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分析大量试题,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笔者个人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在教材与考试中所占比例较为重要并且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常常感觉较易,但掌握运用却较难,所以笔者在教学中既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也注意体现课改精神,现将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方法谈谈。
关键词:中学 文言文 教学
Discusses the middle school writings in classical style shallowly the teaching
Li Ling
Abstract:Request reforms which in view of recent year the new curriculum,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massive test questions,unifies the actual situation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the author I believe writings in classical style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test accounts for the proportion to be important student when study writings in classical style feels frequently easily,but the grasping utilization is actually difficult,therefore the author already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hurch student in the teaching to study the method also to pay attention manifests the class to change the spirit,presently chats author’s in teaching some methods.
Keywords:Middle school Writings in classical styl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00-03
针对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分析大量试题,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个人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在教材与考试中所占比例较为重要并且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常常感觉较易,但掌握运用却较难,所以我在教学中既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也注意体现课改精神,现将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方法谈谈。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在学习了若干文言文以后,要能够“看懂浅易的文言文”,这里要求学生明白两个问题:第一要“看懂”而不是“会写”;第二是“浅易”,而不是“深奥”,比如说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的短文。学生明确了学习文言的目的后,我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怎样学好文言文,有的人认为只要多读就行,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必要,但不应强调死读。也有人认为只多学句式和虚词就行。本人通过教学,发现在文言文教学中,应重点注重词汇,尤其注重对实词的把握。但是,在文言文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所有的实词不加分析同等看待,因此应对文言实词作出分类,以便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际和应用出发,分别对待。
第一类:积极词汇,这类词汇在文言和现代书面语里出现频率大,学习文言少不了它们。如《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实词:“素、适、顾、遗、语、寡、悦、授、鄙、去、谓、顿、端”等不但在文言中经常出现,而且也是构成现代书面语的常用语素,如“平素、适当、回顾、遗留、语言、寡妇、喜悦、教授、去就、所谓、停顿、端正”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以古求今或者从今解古,既有利于文言学习又利于学习现代
第二类:半死不活的词汇。即在文言文里出现得很少,在现代书面语里偶尔用到的。,这类词是少出现的,学习文言文,要求学生弄懂当然最好,不全懂则可引导学生根据具體的语言环境体会得到。
第三类;已经死了的。这类实词在文言里出现得很少,现代书面语里用不上的,如果在学习文言文时碰到这些词只要求学生通过《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去解决即可,不必花多的时间精力去死记硬背,只要求大体带过不成为障碍即可。
进行文言实词的教学,重点是把词义讲清。词义讲得清晰晓畅,学习困难就少,兴趣就大;反之,困难就多,就不感兴趣。解释文言词义,前辈们留下了许多的好方法,我从中也获得了许多教学体会、感受,总体认为教学文言实词时应注意:
首先要讲清本义。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如不弄清某些文言词的本义,只图省力,照别人的解释教学,可能会出错,如《愚公移山》中有“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一句。“惩”字在《辞海》和《中学语文课文》
注释等中讲为“苦于”,这就排除了“惩”后面再加一个“于”的可能。但这句话也可讲为“惩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即“以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为苦”,把山的北面受到阻塞,进进出出要绕弯当作苦事。在教学中,不一定把每一个实词的本义都说清,
但老师应尽可能掌握其本义,在教学中灵活使用。
其次使用比较法。比较法是逻辑上辨析近似概念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时,力求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应注意从以下几面展开:
(1)不同场合的比较。例如“顾”有以下主要的词义:①顾野有麦场《狼》;②三顾臣于草庐《出师表》;③顾吾念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三个词义怎样联系,又各有什么区别?《说文解字》认为“顾”即“回头看”,包含两个因素:A“回”B“视”即“看”。例①用的是本义,A和B 两个因素,例②用B,抽去了A,作“看”“看望”讲,例③用A,抽去了B,作“但是”等转折词语讲,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区别。
