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诗歌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实践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izh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欣赏古代诗词,怎么才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成为我们中学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 诗歌 兴趣 诵读 个性化
  
  从教6年了,在这6年的教学生涯的里,我曾经思考很多问题。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曾试着突破,才发现其实我们的长辈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传统文化的宝藏。从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到情感丰富的诗歌,让很多老师感到无从教起,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从小是从吟诵古诗长大的,熟知诗人们的种种情感。古诗的情感不外乎:伤春、悲秋、感时、伤怀、羁旅行役、忧国忧民诸如此类。他们也熟知诗人表达情感的惯用方式:精心选取一些意象,再用这些意象组成一个和谐、统一、完整的意境,而情感则隐藏在意象和意境的背后。阅读古诗的时候,只要对意象和意境稍作分析,就能得出结果,就能知道这首诗究竟在讲什么,而最后我们也就习惯于把“这首诗究竟在讲什么”当作教古诗的最终目的。以前我总是抱怨学生体会不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诗人的感情难使学生产生共鸣。
  后来我就仔细分析这个问题。确实,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诗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走向衰落,校园内丧失了青少年读诗写诗的积极氛围,诗社等文学阵地也不复存在。新的诗歌面临着诸如影视、网络、动漫等社会快餐文化的挑战。因此,诗歌教学责任重大,教会学生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便于他们抒发内心情感,陶冶性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于是,我就开始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先激发学生兴趣,再引导诵读,最后以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度看待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一、以“美”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美是最能够激发兴趣的。诗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精神最优雅、最美的表现方式。
  (1)要让中学生走近诗,首先要让诗的神韵吸引他们。“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竹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的优雅朦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直白与激烈……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便会使我们的课堂满溢。作为教师,要精心选择展现得强烈而不经意的诗句。
  (2)根据学生的兴趣,在新诗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当下比较流行的歌曲,尝试让学生从对歌的喜爱自然迁移到对诗的欣赏。在对席慕容的《出塞曲》、三毛的《橄榄树》、方文山的《东风破》、王菲唱的《水调歌头》、童丽的《月满西楼》等歌曲的欣赏和评析中,让学生在静静欣赏这些悠扬婉悦的曲调时,渐渐体会出诗与歌的同与不同,更深刻的理解诗的美妙。
  (3)尽量运用现代设备,做成图像、字体、配乐相互和谐的多媒体投影课件,帮助学生进入优美的诗境。在设计余光中的《乡愁》课件时,我用模糊的月夜和故乡风貌做为背景,选用行楷字打出诗句,用古曲《春江花月夜》和现代歌曲《想家的时候》做渲染,学生自然就被立体展现的美所震惊并陶醉其中。 二、以“读”代讲
  诗歌,诗歌,三分赏析,七分读。我就给学生分解“聪”,要想学好知识,就要耳、眼、口、心并用,从能达到真正的效果。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因此,语文教学中,诵读是必需的。在诵读中以模糊的方式来培养对文字的“悟性”,它具体表现为对文字的“意会”,是一种“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领悟;而学习诗歌时对诵读的要求更高:在诵读中要兼及领会诗的内容、体验诗的情感、模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路、品味诗的特色、归纳诗的风格。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反复而不重复地诵读这些诗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语言更富有活力,使诗句的生命力跳跃出来。即便是短短的一节课,多读的效果比教师的多说不知强多少倍。一首好诗,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独特的词语,都必须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入其境、得其趣、悟其味。因为只有读够了,才能增加学生自己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建立比较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声轮读,师生共读的方法,读出诗的气韵;也可采用学生个人朗读的方法,读出诗的深层情感与个人理解。朗读过程中,要逐渐提高要求:先慢读,指语速要慢,不能漏字或加字;再要求读出诗的节奏,分清轻重缓急;然后进一步要求读出诗味,品出诗情,让学生在读诗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其中内含的美。
  朗读还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式。在大量的反复地朗读中,学生便会渐渐地惊异于文字的奇妙组合,领略数千年锺炼的汉字的意韵,感悟诗句所积淀的文化气蕴,从而提高诗词的阅读欣赏能力。
  当然,现在教材中的那几首诗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过程中还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的优秀诗人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以增加这种诵读的量的积累。像我平时就喜欢把徐志摩、舒婷、余光中、席慕容甚至是国外的泰戈尔等人的作品介绍给学生,有时是面向集体,有时则是面向个别对诗特别有兴趣的学生。在学生中间营造一种诗歌文化氛围,学生慢慢的也会情不自禁的吟上几句。
  三、尊重“个性化”感悟
  面对诗歌,传统和通常的做法是完全把它当作语言训练的材料。当我们把一首好诗肢解成一个个的字词,让学生去解释,我们告诉学生这个词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应该怎样理解,诗的主题应该怎样理解。我们对每一首诗的理解都定下一个标准答案,然后规定学生必须这样或那样理解,那么学生对诗歌的厌倦和冷漠就是很可以理解的了。
