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n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一个“舶来品”。起初中国把它引进来成为刑事诉讼中证据使用的一个规则,随着社会需求和价值的多元化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权利的保护,因此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提供了适宜的土壤。然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民事诉讼中实际运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该规则本身蕴含着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等价值与目的的冲突,所以审判实务中适用该规则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对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评析与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舶来品 民事诉讼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述
  《诉讼法大辞典》中,非法证据意指“不符合法定来源和形式的或者违反诉讼程序取得的证据资料”。而非法证据排除则是指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资料不能作为法院依法作出裁判的依据。而我国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最初起源于西方国家刑事诉讼中的“震慑理论”,以防止警察权力的滥用造成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随着我国司法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对西方法律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我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只追求实体的公平正义对程序正义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陈桂明教授认为,“无论在刑事诉讼还是民事诉讼中,都存在发现真相与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问题,所以非法证据排除并非是刑事诉讼领域独有的理论问题”。正因为如此为了实现程序公正,阻止非法取证保障当事人的基本权利就需要在民事诉讼中对非法证据予以排除。正如李祖军教授认为的那样,“在民事诉讼中,只要存在通过非法收集证据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民事证据排除规则就有其存在之必要”。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使用情况和探讨
  2001 年 4 月,最高人民法院开始起草《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以下称《证据规定》) ,在起草这一司法解释的过程中基于以上对《批复》认识,最高法院在《证据规定》中重新确定了非法证据的认定标准,即“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第 68 条) 。与《批复》不同的是,《批复》仅仅是针对录音资料设定了排除标准,而第 68 条则是针对所有的民事证据设定的排除标准,因此可以说,至此我国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排除标准已经确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事人取证的方式以及法院对此类证据的查证指明了方向,从而避免了当事人盲目取证而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和承办法官依法查证的困难。然而一个好的规则也是要在不断的改进中从而使之完善。《证据规定》第68条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中可以看出“合法权益”和“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的标准。“合法权益”究竟包括哪些权益,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具体包括哪些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因此,不得不说这两种标准仍然是相当笼统的规定,也就是这种笼统的规定给予了我们的当事人更多的想象的空间,法院在审理案件当中的盲区就更大了以此自由裁量权也就大了。
  2015年2月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排除规则作了进一步的规定。该《解释》第106条规定“对以严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与《证据规则》第68条相比此规定对于非法证据排除的标准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将“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限定为“严重”如果不是达到这种“严重”程度法院对于这类“非法证据”是予以采信的,而且《解释》中增加规定了“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该《解释》的这一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标准的进一步细化说明了我国司法界对于民事非法证据开始持宽容态度即对非法证据的标准不再那么严格,合法权益存在侵害的当事人一方收集证据的阻力减小了,从而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予以保护也抑制那些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之徒利用法律漏洞谋取不利之利益,并且最终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但是非法证据范围扩大对于我们法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法官要判断怎样才能算是达到《解释》所规定的“严重”程度 和什么情况属于“严重违背公序良俗”这都依赖于法官的自由心证的形成。
  三、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议
  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一员的日本在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时同时兼顾了实体真实与形式正义,以东京高等裁判所昭和52年7月15日判决为例,其认可了偷录录音带的证据能力,并做了如下的判示。当使用明显有违社会性的手段并通过限制人的精神及肉体自由等侵犯人格的方法来收集证据时,该证据本身是违法的,其证据能力也不得不被否定,但在本案中,未经说话人同意录下的录音带,显然没有侵害说话人一般的人格权,因此关于该磁带证据能力有无的判断应当取决于,有关该录音的手段方法有无显著反社会性之判断。本案的录音只是对一些诉外人(当然也未取得这些人的同意)在酒席中谈话做出的录音,故而没有采用反社会性的手段方法,也未明显侵害这些谈话人的人格,因此认为该录音带有证据能力。大分地方裁判所昭和46年11月8日判决认为,因偷录造成的人格权侵害只要在另行的侵权损害赔偿诉讼中予以解决即可,而不应当对偷录录音带的证据能力产生影响。笔者认为我国借鉴日本的这种对于偷录录音带的证据能力予以肯定,如果当事人对此提出侵犯其人格权的对抗,对于这一抗辩法院应该区分不同情况来对待。因为如果当事人的行为本身具有合法性,取证者必须要经过当事人的同意,涉及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商业秘密的视听资料就不能做为合法证据使用,同样如果当事人采用明显违背对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和法律禁止性规定的行为例如私闯民宅获取的录音资料或者利用胁迫威逼的方式取得的录音证据直接否认其具有证据能力,想必大家在这一点上不会有争议。但是如果对方当事人的行为不合法,而且当事人采用偷录的方式是为了证明该不法行为,对于这类資料根据《批复》和《证据规定》是不都能征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的,我们不能采取为了对方合法权益掩盖下的非法行为而牺牲自己的合法权利,因此笔者认为此类证据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同时为了照顾对方当事人因此而提出的抗辩我们可以学习日本的做法可以告知对方当事人在另行的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中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浩 《民事判决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选自 《现代法学》,2012—3.