(2)古今词义的比较。。古今词义的差别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古今形同但词义完全不同:如”《石壕吏》中讲“出入无完裙”。这个“完”作“完整”讲,跟现代汉语的“完结”的“完”(结束)词义不同。第二,古今词形式相同词义也好像一样,其实并不相同。如《荀子.劝学》的“劝学”,应当作“鼓励学习”讲。现代汉语的“劝”作“劝告”,“劝阻”讲。当然,古今词义也并非一刀切,要看有无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不少常用的文言实词有很强的生命力,须得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另一方面现代普通话又常常采用一些历史性的或陈旧的词作为语素或构成熟语的一个词。如“完”在“完全”、“完美”、“完好”、“完璧归赵”、“完美无缺”等词中仍作“完整”讲,这对教学文言课文有很大帮助。
(3)同义词的比较。例如“视”是近看,《曹刿论战》中有“吾视其辙乱”,“视”是“远看”,现代文还常说“近视眼”“望远镜”通过同义词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学会区别词义,从而确切掌握词义。
(4)程度的比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得罪”是“获罪”(词组),程度重;现代汉语说“得罪你了”,“得罪”(词)只是“抱歉”的意思,程度较轻。
总之,文言课文的语言教学重点是词汇,应在教学中狠抓常用实词并认真注意积累,注意各个词义的联系和区别,与现代文的学习相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文言文教学中,也应了解一些常见虚词的作用。在对文言虚词进行教学时,重点应引导学生把握介词。以“于”(於、乎)为例:A、A角大于B角,“于”在形容词后面作“比”讲,译成“A角比B角大”,“比B角”应译在“大”前;B、为小门于大门之侧:“于”作“到”讲。 C、亡(于)赵而走(于)燕,第一个“于”作“从”讲,第二个“于”作“到”讲,原文没有“于”字,但便于讲解,应加上。D、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于”作“向”讲。这里的“于”(於、乎)并不是有几种用法,而是表示一种引介关系,在不同的上下文需要相应的现代汉语虚词去翻译。除此之外,“与”,“以”,“为”“所”等也一样。处理这些虚词运用积累比较、翻译的方法。
在文言教学中,还應了解一些相关的文言句式的特点。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并不是指除了现代汉语常见的句型文言文还有一套独特句式,这就是说像学习现代汉语一样,须得把握一些通常的句型,比较熟练地理解其结构,较准确译出内容,把握这种句式,要有较牢实的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便可以掌握其句式及原理。掌握文言句式应在补习学生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只有掌握这些常见的句式,才能打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翻译起来可以脉络分明,能根据上下文凭语法知识寻找出确切的译文来。
文言句式的特点之一是有些句子的语序不同于现代汉语。文言文中有些句子是倒装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因为强调谓语,将“甚矣”提前,否则将说成“汝不惠甚矣!”文言句式中的语序,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特别注意。
文言句式的特点之二是动词的变化及其借用。语言是人们用以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受社会现象的制约很大,作为表达手段的语言,就要采取多种手段丰富动词:①动词的使动或意动。如《捕蛇者说》中“吾将哀而生之乎?”中的“生”后面带了代词“之”就成了及物动词。即使动用法,“使……”,“让……”,“把……”。②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异之”就是“以之为异”。③名词活用动词。《隆中对》中“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的“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舍相如广成传舍”的“舍”都是名词活用为了动词。
文言句式的第三个特点是省略成份较多。如《陈涉世家》中“召三老豪杰与( )皆来会计事”通过译成现代汉语“召集三老和地方上有势力有声望的人(跟其他有关人)都来合计大事”。由此可看出省略了一定的成份。《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篇章中省略成份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注意,引起重视。
明确了以上几点后,在中学文言文的教与学中就把握住了重点,既有利于学生掌握重、难点文言知识,也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其方法。作为一名中学老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也应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展开情感教育。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还应有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正当长思想阶段,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如《岳阳楼记》中作者那忧人为己,乐己为后的豪迈胸襟值得学生仔细体会借鉴,但也应从当时作者范仲淹的社会生活背景角度引导学生对范仲淹的思想作出正确选择吸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那优美的写景,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提倡学习,但消极因素也应加以排除。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构思、创作风格等有深入的把握。
结合学生实际,以教学大纲为原则,掌握教材的变化,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研究,是今后自己在教学中的一条准绳,争取能在文言教学领域有所收获。
关键词:中学 文言文 教学
Discusses the middle school writings in classical style shallowly the teaching
Li Ling
Abstract:Request reforms which in view of recent year the new curriculum,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massive test questions,unifies the actual situation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the author I believe writings in classical style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test accounts for the proportion to be important student when study writings in classical style feels frequently easily,but the grasping utilization is actually difficult,therefore the author already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hurch student in the teaching to study the method also to pay attention manifests the class to change the spirit,presently chats author’s in teaching some methods.
