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习乒乓球专项运动技术的时候,特别是在掌握单个技术动作时,一般都是运用多球训练,进行重复的、单一线路、定点的练习来学习掌握单个技术性动作。但Schmidt,R.A.(1975)提出了施密特理论,而Moxley,S.E.(1979)把施密特理论应用到了实践,提出了比这种定点练习方式更有效的多样化练习方式假说的提议。使动作与球感、反应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和改进动作,更贴近于实战演练,有利于强化运动条件反射,加速运动动力定型的建立,使其更快地进入“自动化”阶段。因此本研究通过学习发球技术来进行多样化模式的练习,鉴证多样化练习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发球技术的假设。
关键词:乒乓球 多样化练习 迁移 文脉干扰现象
[中图分类号]G804.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g)01-0122-02
1 前言
在学习乒乓球专项运动技能的时候,特别是在掌握单个技术动作时,一般都是通过运用多球训练,进行重复的、单一线路、定点的练习来学习掌握单个技术性动作。在中国、韩国等一些乒乓球运动发达的国家也都通过采用这样的手段来培养运动员学习提高乒乓球单个技术动作的能力。这种练习已经成为广大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让运动员学习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重要手段。
从运动训练理论的角度分析,Schmidt,R.A.(1975)提出了运动反应过程的假设,建立了施密特理论。而Modey,S.E(1979)把施密特理论应用到了实践,提出了比这种定点练习方式更有效的多样化练习方式假说的提议。使动作与球感、反应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和改进动作,更贴近于实战演练,有利于强化运动条件反射,加速运动动力定型的建立,使其更快地进入“自动化”阶段。如果这个假说成立的话,那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多样化练习是对以前的运动训练理念的创新,也是使乒乓球训练更贴近于实战的一种训练方式。因此本研究运用施密特理论,通过无法预测、不同落点的发球技术来进行多样化模式的练习,鉴证多样化练习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发球技术的假设。并从学习发球技术后的效果及对发球技术动作的掌握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这一假设。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初中一年级的乒乓球初学者30名(女9名,男21名),年龄13±1岁。
2.2 研究方案。
2.2.1 被试者将随机地分成3个练习组(定点组,连续组,随机组),各组为10名。
2.2.2 实验内容是发球练习(上抛下旋球)。如图1所表示对方一侧的球台被分成9等分,被测试者(右手握拍的场合)是用发上抛下旋球的方式对1区(短距离)、6区(中距离)、7区(长距离)3个区域内进行发球的练习。练习的效果是通过短,中和长距离的区域内3个重圆(大小:直径120毫米、200毫米、280毫米)的放置来看命中程度。各圆从内至外3-0点作为得分点来计算(发球压线算内圆得分)。

2.2.3 实验步骤:①定点组是连续短距离落点发球lO次,然后连续中距离发球10次,最后长距离发球10次。(短短短中中中 长长长……)②连续组是短、中和长距离按顺序落点发球各一次作为一组,反复进行10组。(短中长短中长短中长……)③随机组是听并按照录音机里的无顺序、不规则所录制的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3种指示口令进行不同落点的发球。(中长短长短中短中长……)
2.2.4 实验总共要进行22天,每组都进行30次发球。奇数日是实验课题的练习日,偶数日是奇数日的练习效果的测试日。然后,18天实验结束后,进行2天的休息。21日是这18天练习效果的保持阶段测试。22日是练习效果的迁移阶段测试。并且在这2天的休息日期间,为了控制实验的条件,被试者将被禁止练习乒乓球。
2.2.5 保持阶段(第21天)的测试,在具有一定比赛气氛的场合,3组都是在原18天所练习发球位置上用听录音机进行随机地指示不同落点的方法发球30次的测试。迁移阶段(第22天)的测试,3组也都是在与第21天相同条件的情况下,但不同的是与原18天所练习发球的对面相反位置上进行用听录音机随机地进行发球30次的测试。
2.2.6 对上抛下旋发球的动作掌握情况的了解是利用有10年以上指导经验的乒乓球教练3名作为评审者,这3名资深教练通过0-5分的评分标准来评定技术动作。这时的测试者是选自每组10名里的任意3名学生,这3组9名测试者在第2天、第10天、第18天、第21天、第22天,5天里的每天30次发球测试,共150次动作的评定。
2.3 实验数据是用SPSS11.0J for Windows软件统计包,采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处理。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各组练习效果的分析。如图2是3个实验组上抛下旋球的发球练习得分点变化示意图。各组伴随着练习时间的延续都出现了较好的练习效果。特别是定点练习组比其他二组更表现出了良好的练习效果。