  [2]柴邦发《诉讼法打三辞典》,成都人民出版社.
  [3]陈桂明、相庆梅:《民事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初探———兼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68 条》,载《现代法学》,2004 年第 2 期.
  [4]陈桂明、相庆梅:《民事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初探———兼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68 条》,载《现代法学》,2004 年第 2 期.
  [5]载(日)《裁判时报》,第867号,第60页.
  [6]载(日)《裁判时报》,第656号,第82页.
  [7]任强《判决如何做出——以判决类型为视角》.
  作者简介:李秀丽(1990—)女。民族:汉,山东聊城人。研究生,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其他文献
摘 要:决定型的纠纷解决的典型是以对抗性辩论为基础的审判;合意型的纠纷解决的典型是以协商性交涉为基础的调解。在现行审判制度的很多局限中,应转变传统思路,开拓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新道路,倡导以当事人合意为纠纷解决的中心,在法的体系中做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个人的主体性。  关键词:审判 当事人 合意  一、从过程分析中认识审判  人们早就注意到在纸面的法律与实际的法律之间存在着隔阂,于是审判渐次成为法律学
期刊
摘 要:一个工程成本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工程项目的利润大小,换一种直白的说法,他是企业利润的直观体现。在施工价格一定的前提下,成本越低,盈利越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施工团队的增多,竞争开始变得日趋激烈。企业想要稳固的发展,那么获取高效收益就成了必要途径。想要获得高收益,此时工程成本的控制就显得尤为关键了。本文主要从水利工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细致研究,最后对其进行一个分析,
期刊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数字资源的丰富已经把高校图书馆推向一个新的时期。为了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很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管理,能更好的为广大学生和教师提供现代化的服务。重视和利用电子阅览室进行网上信息的浏览、电子文献的阅览、光盘数据库的信息检索、馆藏信息的检索及多媒体网上教学,这都充分突出了电子阅览室的作用。可以说电子阅览室是未来图书馆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及新课改的不断实施,高校排球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之间团队协作、竞争的意识,同样也能起到增强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但是,经过多年高校排球教学的发展,发现在排球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排球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式传统等多方面因素,排球教学并没有起到的应有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了高校排球教学的发展速度。本文就对高校排球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做出相应的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凸显。是否应该赋予动物权利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下面笔者将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动物权利 法律权利 道德权利 义务  一、引言  近年来,虐待动物的事件屡屡发生。作为玉林一直以来的风俗习惯,玉林吃狗肉的习俗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动物保护组织和一些热心人士一致呼吁废除此节日,只是这一习俗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变。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虐待动物的行为,这
期刊
摘 要:近几年中国作为在汽车产业方面的后起之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增长快速。本文以锦州市万得集团为例,调查了锦州汽车零部件产业人才需求现状;统计分析锦州汽车零部件产业专业人才结构与紧缺的原因,进而寻求最佳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引进与培训模式。为打造锦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提供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产业 人才需求 相应对策  一、引言  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期刊
摘 要:询问证人是一项重要的侦查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强制询问证人制度。但对于证人证言是唯一突破口的案件而言,证人证言的获取是侦破案件的必要条件。强制询问证人是完善我国刑事侦查制度和侦破案件的现实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及司法实践,严格规定强制询问证人制度的适用案件、适用条件、适用主体、规制强制询问的程序,构建适合我国司法实践的强制询问证人制度。  关键词:强制询问证人 制度 构建  询问是
期刊
摘 要:教育部2014年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开展党团和班级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出具体要求。党团和班级是辅导员开展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载体,探索有效途径推动党团和班级建设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精细化管理对于推动高校党团班级建设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辅导员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推动党团建设及班级管理展开讨论,为辅导员工作者提供意见参考。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辅导
期刊
摘 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解纷制度,国家针对此,特定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虽然也有一定的作用效果,但在实际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合适的对策去有效解决纠纷问题。  关键词: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 纠纷 仲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不同于其他的民商事仲裁,为了解决纠纷问题,确保承包人的合法利益,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和解决策略,以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
期刊
摘 要:现代社会民事纠纷的复染性不可避免的要渉及到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仲裁作为一种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机制,同样也存在第三人的问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适当借鉴国外的仲裁第三人制度是有必要的。本文将从仲裁第三人的概念入手,分析关于仲裁第三人的合理性,提出构建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设想。  关键词:仲裁第三人 仲裁程序 当事人  一、“仲裁第三人”概念之界定  首先, 我们有必要对“仲裁第三人”有一个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