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不竭的动力。”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建立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相适应的教育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思考,实施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
1、树立创新的教育观、人才观
在21世纪的教育发展中,要培養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就是要树立五个最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第一,要树立面向全体学习者,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权利;第二,要确立“育人为本”,即关心人、促进人、尊重人个性健康发展的主题;第三,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第四,就是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五,就是关注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次,要树立新的人才观。书本上是知识,书本外也有知识;学校内有课程,学校外也有课程。教育是为社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能升学的是人才,能适应生活、创造生活的人也是人才。要彻底改变那种听话、老实、高分的学生优劣评价标准和惟书、惟师、惟分的学习好坏的标准。
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改革现行的人才选拔标准,建立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招生考试制度,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2、树立创新的价值观
创新教育的成功和实施,首先要使创造力的伟大价值深入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每位公民的心中。创造是人类文明之源,是新世界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前进之动力,是个人成才之基础;创造力是生产诸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类智慧中最绚丽的花朵,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创新教育要使师生都能认识到创造是人本质的最高体现和表征;发展创造力就是维护人类的天职,就是珍惜人类进化的成果。要认识到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首要任务。如果让富有创新潜能埋没,是对教育的渎职,对教师而言,如果对学生创造力发展漠不关心,就是最不称职的教师;对学校而言,如果没有弘扬创新精神的气氛和适宜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就是失败的学校;对学生个体而言,如果对民族的创举、对他人的创新思想和行为无动于衷,对自己创造力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漠不关心,缺乏创新动机,只来享受他人的创造,自己不想创造点什么,就是最没有责任感的人。
二、构建创新型教师群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离不开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1世纪的重要特征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必然会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首先要适应这种变化。即新型的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者,同时也是创造新知识者。因此,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构建创新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三、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对学生来讲,学校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自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那么如何使之落到实处呢?就应该把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合作机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1、创新的能力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爱因斯坦曾指出:“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可想象。”
2、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合作机制
建立良好的课堂合作机制是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能力,通过良好的课堂合作可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就能达到创新教学的最终目的。创建良好的课堂合作机制的关键是实现师生“思路”同步、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的思路和学习思路,创新教学的成功取决于这两种思路的同步和统一。它是师生为完成创造性教学任务而相互合作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密切注意学生的反馈,通过观察、提问、讨论、练习等方法,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在求得思路同步的情况下完成创新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
1、树立创新的教育观、人才观
在21世纪的教育发展中,要培養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就是要树立五个最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第一,要树立面向全体学习者,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权利;第二,要确立“育人为本”,即关心人、促进人、尊重人个性健康发展的主题;第三,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第四,就是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五,就是关注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次,要树立新的人才观。书本上是知识,书本外也有知识;学校内有课程,学校外也有课程。教育是为社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能升学的是人才,能适应生活、创造生活的人也是人才。要彻底改变那种听话、老实、高分的学生优劣评价标准和惟书、惟师、惟分的学习好坏的标准。
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改革现行的人才选拔标准,建立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招生考试制度,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2、树立创新的价值观
创新教育的成功和实施,首先要使创造力的伟大价值深入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每位公民的心中。创造是人类文明之源,是新世界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前进之动力,是个人成才之基础;创造力是生产诸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类智慧中最绚丽的花朵,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创新教育要使师生都能认识到创造是人本质的最高体现和表征;发展创造力就是维护人类的天职,就是珍惜人类进化的成果。要认识到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首要任务。如果让富有创新潜能埋没,是对教育的渎职,对教师而言,如果对学生创造力发展漠不关心,就是最不称职的教师;对学校而言,如果没有弘扬创新精神的气氛和适宜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就是失败的学校;对学生个体而言,如果对民族的创举、对他人的创新思想和行为无动于衷,对自己创造力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漠不关心,缺乏创新动机,只来享受他人的创造,自己不想创造点什么,就是最没有责任感的人。
二、构建创新型教师群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离不开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1世纪的重要特征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必然会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首先要适应这种变化。即新型的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者,同时也是创造新知识者。因此,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构建创新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三、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对学生来讲,学校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自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那么如何使之落到实处呢?就应该把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合作机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1、创新的能力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爱因斯坦曾指出:“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可想象。”
2、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合作机制
建立良好的课堂合作机制是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能力,通过良好的课堂合作可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就能达到创新教学的最终目的。创建良好的课堂合作机制的关键是实现师生“思路”同步、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的思路和学习思路,创新教学的成功取决于这两种思路的同步和统一。它是师生为完成创造性教学任务而相互合作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密切注意学生的反馈,通过观察、提问、讨论、练习等方法,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在求得思路同步的情况下完成创新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