如图3是练习初期的第2天、练习中期的第10天、练习后期的第18天3组间的练习效果(得分点)比较。通过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第2天和第10天的3个练习组间并没有出现显著性的差异变化。但到练习的最终日(第18天),定点组与连续组、定点组与随机组就很明显地表现出了非常显著性的差异。从图2、3的结果可以看出定点练习组因为连续发相同落点的球,被测试者在发球练习中只要进行轻微的调整就可以得到较高的运动成绩。
3.2 第18天与保持、迁移阶段的得分数比较。
如图4是各组在第18天也就是发球练习测试的最后一天与保持阶段、迁移阶段得分数的一个综合性比较。通过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只有定点组在第18天与保持、迁移阶段间F(2.18)=29.98,P<0.001存在着很显著性的差异变化。通过最小显著差数法(LSD法)的多重比较更加明显地看到与第18天相比较,定点组在保持、迁移阶段有着非偶然性的下降变化。

通过18天的发球练习从中最能看得出练习效果的定点组在保持、迁移阶段反而出现了下降的变化。而连续组与随机组却并没有因为杂乱无章的练习导致练习成绩的下降。并且这个现象在Goode&Magill(1986)羽毛球的多样化练习效果的报告中也得到了证实,也就所谓的文脉干扰现象。
3.3 发球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3组各3名学生对上抛下旋球这一发球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是通过3名资深的教练员,在第2天、第10天、第18天及保持、迁移阶段的5次测试日中,这9名学生的30次发球技术动作的评定来进行-判断的。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不论哪个学生都随着训练的一步步深入,技术动作的评分都趋向越来越高的分值。也就是说通过这3周的训练,9名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上抛下旋球的发球技术动作。然而这次实验只是对各组3名学生进行了测试,不能系统地分析、探讨,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 研究绪论与建设
4.1 在这18天的发球技术练习过程中,定点组、连续组和随机组的3个组中只有定点组表现出了高于其他2组的练习效果。
4.2 根据文脉干扰现象,在保持、迁移阶段定点组出现了很显著性的下降势头。
4.3 对发球技术动作评定的分析,随着训练时间的延续,学生们都很好地掌握了上抛下旋发球的动作要领,而且3组之间并没有出现显著性的差异变化。
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连续组、随机组这样的无法预测、不同落点的发球技术来进行多样化模式的练习,这就需要在大脑中对来球进行判断等较复杂的情报处理工作,这样就会更容易地在脑中形成精密动作记忆的存储。那也就是说,专项乒乓球训练效果不仅仅只是看定点练习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效果,更要看像保持、迁移这种更贴近于实战场合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暗示了随机组或连续组(多样化练习)能更好地体现出对乒乓球技术的训练效果。
关键词:乒乓球 多样化练习 迁移 文脉干扰现象
[中图分类号]G804.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g)01-0122-02
1 前言
在学习乒乓球专项运动技能的时候,特别是在掌握单个技术动作时,一般都是通过运用多球训练,进行重复的、单一线路、定点的练习来学习掌握单个技术性动作。在中国、韩国等一些乒乓球运动发达的国家也都通过采用这样的手段来培养运动员学习提高乒乓球单个技术动作的能力。这种练习已经成为广大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让运动员学习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重要手段。
从运动训练理论的角度分析,Schmidt,R.A.(1975)提出了运动反应过程的假设,建立了施密特理论。而Modey,S.E(1979)把施密特理论应用到了实践,提出了比这种定点练习方式更有效的多样化练习方式假说的提议。使动作与球感、反应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和改进动作,更贴近于实战演练,有利于强化运动条件反射,加速运动动力定型的建立,使其更快地进入“自动化”阶段。如果这个假说成立的话,那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多样化练习是对以前的运动训练理念的创新,也是使乒乓球训练更贴近于实战的一种训练方式。因此本研究运用施密特理论,通过无法预测、不同落点的发球技术来进行多样化模式的练习,鉴证多样化练习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发球技术的假设。并从学习发球技术后的效果及对发球技术动作的掌握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这一假设。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初中一年级的乒乓球初学者30名(女9名,男21名),年龄13±1岁。
2.2 研究方案。
2.2.1 被试者将随机地分成3个练习组(定点组,连续组,随机组),各组为10名。
2.2.2 实验内容是发球练习(上抛下旋球)。如图1所表示对方一侧的球台被分成9等分,被测试者(右手握拍的场合)是用发上抛下旋球的方式对1区(短距离)、6区(中距离)、7区(长距离)3个区域内进行发球的练习。练习的效果是通过短,中和长距离的区域内3个重圆(大小:直径120毫米、200毫米、280毫米)的放置来看命中程度。各圆从内至外3-0点作为得分点来计算(发球压线算内圆得分)。

