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受性”阅读教学告别“三无”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w_2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取向——“感受性”阅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但在诸多“感受性”阅读教学的课堂观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三无”:即无语、无为、无位。本文立足于感受性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三无”现象,进行探讨思考,寻找解决的途径。
  
  一、不能“无语”——要有充分的语言训练
  
  有位老师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围绕着“信赖,往往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阅读,然后就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与珍珠鸟能互生信赖。这样仅从内容角度去感受阅读,就将教学目标仅仅窄化为内容,而忽视了文本的形式要素,即理解珍珠鸟是怎样一步步信赖我的过程,揣摩学会作者有序与细致的描写,这样的感受阅读显然是狭隘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槐乡五月》中叠词与长短句的使用,《穷人》里环境与心理的精彩描写等,这些各具特色的语言形式都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素材。感受性阅读就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语言,从认读感知语言开始,逐渐揣摩品评语言的精当独特,感受语言的意象美与形式美,直至模仿运用。充分的语言训练,会促使学生的感受走向深刻与智慧。
  
  二、不能“无为”——要有恰当的引导策略
  
  课堂上不乏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幸福天堂的羡慕,对《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赞美,其结果只能是引导缺位,深化不到位,训练让位。所以,教者恰当的引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在语义对比中感受。王崧舟老师在上《荷花》一课时,当孩子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发出“我觉得这个‘冒’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这样的无奈时,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对比咀嚼的:
  师:“说不清”是正常的,“说得清”才是超常的。(笑声)既然你“说不清”,那我们就更得好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纷纷举手:露、钻、长、顶、穿、伸……
  师:你们说的这些字眼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一个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为什么呢?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迅速地长。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引领儿童将“冒”送到句子的语境中比较,从外表和形象的两方面感受荷花生长的迫不及待,儿童自然而然感受到“冒”的妙处。
  2.在想象体验中感受。读着“卖火柴的小女孩整整一天没有卖出一根火柴”时,教师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感知和想象,帮助学生还原文本,想象一天中有多少人曾经走过她身边,小女孩会说些什么,那些人会怎样对待她……学生们在体验与想象中走进小女孩的悲惨一天,也进一步感受了这冷暖人间,学生发出对文本的有效互动与融合,抵达作者的心灵。
  3.在随文练笔中感受。在《鸟的天堂》中,“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清楚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这看似是朴素的句子,却精妙地描述了鸟的多,洋溢着作者对鸟的挚爱。教师可引领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用“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_______,又错过了_________,看清楚了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随文练笔,促进学生感受鸟的多和作者对鸟的厚爱。
  
  三、不能“无位”——要有准确的感受重心
  
  选准文本解读的重心是开展好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学生的感受如果失去了正确的导向,就会逐渐走向茫然,面临南辕北辙的尴尬。《巨人的花园》一课教学时,教者发现巨人的自私、粗鲁深深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俨然将其定位为批判的对象,成了冷酷的审判官,难以走出批判的心灵环境,对文本的主旨文句产生阻碍。于深思中推测,这喧宾夺主的文本解读重心取向不当是主要原因。其实,这个文本倡导的主题是共享快乐,而不是一味感受巨人的自私和孤独。所以,教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必须准确把握感受的重心:
  1.初读全文,思考后回答: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再读全文,画画找找:从哪些文句感受到巨人的自私和孤独,用“——”画出来。
  3.呈现句子,研读写巨人孤独的句子,感受他需要共享快乐。
  4.画找词句,研读感受幸福的真谛,通过想象小男孩眼神中的话语,又联系第9自然段巨人的话语,读懂了巨人的醒悟。
  教者只有准确把握教学重心,才能带领学生走过“美丽—寒冷—自私—孤独—幸福”五个层次,从而深刻地解读了文本,课文的三维目标也在相互交融中有效达成,反之,阅读教学的效果是低效的。
  感受性阅读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提升儿童语文素养的一片沃土。感受性阅读教学只有告别肤浅阅读的误区,着力体现小学语文既姓“小”又姓“语”的特点,才会实现学生本位的阅读回归,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舞。
其他文献
学生对于语文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是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努力完成的教学任务,除此以外,在地球已经缩小为一个“村落”的今天,我们的文化也经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语文老师只有将自己置身于改革的前沿,不断汲取国外文化的精华,洋为中用;不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让学生受益丰、触动大,才能真正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但是在语文课堂中,对于课外知识的加入,也并不能随心所欲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前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迎合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改变传统教学形式,不仅要关注整体教学质量,同时还要让学生形成良好听说读写能力。而
【正】 自然语言语义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互相联系的侧面上:第一,表义性单位所表达的意义范围的边缘地带的界限不清(其中心地带意义是清楚的),因而语义表现出不确定性。第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作业做错了.教师讲评后订正了.可下次再做同类题时还会出错,有的甚至是反复订正反复错。如何才能提高订正的有效性?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只
宁波市江东区外国语实验小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国有公办学校,坐落于浙江省宁波城市东扩的核心区域:学校创建于2005年,现有教学班24个学校以“日新又新”为
【正】 自钟嵘《诗品》首倡“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之说和萧统将江淹《杂体三十首》悉数录入《文选》以来,江淹善于拟古几已成为论者一致的看法。但对其评价却见仁见智,褒
<正>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乐府诗历来被看成一种独特的诗体。《文心雕龙》于“辨骚”、“明诗”篇外,另标“乐府”篇;《文选》于“骚”、“诗”外,另立“乐府”门;《文苑英华》
何为“低碳课堂”?我的理解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每一个孩子愉悦地学习,用较少的时间、较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我们一线老师所追求的“低碳课堂”,我想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确立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是低碳课堂最显著的特征
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学细节是构成课堂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细节虽小,却能以小见大,其中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关注教学细节可以提升教学机智,提高教学品质,更是细化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依据和指导,重建我们的课堂,不仅需要确立新的教学理念,而且
为进一步优化作动筒式双级延伸喷管的设计参数,需要对延伸喷管展开的全过程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与仿真。针对作动筒式双级延伸喷管采用燃气发生器展开的工况,通过在Matlab/S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