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艺术类学生作为当今高校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就业压力正在日益加大。提前制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这类毕业生就业是十分有必要的。良好的学习状态、优良的学风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就业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从艺术类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误区,重点对学风建设在艺术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导向作用进行了具体论述。
[关 键 词] 艺术类学生;学风建设;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172-02
相对其他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艺术类学生可选择的就业岗位不多,所处的就业环境更加严峻。在了解所学专业、准备从事行业和社会需求的同时,结合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专业能力、自我需求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确立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路线,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规划非常必要。
一、艺术类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风建设不单指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状态,其范围还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是否得到全面发展。学习是学生永恒的话题,亦即对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对艺术类的学生还包括艺术审美、艺术欣赏、艺术创造、艺术表现的能力。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由于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类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艺术类课程的学习上,文化基础薄弱,文化素质不高。到了大学以后,艺术类学生在进行基础必修科目以及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存在严重偏科问题。
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的表现是:
(一)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
初入大学,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正确认识,以自我为中心,在没有符合自己的“择业观”的情况下出现厌学,或者除了本专业什么都想学的情况,产生无聊、空虚、迷茫、焦虑等不良心态,在不能及时调整情绪的情况下一事无成。部分学生在上学期间沉迷于游戏,在高校学习期间“混日子”,完全没有学习计划,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更没有主动学习,全凭兴趣发展。[1]
(二)组织纪律松散,学习态度不端正
艺术类学生往往体现出这样的思维及行为特点:形象思维多于理性思维,情感和想象力丰富,做事灵活,易于感知。个性更加鲜明,喜欢自由奔放。艺术需要创意,就是与众不同。表现在学习生活中就是缺乏理性,逻辑性不强,做事缺乏严谨。
由于没有了高中阶段老师的耳提面命和升学压力,没有了家长从早到晚的监督,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的学习是轻松的,因此对课堂缺少敬畏感,对教师缺少崇敬感,认为在校学习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家长。
(三)学习方法有误区,被动学习为主
艺术类学生专业学习和普通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又殊途同归。艺术类学生更加侧重于实践,以师范学校音、体、美专业学生为例,在课程安排中不难发现,更多地侧重于集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活学活用,但是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部分依然存在消极态度,需要教师对此类现象进行深入引导,让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在良好的理论基础上,理论联系实践,夯实专业技能,达到学以致用,事半功倍。
在学习方法上,大部分学生存在惰性心理,乐于自我享受,缺乏自律性,娱乐为主,学习为辅,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造成学习基础不牢固,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大部分艺术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存在误区
(一)职业生涯规划“无用论”
有的高校在大学生的本科教学安排中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分为上下两门课,并将其分别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2]然而经过对学生实际就业情况的调查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未曾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归根结底是認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无用的”,同时教师未起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本科教学课程安排中虽然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但很大一部分是流于表面的,大学生对此课程不够重视,甚至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要么就是为了完成课堂作业,为了规划而规划,为了拿学分而敷衍了事,停留在毫无意义的表层学习;要么就是觉得职业生涯离自己还很遥远,现在提前规划说不定会遇到后期的变化,没有太大作用。在这样的心态下,即使学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教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远未达到教学目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等于美好愿望
要想在就业过程中达到心之所向,就要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做到行之所往。
相对普通专业而言,艺术类学生在就业方向以及社会的应用范围较窄,这是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环境中的劣势。并且大部分艺术类学生对自我认知不确定,泛泛而论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会变得不切实际,难以实现。在认识与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需要不断认识自己,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一些毕业生对职业规划目标没有很强的意识,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没有清晰的目标,主要表现为其职业生涯规划仅制定了一个笼统的范围,并没有明确自身要从事什么岗位工作,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专业领域所在行业还不太了解,这样,毕业后的就业便成了一道难题。 三、以学风建设为抓手,引导艺术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一)思想导向作用
1.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在此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更应将以德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辅导员、班导师、任课教师要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因人施策,开展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就业与择业过程中保持乐观的心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2.环境引导:实现家校合作