2.2.3 实验步骤:①定点组是连续短距离落点发球lO次,然后连续中距离发球10次,最后长距离发球10次。(短短短中中中 长长长……)②连续组是短、中和长距离按顺序落点发球各一次作为一组,反复进行10组。(短中长短中长短中长……)③随机组是听并按照录音机里的无顺序、不规则所录制的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3种指示口令进行不同落点的发球。(中长短长短中短中长……)
2.2.4 实验总共要进行22天,每组都进行30次发球。奇数日是实验课题的练习日,偶数日是奇数日的练习效果的测试日。然后,18天实验结束后,进行2天的休息。21日是这18天练习效果的保持阶段测试。22日是练习效果的迁移阶段测试。并且在这2天的休息日期间,为了控制实验的条件,被试者将被禁止练习乒乓球。
2.2.5 保持阶段(第21天)的测试,在具有一定比赛气氛的场合,3组都是在原18天所练习发球位置上用听录音机进行随机地指示不同落点的方法发球30次的测试。迁移阶段(第22天)的测试,3组也都是在与第21天相同条件的情况下,但不同的是与原18天所练习发球的对面相反位置上进行用听录音机随机地进行发球30次的测试。
2.2.6 对上抛下旋发球的动作掌握情况的了解是利用有10年以上指导经验的乒乓球教练3名作为评审者,这3名资深教练通过0-5分的评分标准来评定技术动作。这时的测试者是选自每组10名里的任意3名学生,这3组9名测试者在第2天、第10天、第18天、第21天、第22天,5天里的每天30次发球测试,共150次动作的评定。
2.3 实验数据是用SPSS11.0J for Windows软件统计包,采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处理。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各组练习效果的分析。如图2是3个实验组上抛下旋球的发球练习得分点变化示意图。各组伴随着练习时间的延续都出现了较好的练习效果。特别是定点练习组比其他二组更表现出了良好的练习效果。

如图3是练习初期的第2天、练习中期的第10天、练习后期的第18天3组间的练习效果(得分点)比较。通过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第2天和第10天的3个练习组间并没有出现显著性的差异变化。但到练习的最终日(第18天),定点组与连续组、定点组与随机组就很明显地表现出了非常显著性的差异。从图2、3的结果可以看出定点练习组因为连续发相同落点的球,被测试者在发球练习中只要进行轻微的调整就可以得到较高的运动成绩。
3.2 第18天与保持、迁移阶段的得分数比较。
如图4是各组在第18天也就是发球练习测试的最后一天与保持阶段、迁移阶段得分数的一个综合性比较。通过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只有定点组在第18天与保持、迁移阶段间F(2.18)=29.98,P<0.001存在着很显著性的差异变化。通过最小显著差数法(LSD法)的多重比较更加明显地看到与第18天相比较,定点组在保持、迁移阶段有着非偶然性的下降变化。

通过18天的发球练习从中最能看得出练习效果的定点组在保持、迁移阶段反而出现了下降的变化。而连续组与随机组却并没有因为杂乱无章的练习导致练习成绩的下降。并且这个现象在Goode&Magill(1986)羽毛球的多样化练习效果的报告中也得到了证实,也就所谓的文脉干扰现象。
3.3 发球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3组各3名学生对上抛下旋球这一发球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是通过3名资深的教练员,在第2天、第10天、第18天及保持、迁移阶段的5次测试日中,这9名学生的30次发球技术动作的评定来进行-判断的。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不论哪个学生都随着训练的一步步深入,技术动作的评分都趋向越来越高的分值。也就是说通过这3周的训练,9名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上抛下旋球的发球技术动作。然而这次实验只是对各组3名学生进行了测试,不能系统地分析、探讨,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 研究绪论与建设
4.1 在这18天的发球技术练习过程中,定点组、连续组和随机组的3个组中只有定点组表现出了高于其他2组的练习效果。
4.2 根据文脉干扰现象,在保持、迁移阶段定点组出现了很显著性的下降势头。
4.3 对发球技术动作评定的分析,随着训练时间的延续,学生们都很好地掌握了上抛下旋发球的动作要领,而且3组之间并没有出现显著性的差异变化。
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连续组、随机组这样的无法预测、不同落点的发球技术来进行多样化模式的练习,这就需要在大脑中对来球进行判断等较复杂的情报处理工作,这样就会更容易地在脑中形成精密动作记忆的存储。那也就是说,专项乒乓球训练效果不仅仅只是看定点练习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效果,更要看像保持、迁移这种更贴近于实战场合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暗示了随机组或连续组(多样化练习)能更好地体现出对乒乓球技术的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