Keywords:Middle school Writings in classical styl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00-03
针对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分析大量试题,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个人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在教材与考试中所占比例较为重要并且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常常感觉较易,但掌握运用却较难,所以我在教学中既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也注意体现课改精神,现将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方法谈谈。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在学习了若干文言文以后,要能够“看懂浅易的文言文”,这里要求学生明白两个问题:第一要“看懂”而不是“会写”;第二是“浅易”,而不是“深奥”,比如说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的短文。学生明确了学习文言的目的后,我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怎样学好文言文,有的人认为只要多读就行,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必要,但不应强调死读。也有人认为只多学句式和虚词就行。本人通过教学,发现在文言文教学中,应重点注重词汇,尤其注重对实词的把握。但是,在文言文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所有的实词不加分析同等看待,因此应对文言实词作出分类,以便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际和应用出发,分别对待。
第一类:积极词汇,这类词汇在文言和现代书面语里出现频率大,学习文言少不了它们。如《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实词:“素、适、顾、遗、语、寡、悦、授、鄙、去、谓、顿、端”等不但在文言中经常出现,而且也是构成现代书面语的常用语素,如“平素、适当、回顾、遗留、语言、寡妇、喜悦、教授、去就、所谓、停顿、端正”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以古求今或者从今解古,既有利于文言学习又利于学习现代
第二类:半死不活的词汇。即在文言文里出现得很少,在现代书面语里偶尔用到的。,这类词是少出现的,学习文言文,要求学生弄懂当然最好,不全懂则可引导学生根据具體的语言环境体会得到。
第三类;已经死了的。这类实词在文言里出现得很少,现代书面语里用不上的,如果在学习文言文时碰到这些词只要求学生通过《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去解决即可,不必花多的时间精力去死记硬背,只要求大体带过不成为障碍即可。
进行文言实词的教学,重点是把词义讲清。词义讲得清晰晓畅,学习困难就少,兴趣就大;反之,困难就多,就不感兴趣。解释文言词义,前辈们留下了许多的好方法,我从中也获得了许多教学体会、感受,总体认为教学文言实词时应注意:
首先要讲清本义。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如不弄清某些文言词的本义,只图省力,照别人的解释教学,可能会出错,如《愚公移山》中有“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一句。“惩”字在《辞海》和《中学语文课文》
注释等中讲为“苦于”,这就排除了“惩”后面再加一个“于”的可能。但这句话也可讲为“惩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即“以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为苦”,把山的北面受到阻塞,进进出出要绕弯当作苦事。在教学中,不一定把每一个实词的本义都说清,
但老师应尽可能掌握其本义,在教学中灵活使用。
其次使用比较法。比较法是逻辑上辨析近似概念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时,力求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应注意从以下几面展开:
(1)不同场合的比较。例如“顾”有以下主要的词义:①顾野有麦场《狼》;②三顾臣于草庐《出师表》;③顾吾念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三个词义怎样联系,又各有什么区别?《说文解字》认为“顾”即“回头看”,包含两个因素:A“回”B“视”即“看”。例①用的是本义,A和B 两个因素,例②用B,抽去了A,作“看”“看望”讲,例③用A,抽去了B,作“但是”等转折词语讲,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区别。
(2)古今词义的比较。。古今词义的差别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古今形同但词义完全不同:如”《石壕吏》中讲“出入无完裙”。这个“完”作“完整”讲,跟现代汉语的“完结”的“完”(结束)词义不同。第二,古今词形式相同词义也好像一样,其实并不相同。如《荀子.劝学》的“劝学”,应当作“鼓励学习”讲。现代汉语的“劝”作“劝告”,“劝阻”讲。当然,古今词义也并非一刀切,要看有无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不少常用的文言实词有很强的生命力,须得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另一方面现代普通话又常常采用一些历史性的或陈旧的词作为语素或构成熟语的一个词。如“完”在“完全”、“完美”、“完好”、“完璧归赵”、“完美无缺”等词中仍作“完整”讲,这对教学文言课文有很大帮助。