通常我们将学生的学习环境分为“家”和“校”两个因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绝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普遍心态,实际上大多数学生走上社会后都要成为社会平凡而普通的一员,但平凡的工作岗位也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家长首先要有对社会职业的正确评价及对社会分工的正确理解,从而引导子女树立职业平等观;学校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学风环境的营造则对学生身处的环境至关重要,良好的朋辈竞争可以促进学生良性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专业基础。
(二)行为导向作用
1.提供竞争机制和平台
第一,学风建设要始终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了解学生整体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平台。按照对艺术的发现、理解、欣赏、创造的基本规律,充分开展贴近学生发展需求的竞赛活动,注重学生主体发展需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展示,自我发展,提升个人竞争力。
第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创业课外活动的目的,并非讓每位学生都去自主创业,而是挖掘学生潜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勇于接受失败的心理素质。
第三,注重平台建设。为学生搭建畅通、丰富的网络就业平台,通过规范发布岗位需求,推行视频招聘、网上远程面试、签约,降低企业招聘成本。
2.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学生的本职就是学习,然而大环境的诱惑却在不断增加,抖音、游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休闲方式,网络的双刃剑在艺术类学生中尤其明显。网络新媒体既可以成为艺术类学生不断接触新鲜事物、拓宽眼界、实现自我发展的灵感源泉,又可以成为阻碍其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学校要把握新媒体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新媒体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也可以运用新媒体促进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规划的教与学活动。
第一,了解学生发展需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侧重、有步骤、有层次地做好学风引导工作,关注艺术类学生常用的竞赛网站,引导学生主动参赛。在比赛中,给学生不同的选择空间、不同的选择形式和不同的选择条件,使学生的个人潜能和力量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对学生精准帮扶。前期需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名册,组织专题帮扶会,在校做到朋辈引领,及时沟通,在家做到家长监督,家校合作。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确定重点和难点。根据艺术专业的特点,为不同的人群制定相对应的职业规划。在满足个人发展的前提下,提供就业指导,确保顺利就业。
第三,学生自我能力提升。在专业能力上,学生应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求职目标,关注目标类企业的招聘信息。根据单位的用人要求,努力汲取专业知识,提升个人专业素养,获取最大竞争力;在个人素质上,应在日常交往中提升个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全方位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学风建设、家庭引导、正确运用网络新媒体等因素对艺术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魅力,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持久的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铁军.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8,38(11):124-126.
[2]陈建军.以简历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课堂教学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9):61-64.
[3]周颖,吕冬云.十九大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185-186.
◎编辑 郭小琴
[关 键 词] 艺术类学生;学风建设;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172-02
相对其他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艺术类学生可选择的就业岗位不多,所处的就业环境更加严峻。在了解所学专业、准备从事行业和社会需求的同时,结合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专业能力、自我需求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确立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路线,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规划非常必要。
一、艺术类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风建设不单指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状态,其范围还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是否得到全面发展。学习是学生永恒的话题,亦即对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对艺术类的学生还包括艺术审美、艺术欣赏、艺术创造、艺术表现的能力。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由于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类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艺术类课程的学习上,文化基础薄弱,文化素质不高。到了大学以后,艺术类学生在进行基础必修科目以及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存在严重偏科问题。
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的表现是:
(一)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
初入大学,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正确认识,以自我为中心,在没有符合自己的“择业观”的情况下出现厌学,或者除了本专业什么都想学的情况,产生无聊、空虚、迷茫、焦虑等不良心态,在不能及时调整情绪的情况下一事无成。部分学生在上学期间沉迷于游戏,在高校学习期间“混日子”,完全没有学习计划,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更没有主动学习,全凭兴趣发展。[1]
(二)组织纪律松散,学习态度不端正
艺术类学生往往体现出这样的思维及行为特点:形象思维多于理性思维,情感和想象力丰富,做事灵活,易于感知。个性更加鲜明,喜欢自由奔放。艺术需要创意,就是与众不同。表现在学习生活中就是缺乏理性,逻辑性不强,做事缺乏严谨。
由于没有了高中阶段老师的耳提面命和升学压力,没有了家长从早到晚的监督,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的学习是轻松的,因此对课堂缺少敬畏感,对教师缺少崇敬感,认为在校学习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家长。
(三)学习方法有误区,被动学习为主
艺术类学生专业学习和普通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又殊途同归。艺术类学生更加侧重于实践,以师范学校音、体、美专业学生为例,在课程安排中不难发现,更多地侧重于集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活学活用,但是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部分依然存在消极态度,需要教师对此类现象进行深入引导,让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在良好的理论基础上,理论联系实践,夯实专业技能,达到学以致用,事半功倍。
