
很多人尤其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去体检机构或因头晕头痛等不适进行头部CT或磁共振影像检查后,被告知:腔隙性脑梗死(腔梗),请到神经内科就诊。没啥症状,
目的:分析和探讨PPH技术治疗重度痔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3/2014-03我院收治的58例重度痔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