(3)同义词的比较。例如“视”是近看,《曹刿论战》中有“吾视其辙乱”,“视”是“远看”,现代文还常说“近视眼”“望远镜”通过同义词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学会区别词义,从而确切掌握词义。
(4)程度的比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得罪”是“获罪”(词组),程度重;现代汉语说“得罪你了”,“得罪”(词)只是“抱歉”的意思,程度较轻。
总之,文言课文的语言教学重点是词汇,应在教学中狠抓常用实词并认真注意积累,注意各个词义的联系和区别,与现代文的学习相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文言文教学中,也应了解一些常见虚词的作用。在对文言虚词进行教学时,重点应引导学生把握介词。以“于”(於、乎)为例:A、A角大于B角,“于”在形容词后面作“比”讲,译成“A角比B角大”,“比B角”应译在“大”前;B、为小门于大门之侧:“于”作“到”讲。 C、亡(于)赵而走(于)燕,第一个“于”作“从”讲,第二个“于”作“到”讲,原文没有“于”字,但便于讲解,应加上。D、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于”作“向”讲。这里的“于”(於、乎)并不是有几种用法,而是表示一种引介关系,在不同的上下文需要相应的现代汉语虚词去翻译。除此之外,“与”,“以”,“为”“所”等也一样。处理这些虚词运用积累比较、翻译的方法。
在文言教学中,还應了解一些相关的文言句式的特点。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并不是指除了现代汉语常见的句型文言文还有一套独特句式,这就是说像学习现代汉语一样,须得把握一些通常的句型,比较熟练地理解其结构,较准确译出内容,把握这种句式,要有较牢实的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便可以掌握其句式及原理。掌握文言句式应在补习学生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只有掌握这些常见的句式,才能打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翻译起来可以脉络分明,能根据上下文凭语法知识寻找出确切的译文来。
文言句式的特点之一是有些句子的语序不同于现代汉语。文言文中有些句子是倒装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因为强调谓语,将“甚矣”提前,否则将说成“汝不惠甚矣!”文言句式中的语序,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特别注意。
文言句式的特点之二是动词的变化及其借用。语言是人们用以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受社会现象的制约很大,作为表达手段的语言,就要采取多种手段丰富动词:①动词的使动或意动。如《捕蛇者说》中“吾将哀而生之乎?”中的“生”后面带了代词“之”就成了及物动词。即使动用法,“使……”,“让……”,“把……”。②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异之”就是“以之为异”。③名词活用动词。《隆中对》中“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的“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舍相如广成传舍”的“舍”都是名词活用为了动词。
文言句式的第三个特点是省略成份较多。如《陈涉世家》中“召三老豪杰与( )皆来会计事”通过译成现代汉语“召集三老和地方上有势力有声望的人(跟其他有关人)都来合计大事”。由此可看出省略了一定的成份。《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篇章中省略成份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注意,引起重视。
明确了以上几点后,在中学文言文的教与学中就把握住了重点,既有利于学生掌握重、难点文言知识,也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其方法。作为一名中学老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也应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展开情感教育。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还应有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正当长思想阶段,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如《岳阳楼记》中作者那忧人为己,乐己为后的豪迈胸襟值得学生仔细体会借鉴,但也应从当时作者范仲淹的社会生活背景角度引导学生对范仲淹的思想作出正确选择吸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那优美的写景,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提倡学习,但消极因素也应加以排除。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构思、创作风格等有深入的把握。
结合学生实际,以教学大纲为原则,掌握教材的变化,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研究,是今后自己在教学中的一条准绳,争取能在文言教学领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