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土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dgfhd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一望无际,漫山遍绿,成片的麦子随风舞动。
  我的童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这充满回忆的麦田里度过的。每次放松时间,这块土地是我们必去的地方。我们一起嬉戏打闹,一起堆砌属于我们的“泥土世界”,我们赤脚在松软的泥土上面肆意奔跑,累了随地一趟,饿了树上的果子便成了我们的干粮。泥土已然成为我童年生活中的一部分。
  尽管现在我已经长大了,但每次回到家乡,看见那一堆堆熟悉的泥土,身体里一股幼稚的劲儿又涌现上来。我忍不住脱掉鞋袜,和从前那个光屁股的小屁孩那样,和小伙伴们在这熟悉的地方撒腿狂奔。阳光为我们助兴,微风为我们欢呼。汗水滴落在泥土上,笑声洒满田野,全然一个未长大的野孩子。也许,只有在这最熟悉的地方,我们真实的内心才能毫无保留地完全释放出来。
  “天上的星星真美啊,真想摘一颗。”
  然而,任何事物都会离我们而去。由于家乡要改造,这原本望不到边的田野,被一步步地蚕食。一座座高楼,一条条公路,让田野伤痕累累,幸存下来的也只有一小块田地。我们玩耍的时候,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此时的我们,已经懂得珍惜了。
  我们知道,改造并不会停止,田地也终将会迎来完全沦为住宅区商业区的厄运,甚至连我们那生活了十几年的老房子,也会灰飞烟灭。许多年之后,这些黑乎乎的泥土都会化为记忆。不知在多少年之后,我们走在覆盖在泥土上的公路,住进搭建在泥土上的高楼中的时候,是否会想起,我们曾经流连于这片土地,我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肆意奔跑,我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我们曾经在这边片土地上躺着数星星……它们终将会离我们而去,但在我们的记忆中,始终有这么一块无边无际的土地,带给我们快乐,给予我们自由,赐予我们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我们不会忘记,那甜甜的泥土。
  二
  小站的屋顶上总是飞扬着田野里泥土化成的尘土,铁轨枕木缝隙中长满了杂草。小站平均一个月只有几辆车经过,而且大多數为货车,即便是客车,上下的旅客少之又少。
  小站就在我的村子旁边,平时饭后,我总是喜欢到这儿散步,呼吸这边的清新空气。车站旁边是一片茂密的丛林,铁轨深入其中,略有几分曲径通幽之感。
  小站旁边有个明净整洁的小木屋,屋前有个院子,整齐地划分为一块一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藤。三棵大树铺开树荫,把整个小站给遮住,夏日的阳光从树叶缝隙中洒落,金光点点,给小站笼上一层温馨、美好的氛围。
  小站的屋顶还是用瓦片铺排的,一到下雨天就漏水。窗户的玻璃上长满了裂痕,连站牌上的三个大字都已经脱落,即使能够看清,也显得有些凄凉。唯一看得顺眼的只有地面。站长是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他每天都会早早起身,拿起大扫把把地面扫得干干净净。“即使一个月只有一辆列车经过,也要天天保持地面清洁呀。”老爷爷笑着说。
  时光一天天过去,小站也随着时间推移愈显沧桑。
  直到有一天,政府由于要改造农村,况且小站停靠的车辆实在太少,决定停用并拆除。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很不服气,我们出生开始小站就是我们的乐园,凭什么说拆就拆呢!站长老爷爷是个和蔼的人,我们天天和他一起打扫小站,一起聊天,一起玩乐,我们都不希望这样愉快的时光就此离去。站长老爷爷却很平静,淡淡地说:“哎,拆了也好,我也终于可以退休啦,哈哈!”尽管嘴上这么说,但他眼底的不舍与伤感却无法掩饰。
  今天,是这个小站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了,它也将迎来它生命中最后一趟列车。站长老爷爷依旧早早地起床,早早地打扫地面。我们也来帮忙。我们默默地打扫着车站的每一个角落,一言不发,每个人都专心地做自己的事情。偶尔放下扫把环视小站,仿佛要在临别前记住这里的一切。
  一日无语。
  傍晚,小站的最后一辆列车即将进站。老爷爷戴上红袖章,拿上小红旗,平静地站在站台上指挥着。夕阳涂红了他脸上的微笑。
  列车缓缓进站。门开,还是和以往一样,车上只是稀稀拉拉地下了三四个人。发车铃响,随着老爷爷的红旗舞动,绿皮客车缓缓开动。明天,它的行程表上将不再有这个小站的名字。
  目送着列车驶离车站,老爷爷有些颤抖地对我们说:“回家吧,孩子们,明天不用早早起床来帮忙啦!我也终于退休啦,哈哈!”他爽朗地笑着,两行泪水还是忍不住从他的脸颊上滑落,在他脚下的泥土上发出清脆的“嘀嗒”声。夕阳把他有些落寞的背影拉得很长很长。