  文学是一个自由的国度,不要总是企图把学生往一个既定的方向引导。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只有摒弃专制与蛮横的恶习,给学生足够的理解自由和空间,才能让学生以及我们自己在诗歌阅读中获得乐趣和美感。多给他们一些思维的自由空间,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上我对诗歌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实践。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本身就具有个体化、情绪化、想象性、超现实性等特质,而这些特质又具有发散性、难以言说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诗歌所要表达的感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真正去学会欣赏美和感悟美。
其他文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低年段的写话提出了生活化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那么,如何来完成低年级“写”的教学要求?我决定开始试着让学生通过写生活化的日记,来培养写话能力。  一、激发兴趣——写自己的作品  二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日记,一下子让他们“写日记”,似乎有
期刊
摘 要 培根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而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就会持续下来,自觉自己的学习行为,因而就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之一就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一年级 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  
期刊
摘 要 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形式,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产生的,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因此,无论我们训练的声音有多么的响亮优美,我们的声乐技巧多么高超,如果离开语言,那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构不成歌唱艺术。语言是声乐的精神部分,声音则是表达语言的手段,而艺术化的美丽的声音本身也包含了很高的文化意识。通过音乐和语言的结合,塑造各种各样美丽的音
期刊
摘 要 声乐表演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作为舞台表演艺术,不但要有优美动人的声音,正确的音准节奏,完善的声音技巧,感人的艺术表现,还要有优雅大方的演唱风度和气派。让这几方面与歌唱相配合,加强歌唱的艺术表现力,才能吸引听众,感染听众。  关键词 歌曲演唱 艺术表现力 学习方法    该如何培养学生歌唱的艺术表现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掌握好歌唱中音准、节奏、述语及演唱风格  要想
期刊
摘 要 张爱玲与《红楼梦》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仅表现在了她对《红楼梦》本身的见解和研究上,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红楼梦》的影响也是无所不在的。《红楼梦》是以女性世界为核心的文学创作。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创造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  关键词 张爱玲 红楼梦 女性世界    张爱玲与红楼梦之间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她自称其小说得益于《红楼梦》的为最多,《红楼梦》
期刊
当班主任十几年了,我总是想方设法走进学生的内心,记得刚毕业那会儿。在某本教育杂志上看到有人说,写周记可以打开学生心灵。于是从此我就坚持让学生写周记。如今我再回头看我的这一习惯,我很欣慰地发现这真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做法。因为周记是学生对生活的忠实记录,是学生发现世界、欣赏世界和反射世界的一面极为锃亮的镜子!它是密切师生关系的粘合剂,是发展学生能力的生长素,是丰富学生情感的发生器,是塑造学生品质的雕塑
期刊
摘 要 美的语文课堂一定够发展儿童对母语情感和运用母语的能力,让儿童的语言素质从潜在可能变为实践中的现实;让语文承载的人类文明真正营养儿童的人性,让文化催生儿童的人格成长。然而,由于教材语言是被隔离的情境符号,让学生走向自由精神享受的语文教学,必须经过教师的引领,用审美的方式带领孩子入语文言说之境,努力使语文学习成为自由的形式和自由的语文生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入境 价值探寻 策略实施  
期刊
摘 要 教师通过使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对形成概念起必要作用的感性材料,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教学,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引导学生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还培养了能力,从而真正达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物理 应用整合    物理概念教学程序一般为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
期刊
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刻都在和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打交道。物理学是研究现象的科学,仅初中物理涉及的物理现象就有:力现象、光现象、电现象、热现象等等。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富于幻想,思维活跃,当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就会觉得神秘和好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关注、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引导学生从物理现象入手,去研究、分析、探索物理现象的本质,逐步建立物理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是靠后天培养的。”在学习这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中,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是注意的重要源泉,更是启动儿童大脑思维的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