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利用网络教室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已成为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普遍趋势。在网络教室环境下学生自主权空间提升的同时,教师应该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此网络环境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这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权威性存在,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互动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宁可问同学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或者玩游戏,也不求助于教师,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另外课时短少,在制作作品时,如果不进行合作学习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利用分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
一、要有一套比较好的教学平台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既挖掘课堂教学的深度,又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构建新的模式,这个新的模式就是多功能教学平台的建立,构建这个网络教学平台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也可以让师生在这个平台中享受未来教学的方便与快捷。那么,这个平台需要有哪些功能呢?主要功能应该有:
1. 教师可以管理教学、编辑课件、在线考试、审批作业、给学生分组、统计学生学习情况等。平台是可根据课程学习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的强大学习工具。
2. 学生可以查看课程内容、提交作业、小组协作学习和交流、查看学习成绩等。教学平台将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组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理论也提出,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内容具有应用性强、更新更快的特点,在教学中更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和方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把时间用于讲解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就难免枯燥无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一起共同学习,在学习中一起质疑、一起讨论、一起操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以分组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1. 首先为学生分小组,一般6个人一组比较适宜,男女搭配,以计算机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学生为小组长,在任务教学的过程中,让一个小组完成一项任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工及合作的意识。教师可以先指派一个任务,然后分组探究,让各小组在明确任务后,就开始分工合作。比如用FrontPage制作一个网站,那么小组中的学生就要分工:某人负责找素材,某人负责美工,某人负责代码编写,某人负责整体组合等。
2. 对小组的任务设置要科学合理。信息技术的学习一般是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的,在这样的学习进程中,学习进程的推进主要依赖于学生,因为进程推进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定的。因此,我认为进程设计应情境化、明确化、合理化。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不知不觉地积极思维、积极操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为小组最后完成任务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 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永远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就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情节时应当多考虑学生的特点,把课堂给学生,给学生思维的翅膀,让学生的创造力充分体现。在分配小组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技能搭配分组,小组内学生之间就近落座,以便于切磋协商、互相帮助、互相带动,共同提高。每组的小组长有相当大的责任,主要负责协调小组内的各项事务,促使本小组无掉队学生,全部达标。这样小组长在帮助同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小组长的协助让教师可以空出时间解决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大大地提高了整个班的教学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也是有很多益处的。
四、对小组进行评价,体验合作的成功与快乐
在参与中得到成长,在合作中得到快乐,如果小组与小组之间有竞争,那么就会更加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该怎样评价,由谁来评价,留多少时间来评价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习惯蜻蜓点水式的评价,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评价,或者说我们评价的角度有问题。我一般这样评价,可以对整堂课进行评价,也可以在平时某堂课的教学中,针对学生课堂提问、上课纪律情况、作品完成情况、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对各个小组进行一个打分,最后选出优秀小组。评价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多鼓励,对演示错误的学生也应肯定其成绩,指导其正确的方法。评价的目的是教师掌握本课的教学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下一节课采取补救的措施,让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提高。在评价的同时要加入伦理、道德和情感,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渗透进去,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研究,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智力水平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要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所谓“会学”,就是既懂得思考,具有积极主动的求索的精神,又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一、要有一套比较好的教学平台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既挖掘课堂教学的深度,又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构建新的模式,这个新的模式就是多功能教学平台的建立,构建这个网络教学平台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也可以让师生在这个平台中享受未来教学的方便与快捷。那么,这个平台需要有哪些功能呢?主要功能应该有:
1. 教师可以管理教学、编辑课件、在线考试、审批作业、给学生分组、统计学生学习情况等。平台是可根据课程学习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的强大学习工具。
2. 学生可以查看课程内容、提交作业、小组协作学习和交流、查看学习成绩等。教学平台将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组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理论也提出,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内容具有应用性强、更新更快的特点,在教学中更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和方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把时间用于讲解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就难免枯燥无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一起共同学习,在学习中一起质疑、一起讨论、一起操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以分组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1. 首先为学生分小组,一般6个人一组比较适宜,男女搭配,以计算机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学生为小组长,在任务教学的过程中,让一个小组完成一项任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工及合作的意识。教师可以先指派一个任务,然后分组探究,让各小组在明确任务后,就开始分工合作。比如用FrontPage制作一个网站,那么小组中的学生就要分工:某人负责找素材,某人负责美工,某人负责代码编写,某人负责整体组合等。
2. 对小组的任务设置要科学合理。信息技术的学习一般是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的,在这样的学习进程中,学习进程的推进主要依赖于学生,因为进程推进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定的。因此,我认为进程设计应情境化、明确化、合理化。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不知不觉地积极思维、积极操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为小组最后完成任务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 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永远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就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情节时应当多考虑学生的特点,把课堂给学生,给学生思维的翅膀,让学生的创造力充分体现。在分配小组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技能搭配分组,小组内学生之间就近落座,以便于切磋协商、互相帮助、互相带动,共同提高。每组的小组长有相当大的责任,主要负责协调小组内的各项事务,促使本小组无掉队学生,全部达标。这样小组长在帮助同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小组长的协助让教师可以空出时间解决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大大地提高了整个班的教学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也是有很多益处的。
四、对小组进行评价,体验合作的成功与快乐
在参与中得到成长,在合作中得到快乐,如果小组与小组之间有竞争,那么就会更加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该怎样评价,由谁来评价,留多少时间来评价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习惯蜻蜓点水式的评价,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评价,或者说我们评价的角度有问题。我一般这样评价,可以对整堂课进行评价,也可以在平时某堂课的教学中,针对学生课堂提问、上课纪律情况、作品完成情况、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对各个小组进行一个打分,最后选出优秀小组。评价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多鼓励,对演示错误的学生也应肯定其成绩,指导其正确的方法。评价的目的是教师掌握本课的教学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下一节课采取补救的措施,让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提高。在评价的同时要加入伦理、道德和情感,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渗透进去,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研究,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智力水平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要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所谓“会学”,就是既懂得思考,具有积极主动的求索的精神,又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