  第二天再到车站,已是大门紧闭。
  过几天无意中路过小站,发现大门被贴上了封条,红色的“拆”字在白墙上格外刺眼。
  小站被拆的时候,我是亲眼目睹的。推土机毫不留情地把脆弱的小站轻轻推倒。履带碾过以往我们玩耍的地面,仿佛碾过我的心。
  消逝的小站,回不去的故土……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喧嚣到头是安静。有些极其热闹的地方,有些异常火热的场面,有些时势红火的人,似乎会有清静的一天。谁会料到,这昨天的奢华饭局,却成了今天冷清的楼堂。我为这豪华“变脸”的奢华远去,生活回归了理性与平静而欢喜。  当我来到这曾经吃喝的豪楼不是吃喝而是做健康体检时,就叹这不久前灯红酒绿的饭局,怎会变成悄声细语的体检中心。我曾在这里大吃豪饮出一身毛病,却要在这里为曾吃出的毛病做体检和为病症开药,这多么滑稽和具
期刊
第一次见到你是中午,你还吊在你妈奶头上,走近你们母子,你划拉着小短腿,想跑,歪歪扭扭跑了几步,随看我的脚步靠近,你把头埋在草丛中,鸵鸟一样,我停下来,想转身走开,你却抬起头来,两枚黑眼珠儿泛着光泽。  我想我有点走不动了。  我揪着你后颈把你拎起来,你四条小腿自然下垂,不挣扎,可能还嗅了嗅我的鼻子。而你妈妈却远远地站着,不理不睬,不吠不凶,似乎是打酱油围观的,这一切与它无涉。毕竟你是有妈的孩子,轻
期刊
我家的柿子树,栽种在老屋猪圈的北墙脚下,已经有42年的树龄。  大侄儿出生那年,父亲喜滋滋地栽下了这棵柿子树,他选了一棵一年多的软枣做砧木,割出个倒“T”字形的切口,接芽切成倒“盾型”,把接芽严丝合缝于切口处,叶柄朝上,这种嫁接法为“倒接”。最后,父亲从口袋掏出捆绑切口的布条,谨慎地从上往下缠起,叶柄和叶芽留在布条的外边。阳光慢慢躲过沟边的椿树,越过南墙头,正好落在软枣树上,新接的芽片儿便闪着细小
期刊
年轻的时候,我曾怀疑母亲和父亲之间是否真有爱情。  母亲和父亲的婚姻,是他们的父辈在抗日的腥风血雨中“许下”的。当年,抗日的烽火燃烧到胶东这片土地,我的姥爷和爷爷双双投身到抗倭的斗争中。他们一起制土雷炸敌寇,一起夜袭日伪炮楼,也相约,革命胜利后让彼此的儿女结亲。  淮海战役后,再度负伤的父亲拖着一条残腿转业到地方,他第一次见到了小他五岁的母亲。第二次见面,他俩是结为夫妻。母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美人,
期刊
随着命运的波动,我换了工作。跟在一个中年男人后面学写材料。  他中等身材,黑黑的脸庞不苟言笑、稀疏的已经快要盖不住头顶的灰发,更让我印象深的是他有一双犀利的眼神,在那眼神里,我能读出威严,不,更确切点说是让人不寒而栗。我是在极热的三伏天的上午报到的,可是,自见他以后,我心里就生生跳出个“冷”字来。他让我想起了包公。  介绍我来的领导,临走时不断地叮嘱我说:“你要勤快些,比他早一个小时到办公室,打扫
期刊
春蚕为什么吐丝?春风为什么溫柔?春燕为什么呢喃?春水为什么奔流?啊,心中有锦绣。  丹青为什么挥洒?歌声为什么温柔?山花为什么盛开?大地为什么丰收?啊,心中有锦绣。  责任编辑:蒋建伟
期刊
祖母生于民国初年,裹着一对三寸金莲,举手投足间尽显民国范儿。祖母十八岁嫁给祖父后,为我们家族诞下了四儿二女,可谓劳苦功高。祖父英年早逝后,便跟随我叔父生活,我们与叔父虽不在同一屋檐下吃喝拉撒,却共同生活在一个镇上,所以,我幼时隔三岔五由父母带着去看望祖母。我自幼长得头大脸圆,白净勤快,加之嘴甜,甚得祖母宠爱。每次去看祖母,祖母总会柔柔地拉着我的手,关切地嘘寒问暖。而后,挪动着碎步,蹒跚进房间,从古
期刊
大地安睡,她的身体里藏满风暴。  百香果在里面蕩秋千,一种声音进入她的血液,甜蜜而又强烈。我听到自己的灵魂被敲响——那些笨拙的诗句,就像脆弱的骨头,穿过小花园,裹挟着琐碎和积存已久的温暖。  它们在语言之外,帮我呈现出诗的体温。  责任编辑:青芒果
期刊
双休得空回老家,便带儿子去了一趟他父亲的母校——春晖中学。  他带我们去他原先上课的教室,告诉我们放学后怎样溜到后面的小山坡上摘杨梅,怎样在春晖桥上大声背书。但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感兴趣的是这儿曾经出现过的那些如星星般在文学夜空闪烁的名字:夏丏尊、朱自清、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蔡元培、李叔同、柳亚子、张闻天……我好奇,这样一个小小的远离都市的学校是怎样如一个巨大的磁场,把这么多的名人吸引到这儿
期刊
在一次整理标有“永久”存期档案的时候,我发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县级领导的手稿,令我倍感一个时代的真实。  翻开发黄的书页,一股几乎是发霉的味道从档案袋中透过来。最上面的卡片上赫然标明年代、卷宗、内容、标题、作者等文字,用黑色钢笔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就。后面就是相对应的一些打印文件。上个世纪50年代的打印稿,還是繁体字,我看了几眼,有些都不认识。我们今天使用最广泛的简体字就是从这些繁体字中简化而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