在学习方法上,大部分学生存在惰性心理,乐于自我享受,缺乏自律性,娱乐为主,学习为辅,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造成学习基础不牢固,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大部分艺术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存在误区
(一)职业生涯规划“无用论”
有的高校在大学生的本科教学安排中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分为上下两门课,并将其分别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2]然而经过对学生实际就业情况的调查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未曾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归根结底是認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无用的”,同时教师未起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本科教学课程安排中虽然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但很大一部分是流于表面的,大学生对此课程不够重视,甚至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要么就是为了完成课堂作业,为了规划而规划,为了拿学分而敷衍了事,停留在毫无意义的表层学习;要么就是觉得职业生涯离自己还很遥远,现在提前规划说不定会遇到后期的变化,没有太大作用。在这样的心态下,即使学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教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远未达到教学目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等于美好愿望
要想在就业过程中达到心之所向,就要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做到行之所往。
相对普通专业而言,艺术类学生在就业方向以及社会的应用范围较窄,这是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环境中的劣势。并且大部分艺术类学生对自我认知不确定,泛泛而论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会变得不切实际,难以实现。在认识与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需要不断认识自己,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一些毕业生对职业规划目标没有很强的意识,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没有清晰的目标,主要表现为其职业生涯规划仅制定了一个笼统的范围,并没有明确自身要从事什么岗位工作,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专业领域所在行业还不太了解,这样,毕业后的就业便成了一道难题。 三、以学风建设为抓手,引导艺术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一)思想导向作用
1.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在此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更应将以德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辅导员、班导师、任课教师要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因人施策,开展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就业与择业过程中保持乐观的心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2.环境引导:实现家校合作
通常我们将学生的学习环境分为“家”和“校”两个因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绝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普遍心态,实际上大多数学生走上社会后都要成为社会平凡而普通的一员,但平凡的工作岗位也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家长首先要有对社会职业的正确评价及对社会分工的正确理解,从而引导子女树立职业平等观;学校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学风环境的营造则对学生身处的环境至关重要,良好的朋辈竞争可以促进学生良性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专业基础。
(二)行为导向作用
1.提供竞争机制和平台
第一,学风建设要始终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了解学生整体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平台。按照对艺术的发现、理解、欣赏、创造的基本规律,充分开展贴近学生发展需求的竞赛活动,注重学生主体发展需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展示,自我发展,提升个人竞争力。
第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创业课外活动的目的,并非讓每位学生都去自主创业,而是挖掘学生潜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勇于接受失败的心理素质。
第三,注重平台建设。为学生搭建畅通、丰富的网络就业平台,通过规范发布岗位需求,推行视频招聘、网上远程面试、签约,降低企业招聘成本。
2.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学生的本职就是学习,然而大环境的诱惑却在不断增加,抖音、游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休闲方式,网络的双刃剑在艺术类学生中尤其明显。网络新媒体既可以成为艺术类学生不断接触新鲜事物、拓宽眼界、实现自我发展的灵感源泉,又可以成为阻碍其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学校要把握新媒体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新媒体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也可以运用新媒体促进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规划的教与学活动。
第一,了解学生发展需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侧重、有步骤、有层次地做好学风引导工作,关注艺术类学生常用的竞赛网站,引导学生主动参赛。在比赛中,给学生不同的选择空间、不同的选择形式和不同的选择条件,使学生的个人潜能和力量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对学生精准帮扶。前期需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名册,组织专题帮扶会,在校做到朋辈引领,及时沟通,在家做到家长监督,家校合作。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确定重点和难点。根据艺术专业的特点,为不同的人群制定相对应的职业规划。在满足个人发展的前提下,提供就业指导,确保顺利就业。
第三,学生自我能力提升。在专业能力上,学生应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求职目标,关注目标类企业的招聘信息。根据单位的用人要求,努力汲取专业知识,提升个人专业素养,获取最大竞争力;在个人素质上,应在日常交往中提升个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全方位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学风建设、家庭引导、正确运用网络新媒体等因素对艺术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魅力,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持久的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铁军.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8,38(11):124-126.
[2]陈建军.以简历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课堂教学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9):61-64.
[3]周颖,吕冬云.十九大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185-186.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